酒令的出現(xiàn)可追溯到釀酒初期。酒令除能助歡愉暢飲氣氛和增添融洽友誼外,還是古代禮儀教化的方式之一,因此盛行于各個朝代。對酒令形式的記載也散見于文物典籍中。
春秋戰(zhàn)國:投壺
最古老持久的酒令當(dāng)首推投壺。投壺產(chǎn)生于春秋前,盛行于戰(zhàn)國?!妒酚洝せ袀鳌肪陀涊d有投壺盛況。時至今日,在河南南陽臥龍崗漢畫館里就有一幅生動形象的投壺石刻圖。
投壺之壺口廣腹大、頸細(xì)長,內(nèi)盛小豆因圓滑且極富彈性,往往使所投之矢彈出。矢的形態(tài)為一頭齊一頭尖。長度以“抉”(漢制,相當(dāng)于13.3厘米)為單位,分五、七、九抉,光線愈暗距離愈遠(yuǎn),則所用之矢愈長。投壺始,司射(酒司令)確定壺之位置,然后宣示告知“勝飲不勝者”,即勝方罰輸方飲酒,并奏“貍首”樂。
投壺因其最具封建禮儀教化意義,所以,沿襲最久,《禮記》有“投壺”專章,三國名士邯鄲淳寫有《投壺賦》。
魏晉:流觴曲水
魏晉時,文人雅士喜襲古風(fēng),以至整日飲酒作樂,縱情山水,游心翰墨,作流觴曲水之舉。這種高雅的酒令不僅是一種罰酒手段,而且被罰者還得作詩。
所謂“流觴曲水”是選擇一風(fēng)雅靜僻所在,文人墨客按次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邊,一人置盛滿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順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飲之,再乘微醉或嘯吟或援翰做出詩來。最著名的一次當(dāng)數(shù)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蘭亭修禊大會,大書法家王羲之與當(dāng)朝名士41人于會稽山陰蘭亭排遣感傷,抒展襟抱,詩篇薈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筆走龍蛇,寫下了名傳千古的《蘭亭集序》。當(dāng)然在民間亦有將此簡化只飲酒不作詩的。
南北朝時期,除了“流觴曲水”酒令外,繼而又演化出吟詩應(yīng)和,此種酒令文人墨客也十分喜愛,流行較盛。南方的士大夫在酒席上吟詩應(yīng)和,遲者受罰,已成風(fēng)氣。
唐朝:藏鉤·射覆
“唐人飲酒必為令為佐歡。”《勝飲篇》中有:“唐皇甫嵩手勢酒令,五指與手掌節(jié)指有名,通呼五指為五峰,則知豁拳之戲由來已久?!卑拙右自娫唬骸盎〞r同醉被春愁,醉折花枝當(dāng)酒籌?!睔W陽修《醉翁亭記》:“觥籌交錯起座而喧嘩者,眾賓歡也?!?/p>
酒令繁衍到唐代,形式愈加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當(dāng)時盛行“藏鉤”、“射覆”等幾種“藏鉤”也稱“送鉤”,簡便易行。即甲方將“鉤”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握成拳狀讓乙方猜度,猜錯罰酒。這好比現(xiàn)在流行的“猜有無”一樣。
“射覆”是先分隊,也叫“分曹”,先讓一方暗暗覆物于器皿下,讓另一方猜。射就是猜或度量之意,唐代詩人李商隱就精于此道,他在詩中寫道:“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p>
明清:擰酒令兒
明清兩朝流行于鄙街俚巷別具特色的酒令當(dāng)推“擰酒令兒”,即不倒翁。先擰著它旋轉(zhuǎn),一待停下來后,不倒翁的臉朝著誰就罰誰飲酒,粵人稱“酒令公仔”。
酒令,按形式可分為雅令、通令和籌令。雅令是指文人的酒令,這類酒令按內(nèi)容可分字令、詩令、詞令和花鳥蟲魚令。前者要求象形、會意兼有,形體結(jié)構(gòu)隨意增損離合變化殊多,或遣詞造句,或意義通聯(lián),或妙語雙關(guān),或雙聲疊韻,或頂針回環(huán)……真是千奇百怪,變化萬千,趣味盎然;后者要敏捷與智慧,心快、眼快、手快、嘴快四者缺一不可。
以詩文的“智力競賽”為內(nèi)容的雅令,雖然情趣古雅,然而一般人做不來,所以又有一類酒令應(yīng)運而生,它不必勞神,幾乎人人皆可為之,這類大眾化的酒令被稱作“通令”。憑投骰子、劃酒拳的運氣,當(dāng)然不必動腦筋。只是此類兩軍對壘,“火藥味”似乎太濃了點。擊鼓傳花,則是通令中較為雅致的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