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武術中的“師”、“俠”、“痞”、“士”
吾自幼喜武,卻習武甚少,至20年未有所成。偶端杯思,言其“師”、“俠”、“痞”、“士”,惶惶而立。
師:應為宗師,武功卓絕,德行并重,門徒弟子眾多。在武術技擊和技法上具有一定造詣,并能獨樹一幟,創(chuàng)新并發(fā)揚光大者為之。
俠:應為武藝高超,伸張正義,扶困濟貧,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之人。
痞:詞義為貶義詞,武痞分為兩種:一為武功高絕,但德行敗壞、欺強凌弱之徒,亦可謂武林敗類;二為武功平平,但各門各派知之甚多,且可憑口中之舌助自己武功和威望高人一等者。前者重武道,后者虛懷若谷,勤加修煉,皆可為師。
士:平生嗜武,持之不輟,卻武功平平者為“士”。
武術教與學十二思(節(jié)選)
文/王燕潔 王鋒朝
我們的祖先在認識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探索中,創(chuàng)造了許多科學的寶貴經(jīng)驗,先賢圣哲把它歸納記錄了下來,至今對我們還有指導意義。在武術傳承中,無論是從師傅和徒弟方面,還是從認識論、方法論方面,都值得我們借鑒思考,用于指導武術教與學的實踐。我們將先人關于治學與有關武術的一些智慧結(jié)晶匯輯編譯如下,獻于武林同仁參考思索,不妥之處恭請斧正。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唐·韓愈《師說》
思考:在明師傳授下,修煉到一定程度后,弟子可以超過師傅,不一定不如師傅,師傅也不一定永遠比徒弟強。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業(yè)各有專門研究,不過是這樣罷了。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禮記·學記》
思考:在師徒之間,教與學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通過學習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通過教別人才知道自己知識的貧乏。徒弟知道自己不足然后能反求自己努力;師傅知道自己貪乏,然后能督促自己進步。所以教和學是互相推進的。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蓋須切磋,相起明也。
——晉·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微旨》
思考:一個人單獨閉門學習武術而沒有一起研究的朋友,就會見聞少、知識淺薄。所以必須和拳友一起商討,才能相互取長補短,增加見聞,明白拳理。
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
——《孟子·盡心上》
思考:在武術教學中,對于倚恃權勢、賢能、年長、功勛、舊交情發(fā)問,孟子認為君子對于這種有所倚恃而發(fā)問的人是不屑給予回答的。發(fā)問者謹記:向人請教,應抱恭敬,誠懇之心,不應倚仗地位、賢能、年長、功勛、交情發(fā)問,如此不是教師之道。
不遇明師莫枉參,不遇知音莫枉傳。
不學空靈難為首,功夫不到總是迷。
道本自然一氣游,空空靜靜最難求;
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
思考:修煉武功,由用內(nèi)氣強化筋勁骨力階段,進一步提高到內(nèi)氣柔化形體柔弱無骨的階段,再進一步升華到內(nèi)勁、外形的虛實中和成一“虛靈妙境”的“奉道”藝境。上面后四句孫祿堂先生的“奉道”詩,說出了“拳道合一”境界。功夫是有層次的,功夫沒煉到時總是不能真正理解,一層不到一層迷;一處不到一處迷;處處不到處處迷。妙境在習拳者自己追求而得,藝境高低自己為之,在明師指點下,君子求諸已。
踝關節(jié)經(jīng)常扭傷怎么辦?
有的習武者稍稍不慎,即扭傷踝關節(jié)。其原因主要是踝關節(jié)周圍肌群力量不足,以致踝關節(jié)松弛,穩(wěn)定度較差。采用下述方法進行鍛煉,可提高踝部力量,有助于根除痼患。
1.提踵靜立練習。靜立時間由少至多,逐漸增加。
2.多做連續(xù)S形或雙環(huán)形的行步練習。
3.在上凸和下凹的不同地面,分腿練習連續(xù)縱跳。
4.雙腳跳起左轉(zhuǎn)身或右轉(zhuǎn)身落地,轉(zhuǎn)身可自行掌握。
5.單腳或雙腳向上、右側(cè)交替橫跳。
6.由臺階或板凳上跳下的落地緩沖練習。
拉架子、練架子和盤架子是不是一回事?
所謂“架子”,是武術運動中對拳式和由拳式組成的套路形式的泛稱。拉架子、練架子、盤架子,都指練習式式相承的拳路。就這一點說,它們是一回事。不過,三種說法間也存在些精微差別,一般把按常規(guī)速度練套路,稱為練架子。把邊練套路邊琢磨,稱為盤架子。把以較常速稍慢的慢速演練,稱為拉架子。在訓練運用中,練架子多用于提高動作熟練程度,追求正確動力定型的形式,盤架子多用于體會動作的含義和節(jié)奏等,追求悟出最佳演練技巧,拉架子多用于鍛煉動作規(guī)格,提高動作的規(guī)范性。
近視眼能練武術嗎?
近視眼可以練武術。
戴著眼鏡練習武術,可能會影響以眼傳神,影響表現(xiàn)武術的神韻。但從健身的角度來看,患有近視眼的人練武術同樣可以獲得強健體魄的效益,并可從“手隨步開,眼隨手走”的武術動作中,使眼得到一定程度的鍛煉。從許多人習武的實踐來看,經(jīng)常練習武術對改善和保護視力,是有所裨益的。
飽肚子和餓肚子時能練武嗎?
剛吃飽飯,切忌練武。此時練武不僅會影響消化吸收,而且活動不便,易使腸胃受損。餓肚子時,也最好不要練武。因此時由于血糖下降,運往肢體的能量不足,運動能力降低,容易引起運動損傷。也有人認為,餓肚子時采用一般動作(熟練掌握的非難度動作),堅持一定時間的耐力練習,由于體內(nèi)脂肪供能增強,能有效地達到“減肥”的目的。
以習武練健美要注意什么?
習武像任何一項運動一樣,能使體格健壯,體型健美。但都必須注意遵循運動技術要求和鍛煉規(guī)律。以習武練健美要注意:
一要注意按動作的正確規(guī)格去做,出現(xiàn)錯誤動作要及時糾正。動作規(guī)格錯誤,有可能導致體能畸型。二要注意練習的多樣性,練習內(nèi)容切忌單一,要動靜結(jié)合,上下配合,左右對稱,使身體全面發(fā)展。如站樁練腿,要與練上肢的臂功配合。蹲樁與活動性步法練習結(jié)合。一些基本功法和動作也應左勢右勢交替練。單一的練習,會因身體得不到全面鍛煉,長得此壯彼弱,不合比例。三要注意每次練習后的放松活動和伸展練習。在發(fā)展力量的同時不要忽視柔韌性練習和速度性練習。這樣練習可使你的肌肉富有彈性,它比僵硬的肌肉更美。
“同祖”為何不能“歸宗”?
文/胡紅權
隨著有關功夫電影及其書籍的大量涌入,“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的截拳道也已為國人所熟知,甚至還為有李小龍這樣的功夫大師而引以自豪。但在武術圈內(nèi),一提李小龍及其截拳道,倒有不少人“不敢茍同”,確切說是“不屑一談”,好像“一談”馬上就會“降格”似的。是對李小龍的功夫表示懷疑?不是!光憑李小龍在記錄片中踢的連環(huán)腿法,武林中至今鮮有人望其項背;還是對他的演技不夠看好?不是!李小龍在好萊塢首開功夫片之先河,他那幾近真實的表演和酣暢淋漓的野性美感至今還無人逾越;抑或覺得截拳道的“下三濫招式”難登武術之“殿堂”?也不是!就技術而言,截拳道和散打大同小異,只不過現(xiàn)代散打技術側(cè)重于賽場爭雄,而截拳道技術則主要用于街頭巷戰(zhàn)。就拳理而言,截拳道“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宗旨與散打“博采眾長,為我所用”的技擊風格也有著驚人的相似。就連搏擊思想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現(xiàn)代散打在“安全”前提下和規(guī)則范圍內(nèi)可以“自由發(fā)揮”,而截拳道為了“保存自我”可以“不擇手段”……那么,既然截拳道和散打同屬中國武術,又為何“同祖”不能“歸宗”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崇洋媚外”心理作祟
綜觀截拳道發(fā)展歷程,主要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即原始截拳道階段和概念截拳道階段。原始截拳道,就其定義來講,是一種土生土長的擊技,由李小龍親自傳授,這種擊技采用的是經(jīng)過李小龍研究和改進的技術;而概念截拳道則是伊魯山度在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擊技的基礎之上對原始截拳道進行專門研究的一個分支;這好比每個人都有大致相同的骨骼,但實質(zhì)上卻有區(qū)別:原始截拳道是骨骼,而概念截拳道則是往骨骼上填補的內(nèi)容之一。換句話說,截拳道同樹木一樣,必須有根,若把根砍掉了,樹也就毀了,這個“根”就在中國,這個“根”就是我們的“傳統(tǒng)武術”。但令國人痛心的是,某些以“專家”自居的截拳道“傳播者”居然揚言,研修截拳道不僅要徹底與“傳統(tǒng)武術”決裂,從根本上接受西方“崇尚自我”的價值觀念,而且還須不遠萬里到李小龍生前講學的地方——美國去“尋根”。在這種“崇洋媚外”心理的驅(qū)使下,何談引進“正宗”之有?況且李小龍業(yè)已仙逝多年,無人能聽他“耳提面命”。“蝴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面對如此“數(shù)典忘祖”之人,誰愿與其“呼朋道友”呢?此其一。
二是“虛假廣告”混淆視聽
如果說大多數(shù)武術廣告“令人心動”的話,那么有關截拳道方面的則顯得“過而無不及”,讓你“欲罷不能”。你不是想學拳學嗎?那就教你“勾漏手”和“無敵寸拳”;你不是想學腿法嗎?那就教你絕命連環(huán)“李三腳”;你不是想學器械嗎?那就教你生死搏殺“二節(jié)棍”;你不是想速成嗎?那就讓你“三個月成為技擊高手”;你不是想找一份工作嗎?干脆“以武謀職”保證你“月薪上萬元”;你不是想成為武打明星嗎?經(jīng)過培訓“包裝”一定會如你所愿而成為“武影雙星李小龍第二”……等等,雖然內(nèi)行人一眼就能瞧出“貓膩”,但對眾多截拳道愛好者尤其青年朋友來說,確實極富“誘惑力”。一句話,你學什么他們就教什么,能“滿足不同層次的不同需求”,至于“效果”如何,全仰仗習練者自己“苦心修行”了。更為可怕的是,灌輸滿腦子所謂的“截拳道精神”,動輒把套路和散打貶得“一無是處”,說什么套路純屬“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散打呢,目前雖被“裝扮”得“還算可以”,但卻顯得急于求成而缺乏“后勁”,有悖于武術的健康發(fā)展??傊?,在他們“惟我獨具真理”的心目中,永遠惟截拳道“馬首是瞻”!面對如此“迷一鄙百”、“混淆視聽”之徒,誰愿與共“同流合污”呢?
三是“盲目模仿”嘩眾取寵
有人曾經(jīng)說過一句很有深意的俏皮話:耍把戲的猴子裝人樣,裝得越像人,其實越表明是猴子。這就好比東施,原本相貌平平很正常,卻偏要學西施作皺眉、捧心之舉,結(jié)果更顯見其丑。記得“功夫之王”李小龍英年早逝后不久,某電影公司就發(fā)掘出了一批諸如吳大維、何宗道等武打新秀,盡管他們外形酷似,而且模仿得惟妙惟肖,但總沒有李小龍那一個來得更“真實”。當然這是從藝術欣賞的角度出發(fā),“模仿真實”與否,無可厚非;倘若誤把“藝術”當“技術”用于“教武育人”的話,豈不是“害人非淺”?因為“藝術”畢竟不等同于“技術”,“藝術”有時可以犧牲“技術”為代價,“為了觀看需要,我會盡量把動作做得夸張一些”(李小龍語),“技術”卻來不得半點兒“花架子”。所以祈望截拳道傳播者,千萬不要再熱衷于李小龍留什么“發(fā)型”呀,穿什么“服裝”呀,發(fā)出什么“尖聲怪嘯”呀,等等,要“為人師”,就應該拿出“為人師表”的風范來;要學,就學李小龍全新的實戰(zhàn)理念和“替中國武術爭一口氣”的拼搏精神?!敖鹩衿渫猓瑪⌒跗渲小?,試想一個盲目模仿或虛張聲勢之人,最后必將落個“害人害己”的下場!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以史為鏡”。其實,傳統(tǒng)武術不僅是鏡子,它在某種意義上更規(guī)定著截拳道的方式、樣式和進程。換句話說,截拳道正是以中國文化為底蘊,“師傳統(tǒng)武術”但又不拘泥于“傳統(tǒng)”,汲取多種流派技擊之精華,才得以獨樹一幟的。當然,筆者反復提及,并非要評價李小龍曾經(jīng)創(chuàng)造多少輝煌,但我們至少應該懂得:若不是李小龍拋棄“門戶之見”,并在“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精神力量的感召下積極投身實戰(zhàn),他也不可能獲得如此大的成功。再說上述三方面也均屬“人為因素”,只要我們既不因人興言,也不要因人廢言,既不拔高前人,也不苛求前人,堅持實事求是和古為今用的原則,就一定能夠克服,能夠“熔融西嶺千秋雪,灌溉東吳萬傾田”!
“同祖”應該“歸宗”!
“十八家”載于《紀效新書》說獻疑文/崔德玉
《精武》雜志1998年第4期,曾刊登過張植彬先生撰寫的《螳螂拳手法總綱解義》(下稱《解義》)一文?!督饬x》發(fā)表后,立即引起關心技擊術的武術愛好者的關注和贊譽。因為,像這樣毫無保留的披露武林秘笈的文章,實不多見。雖然《解義》發(fā)表至今已歷三年有余,但是每當讀起這篇文章,仍時時受到啟迪和教益。不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薄督饬x》中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此想與張植彬先生探討一下。
《解義》中第12自然段全文如下:“第六句‘總是十八湊’”,即拳經(jīng)所言:螳螂拳是合十八家短打精華融為一體的,故為十八湊。這“十八家”就是明朝戚繼光所著兵法《紀效新書》中所載“太祖的長拳起首,韓通的通背為母,鄭恩的纏封尤妙,溫元的短拳更奇,馬籍的短打最甚,孫恒的猴拳且盛,黃佑的靠身難進,綿盛的面掌飛疾,金相的磕手通拳,懷德的摔捋硬崩,劉興的勾摟采手,譚方的滾漏貫耳,燕青的拈拿跌法,林沖的鴛鴦腳強,孟蘇的七式連拳,崔連的窩里拋捶,楊滾的棍揉直入,王郎的螳螂總敵。”其實上面關于“十八家”的記述,任你翻遍《紀效新書》也找不到,并不是由《紀效新書》所載。不過《紀效新書》上確實有論述戚繼光所處時代及以前的武術家的話語,文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發(fā)行的《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本;《紀效新書》卷十四,《拳經(jīng)捷要篇第十四》:“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圇拳。名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至今之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也。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下略)
對比上面兩段話很容易看出《解義》把“十八家”的出處弄錯了。那么關于“十八家”的論述出自何處呢?我少年時代因體弱多病,曾拜原黑龍江省武術聯(lián)合會第十四武術館,館主王連城老師為師學習武術。在恩師生前珍藏的武術秘籍中,有兩本手抄本,皆名曰《少林拳論》。(以下簡稱《拳論》)這兩本手抄本中均有與《解義》中關于“十八家”的論述大同小異的話,即使這兩本手抄本,個別字句也不盡相同。這可能是傳抄的過程中,一人念一人寫,念的人與寫的人口音不一樣,出現(xiàn)音同但字不同的錯訛;也可能是原書字跡過于潦草難辨,因而譽寫時出現(xiàn)錯訛所致;也可能是原譜破損,后來譽寫的人不懂武術猜測揣摩填寫而致;比如據(jù)先師講“老譜被耗子嚼過?!?;也可能是抄錄過程脫露錯訛所致。
下面將《拳論》與《解義》中,關于“十八家”的不同之處,摘抄對比以供武術愛好者研究。
《解義》“懷德的摔捋硬崩”
《拳論》“懷德的摔捋硬崩”
《解義》“燕青的拈拿跌法”
《拳論》“燕青的粘拿跌法”
《解義》“崔連的窩里剖捶”
《拳論》“崔連的窩里拋捶”
《解義》“楊滾的棍揉直入”
《拳論》“楊滾的掍揉直入”(注:“掍”讀“KUN”)
1980年少林寺行書法師,曾到哈爾濱市宏揚少林武術,我曾有幸拜見大法師,親聆教誨。臨別時法師曾題詩留念。詩曰“何事宋云蔥嶺見,少林風雨情西歸?!蔽乙恢闭洳刂两瘛P袝◣煯敃r為宏揚少林武術而印發(fā)的節(jié)目單上,恰好也有關于“十八家”的論述。據(jù)行書法師說:“《少林拳論》這本拳譜,少林寺藏有的也是手抄本?!爆F(xiàn)將行書法師所留的節(jié)目單上,有關“十八家”的內(nèi)容,全文抄錄于下:“太祖的長拳,韓通的通背拳,馬藉的短打,孫恒的猴拳,黃佑的靠身難近,綿盛的迎面飛掌,金箱的磕手通拳,劉興的拘摟探手,譚方的滾漏貫耳,燕青的拈拿盤跌,林沖的鴛鴦腳,孟蘇的七勢連拳,崔連的窩里炮捶,楊滾的捆擄直入,王郎的螳螂拳,高懷德的摔掠硬崩?!?/p>
《少林拳論》一書深受武術家們喜愛,各種武術刊物上都能看到它的蹤影,前人如許禹生先生,以及少林寺的一些有道高僧——都曾引用過該書的話語。但他們都稱該書為《短打拳譜》。先師珍藏的《少林拳論》作者自序題為《重訂增補羅漢行功短打序》,這可能是人們稱之為《短打拳譜》的原因吧。
《少林拳論》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該書所載的《十八羅漢行功圖》,與王祖源編輯的《內(nèi)功圖說》(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版)中的《易筋經(jīng)》十二圖相比,有很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比如都有“韋馱獻杵式”;有的是同一個動作,但勢名稍不同,如《十八羅漢行功圖》中的“虎奔引體勢”,與《易筋經(jīng)》中的“臥虎撲食勢”。有的動作雖相同,但勢名不相同的,如《十八羅漢行功圖》中的“推窗亮閣勢”與《易筋經(jīng)》中的“出爪亮翅勢”。也有一些兩譜不但勢名不相同,而且動作也不相同的,恕不一一詳論?!渡倭秩摗返那靶蚵淇顣r間為“道光二十六年”,即公元1846年,而“內(nèi)功圖說敘”落款時間為“光緒七年”,即公元1881年,相距35年。因此研究《少林拳論》,對研究《易筋經(jīng)》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很重要的資料。另外,近些年出現(xiàn)的一些氣功,如:“形神樁”,“鶴翔莊”等等,也可以在“十八羅漢勢”中找到蹤影。因此,《少林拳論》也是研究氣功發(fā)展的寶貴資料。
《少林拳論》作者在自序中稱編撰該譜的目的是為了“護國而衛(wèi)身”,又強調(diào)“強鄰壓境,干戈齊動,……”;不能“徒手相向”,“故兵刃在所不廢”?!渡倭秩摗返那靶蛩洉r間,恰在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的第六年。《少林拳論》作者認為這書“非余之所私”,選擇這時“留贈后賢”,這決不是偶然之舉?!渡倭秩摗纷髡呱龅廊藗鲿?,距現(xiàn)在已俞150多年之久。每當開卷讀之,仿佛聽見升霄道人的愛國丹心仍在怦然跳動。我真誠地希望擁有這本秘笈的朋友們,都能將該譜公布于眾,互相訂正,以備有志于宏揚中華武術的朋友們共同研究。
西洋學劍記
文/傅浩
后來,我們逐步學習了初級花劍技擊術。西洋劍分三種:花劍、佩劍和重劍。按規(guī)則,花劍只能刺,不可劈,擊中軀干有效。佩劍源于阿拉伯人的馬刀,故可劈可刺,擊中上半身有效。重劍亦劈刺皆可,擊中全身任何部位皆有效。技法不成套路,只有散招,故一開始捉對兒練習實戰(zhàn)攻防。
西洋劍術,尤其是花劍,不以力勝,而以靈巧為尚,不像日本劍道那樣費勁。故男女可以平等較技,且巾幗往往不讓須眉。這跟劍器有一定關系?,F(xiàn)代擊劍運動比賽用劍是用特種鋼材制造的,柔韌之極,可以任意彎曲而不變形。劍尖加塑膠鈍頭,故擊刺在人身上一般不須戴長筒手套,以防對方劍刺入袖管而受傷。在古代,騎士用的手套是用鋼鐵制造,有的長及肩關節(jié),有的甚至與劍鑄為一體。中國劍術的截腕招法遇此則無用武之地了。西洋甲胄往往覆蓋全身,堅固有余,靈活不足。破之需用重武器,如長矛、重斧、大槌之類,一旦將其撞倒,彼自然無能為力(呼延灼的連環(huán)甲馬大概與此類似)。由于現(xiàn)代劍器輕柔,要想用大力磕碰,使之脫手或蕩遠,是很難辦到的。故較技以輕靈快捷取勝。但這也并非絕對。它也講究后發(fā)先至。如打防守反擊,對手若直刺我左肩,我手腕微抖,以靠近護手處較厚實沉重的無刃劍身向左輕磕對方輕柔的劍尖,有如四兩撥千斤,隨即急迎回刺對方送上前來的身體右側(cè)。動作小巧簡捷,毫無多余的花著廢著。此以靜制動之法,屢試屢驗。然而,西洋劍術以主動為尚。如對方刺來,我不加防守而反刺對方,雙方互中時,在比賽中則判對方得分(令狐沖的不遮不架的拼命打法就不靈了)。而如果我主動出擊,直臂做勢欲刺,對方欲磕撥我劍,而我畫圈繞開彼劍,仍從原處前刺,擊中對方時,我得分。主動前刺時,要先伸直手臂,再整體上步進身。是盡量與對方保持距離,搶先手。而不像中國劍法往往先進身步,后出手,至多手腳齊到,也許是怕先露破綻,被對方截腕。
布蘭登曾私下對我說,跟女孩子擊劍最有意思,擊中其胸部時會波波響。原來,女子擊劍服胸部有兩個暗袋,可放入兩個碗形塑料護胸甲。胸甲遇劍頭撞擊時自然會發(fā)出鈍響,無形中竟成了吸引對手注意的靶子了。俱樂部有許多女生,有初學者,也有校隊的老隊員。我的水平在初學者中間還算不錯,可一旦遇到老手,哪怕是女生,也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了。有一天,俱樂部來了一位陌生的女孩,頎長而美貌?;ハ啻蛘泻糁?,我們聊了一會兒。她來自保加利亞,是歷史系的交換研究生(歐洲各大學學生在校期間可在外國大學上一年課),名叫尤克,與英語“玩笑”一詞寫法相同,但發(fā)音不同。后來我們有機會比試了一番劍術,五分制,結(jié)果我輸了。她告訴我,她習劍已四年。難怪!說實話,此前我與女生對劍時,內(nèi)心不無輕視和戲弄的態(tài)度。自從敗給了尤克之后,態(tài)度端正了許多,在場上再也不敢輕視任何對手,對西洋劍術的長處也有了新的認識:其實戰(zhàn)術水平恐怕非現(xiàn)在一般中國劍術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