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認為,在朝鮮停戰(zhàn)后沒有及時提出“解放臺灣”的任務是不妥的
1949年10月24日晚,解放軍第十兵團第二十八軍、二十九軍中的3個加強團近萬人,猛攻金門西北角古寧頭陣地,順利登陸,奪得古寧灘頭陣地。在未鞏固灘頭陣地之前就分兩路向蔣軍縱深猛插,擊潰防守金門的李良榮兵團。沒料到,蔣介石把從汕頭撤出的胡璉兵團派到金門進行反包圍,切斷了解放軍后路。由于解放軍登島時,潮水退落,渡船擱淺在海灘上,遭敵機轟炸,損失殆盡,后續(xù)部隊無船可乘,不能渡海增援。25日,僅有10個排登島增援。蔣軍和解放軍雙方眾寡懸殊,解放軍登陸部隊苦戰(zhàn)3天3夜,大部壯烈犧牲,一部被俘,損失近1萬人。
11月3日,人民解放軍進攻舟山群島中的登步島,又遭失利。
金門島和登步島作戰(zhàn)的失利,引起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開始認識到渡海作戰(zhàn)的艱巨性和渡海技術條件準備的極端重要性。毛澤東和中央軍委認真總結了金門島和登步島作戰(zhàn)失利的教訓,指導人民解放軍順利解放了海南島、舟山群島、萬山群島等沿海島嶼。
1950年6月,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美軍進駐臺灣和臺灣海峽,公然以武力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臺灣。中國共產(chǎn)黨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決策以后,人民解放軍的戰(zhàn)略重點由東南轉向東北,解放臺灣的計劃被迫擱置。
朝鮮戰(zhàn)爭結束后,臺灣問題又重新突出起來。
新中國成立后,美國為遏制、孤立中國,在亞洲策劃與締結了一系列“安全防御條約”,1954年又在積極策劃美臺《共同防御條約》,以營造一個對華環(huán)形包圍圈;并制造“臺灣地位來定論”,“臺灣中立化”、“兩個中國”等讕言。
在美國的庇護下,蔣介石年年都在叫囂“反攻大陸”。國民黨軍隊對大陸的軍事騷擾有增無減。
鑒于上述情況,1954年夏,毛澤東認為,在朝鮮停戰(zhàn)后沒有及時提出“解放臺灣”的任務是不妥的,現(xiàn)在若還不進行此項工作,“將犯嚴重的政治錯誤?!敝赋?,為擊破美蔣的軍事和政治聯(lián)合,必須向全國、全世界提出“解放臺灣”的口號。
當時,美國及其盟國采取遏制、孤立中國的政策,非法剝奪了中國在聯(lián)合國的席位;只有20個國家與中國有正式的外交關系,其中10個還是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中國缺乏向國際社會表達意愿并吸引注意的必要渠道。在沒有更好的選擇的情況下, 中國不得不采取炮擊金門這種有限的軍事手段,以向國際社會表明自己的政治態(tài)度。
1954年9月3日至11月20日,廈門前線炮兵部隊先后對大、小金門的國民黨軍軍事目標進行炮擊。這次炮擊金門,時間不長,從軍事意義說,只不過是規(guī)模很有限的地面炮火襲擊,但是,在政治上所產(chǎn)生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炮擊金門一下子把臺灣問題提到全世界面前,同時也使美國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聲稱這是他執(zhí)政最初18個月中遇到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一方面,美國不得不與盟國進行協(xié)調,以求取得一致的立場,但是美國的盟國英、法、加、澳、新都公開反對盟國為保衛(wèi)金門而戰(zhàn)。另一方面,美國卻不得不去安撫臺灣,很不情愿地被蔣介石拖著走,允諾協(xié)助防守金門。臺灣一再借口說,如果從金、馬撤軍,將使士氣大傷,臺灣也行將不保。為了從困境中解脫出來,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建議通過聯(lián)合國安理會安排停火,并慫恿新西蘭提出這個議案。在全世界高度關注臺海形勢的情況下,中國關于臺灣問題的基本立場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從這點來說,炮擊金門達到了中國的目的。
炮擊金門的另一個目的是聲東擊西,吸引美蔣的注意力,掩護解放大陳列島。朝鮮停戰(zhàn)后,解放軍的作戰(zhàn)重點轉向浙江方向。中共中央根據(jù)國際形勢和人民解放軍的作戰(zhàn)能力,在解放沿海島嶼問題上重新制定了從小到大,逐島進攻,由北向南打的方針。根據(jù)這一方針,大陳島被選為解放沿海島嶼的第一個目標。
1955年1至2月間,人民解放軍發(fā)起渡海戰(zhàn)役,解放了一江山島和大陳島,至此,浙江海域全境得到解放。
盡管中國領導人采取種種措施,降低一江山島戰(zhàn)役所引起的國際震動,但是,多種非中國主觀能控制的因素影響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
首先,美國錯誤地判斷中國炮擊金門及一江山島戰(zhàn)役的真實意圖。他們很難區(qū)分炮擊金門和攻占一江山島戰(zhàn)役的不同,二者給他們帶來的結果,給他們造成的困境是一樣的。為了支持臺灣,美國加快了與臺灣締結《共同防御條約》的步伐。1955年1月下旬,艾森豪威爾又進一步向國會提交了“授權總統(tǒng)使用武裝部隊協(xié)防臺澎有關地區(qū)案”(又稱《福摩薩提案》。)
美國國會的對華態(tài)度由于臺海局勢的刺激變得更加敵視、更加僵硬,使杜勒斯的對華強硬政策獲得廣泛支持。國會與政府在對華政策上達到空前的一致。美國國會以壓倒多數(shù)批準美臺《共同防御條約》和《福摩薩提案》?!稐l約》與《提案》把金門、馬祖等外島的防御問題與臺灣防御聯(lián)結在一起。盡管《提案》給了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處理外島問題的機動權,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也為臺灣當局固守金、馬和中國政府將金、馬留在臺灣手中,作為海峽兩岸的連接點提供了借口與條件,這當然又是美國決策者們始料未及的。
在人民解放軍進占大陳島后,按計劃,整個戰(zhàn)役基本結束,部隊在1月底已停止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中國領導人認為,臺海局勢應就此緩和下來。但是,美國再次錯誤地判斷了形勢,認為共產(chǎn)黨中國目前正企圖用武力奪取臺灣,即便放棄金、馬也無法中止中共的決心。為了保衛(wèi)金、馬,防止共產(chǎn)黨中國進一步進攻臺灣,美國應采用包括核武器在內的一切打擊手段。
美國的原子威懾和戰(zhàn)爭叫囂使本來應該緩和下來的遠東局勢持續(xù)緊張,引起了許多亞洲國家的擔憂。1955年4月在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上,周恩來總理為解除這些國家的擔憂和澄清事實真相,公開表明了中國的立場:“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愿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的問題,特別是和緩臺灣地區(qū)的緊張局勢問題?!?/p>
美國注意到周恩來的公開聲明,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考慮,于7月13日經(jīng)由英國表示愿與中國在日內瓦舉行大使級會談。從1955年8月1日起,中美開始舉行長達15年的大使級會談。一場箭拔弩張的危機變?yōu)檎勁凶郎系暮推綄χ拧?/p>
中央認為,臺灣寧可放在蔣氏父子手里,也不能落到美國人手中
1958年金門炮戰(zhàn)的影響深遠,恐怕是海峽兩岸的領導人都始料未及的。
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人民解放軍以猛烈的炮火轟擊金門各島,并隨即對金門島進行全面封鎖。炮戰(zhàn)持續(xù)85分鐘,火力的猛烈和密集,后來有人評論:“與攻擊柏林的炮火差不多,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國民黨軍“澎湖防衛(wèi)部”和“金門防衛(wèi)部” 副司令吉星文、趙家驤、章杰當場斃命。
金門炮戰(zhàn)開始后,美國政府改變在中國沿海島嶼實行的“戰(zhàn)爭邊緣”政策為“脫身”政策,準備以放棄金、馬來換取中國承認美國在臺灣不走的事實,搞“兩個中國”。
1958年9月30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批評臺灣當局,不應該把那么多的軍隊放在金門、馬祖,“使這些部隊繼續(xù)駐扎在那里不是明智的,也不是謹慎的,”并且說,“我們沒有保衛(wèi)沿海島嶼的任何法律義務。我們不想承擔任何這種義務?!?/p>
臺灣國民黨當局知道,金門、馬祖等島嶼已成為臺灣與大陸在地域上和政治上最后聯(lián)系的紐帶。金、馬兩島在行政上屬于福建省,如果臺灣當局放棄金、馬,等于放棄對中國大陸及其他地區(qū)的主權主張,而降格為地方性政權。因此,防守還是放棄金、馬成了關系臺灣當局政治命運的問題。對此,臺灣當局寸步不讓。10月1日,蔣介石對美國記者談話時說,杜勒斯9月30日的談話只是片面的聲明,臺灣當局“沒有任何義務遵守它?!蓖瑫r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親臨金門地下戰(zhàn)壕巡視,并派蔣經(jīng)國三赴金門慰問,鼓舞士氣,擺出死守金門的強硬姿態(tài)。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綜觀金門炮戰(zhàn)引起的強烈國際反響,實戰(zhàn)中美國的表現(xiàn),以及美臺在金、馬問題上的激烈爭斗,對中美關系中的臺灣問題,以及臺灣問題中的沿海島嶼問題,有了新的認識,中共中央開始醞釀并形成對臺灣及沿海島嶼的新政策。
10月3日至13日,毛澤東連續(xù)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討論臺灣海峽形勢。會議決定,為反對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圖謀,讓蔣軍留在金門、馬祖。但我們在宣傳上仍要大張旗鼓,堅持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金、馬打炮是中國內戰(zhàn)的繼續(xù),任何外國和國際組織都不能干涉;美國在臺灣駐扎陸空軍是侵犯中國領土主權,美艦云集臺灣海峽是蓄意制造緊張局勢,都必須完全撤退;反對美國制造“兩個中國”,反對美國霸占臺灣合法化;我們和蔣介石通過談判解決金、馬以至臺、澎問題。
10月5日,中共中央向黨內發(fā)出《關于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軍事斗爭的指示》,指出:立即解放金、馬,同“把解放金馬和解放臺灣統(tǒng)一起來解決的長遠利益比較起來,則不如把金馬暫緩解放仍由蔣軍占領似乎較為有利?!?0月6日,毛澤東起草的以國防部長名義發(fā)布的《告臺灣同胞書》,公布了對臺灣的新政策。接著,毛澤東又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命令》、《再告臺灣同胞書》等文告,詳盡地闡明了這一新政策。并決定,從民族大義出發(fā),停止炮擊金門,以利臺灣軍隊固守。
1958年金門炮戰(zhàn)對兩岸關系的發(fā)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經(jīng)過金門炮戰(zhàn),海峽兩岸領導人在“一個中國”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配合默契,臺灣軍隊未從金門撤出,挫敗了美國“劃峽而治”的陰謀。雙方的政策都進行了調整,海峽兩岸由過去激烈的軍事對抗,轉為以政治對抗為主,軍事對抗為輔的冷戰(zhàn)對峙狀態(tài)。國民黨領導人逐步放棄了“反攻大陸”的口號,把主要精力放到經(jīng)營臺灣上。
金門炮戰(zhàn)后,毛澤東對臺灣回歸祖國問題又作了進一步思考,提出許多重要原則。他表示,臺灣如果回歸祖國,照他們(蔣介石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水里的魚都是有地區(qū)性的,毛兒蓋的魚到別的地方就不行。但是,美國不要蔣時,蔣可以來大陸,來了就是大貢獻,就是美國的失敗。毛澤東還請人轉告臺方:蔣介石不要怕我們同美國人一起整他。蔣同美國的連理枝解散,同大陸連起來,根還是他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他的一套。關于軍隊問題,可以保存,我不壓他裁兵,不要他簡政,讓他搞三民主義。
1960年5月22日.毛澤東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研究并確定了關于臺灣問題和對臺工作的總方針。中共中央認為,臺灣寧可放在蔣氏父子手里,也不能落到美國人手中。對蔣介石我們可以等待,解放臺灣的任務不一定要我們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去辦;現(xiàn)在要蔣過來也有困難,問題總要有這個想法,逐步地創(chuàng)造些條件,一旦時機成熟就好辦了。
1961年6月13日,毛澤東在與來訪的印尼總統(tǒng)蘇加諾談話時進一步提出:“我們容許臺灣保持原來的社會制度。”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提出的這些原則,后來由周恩來歸納為“一綱四目”。“一綱”:臺灣必須統(tǒng)一于中國?!八哪俊睘椋海?)臺灣回歸祖國后,除外交必須統(tǒng)一于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蔣,陳誠、蔣經(jīng)國亦悉由蔣意重用;(2)所有軍政及建設經(jīng)費不足之數(shù)悉由中央拔付(當時臺灣每年赤字約8億美元);(3)臺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并征得蔣之同意后進行;(4)互約不派特務,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舉。
為了使蔣介石了解中共的對臺政策,周恩來特意接見張治中,請張致信蔣介石,轉達中國共產(chǎn)黨對臺新政策。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迫使臺灣當局固守的“三不”政策被突破
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平與發(fā)展逐漸成為時代的主題,中美關系實現(xiàn)了正?;?。同時,當時的臺灣當局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兩岸存有共識與合作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確立了和平統(tǒng)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在提及臺灣問題時,首次以“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來代替“解放臺灣”的提法。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布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xiàn)國家和平統(tǒng)一的大政方針。
為實現(xiàn)祖國和平統(tǒng)一,鄧小平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使海峽兩岸關系不斷得到改善,迫使臺灣當局固守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xié)”的“三不”政策被突破。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以后為解決兩岸交往中衍生出的具體問題,海峽兩岸先后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和海峽兩岸關系協(xié)會。兩會經(jīng)過長期商談,于1992年達成關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即“92共識”。在此基礎上,1993年兩會領導人以民間名義公開舉行了1949以來兩岸最高層次的會談——“汪辜會談”。
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政府發(fā)表《為促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完成而繼續(xù)奮斗》的重要講話。這個講話精辟地闡述了鄧小平關于“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思想的精髓,并就現(xiàn)階段發(fā)展兩岸關系、推動祖國和平統(tǒng)一進程提出了八項主張。這一講話體現(xiàn)了黨中央對臺方針政策的一貫性、連續(xù)性和在新形勢下的深化和發(fā)展。在八項主張指導下,全黨都來做對臺工作,使兩岸關系在許多方面出現(xiàn)了新局面:
1、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臺獨”、“兩個中國”等分裂活動。針對李登輝訪美并大肆鼓吹“兩個中國” 的嚴重事件;針對陳水扁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和“92共識”的頑固立場,針對他公然聲稱“臺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以及“公民投票”決定“臺灣的前途、命運和現(xiàn)狀”的言論,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政府進行了堅決斗爭,取得成效。臺灣在民進黨執(zhí)政下,主流民意仍然是求和平、求安定、求發(fā)展、要求改善和發(fā)展兩岸關系;臺灣各種民調顯示,“一國兩制” 在民眾中的支持率不斷上升,而且40歲以下支持者居多。到2001年底,世界60多個國家的華僑、華人相繼成立了共約100個“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 或類似組織,并紛紛舉行以反“獨” 促統(tǒng)為主題的演講、座談、集會、游行等活動,從而在世界華僑華人范圍內形成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任何形式“臺獨” 分裂活動的大環(huán)境。
2、排除各種干擾,推動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與合作。中國政府根據(jù)形勢的發(fā)展,全面發(fā)展兩岸關系。兩岸人員交流逐年增加,2000年首次超過300萬人次,交流內容遍及各個領域并日益深入。祖國大陸對臺胞投資保護的執(zhí)法力度加強,兩岸經(jīng)濟關系愈趨密切,1995年至2001年兩岸間接貿易總額達1635.5億美元,比兩岸自有間接貿易以來的前17年(1978至1994年)的總和還多870.94億美元。兩岸直接通郵、通航取得局部進展,全面直接“三通”已成為必然之勢。
3、改善大陸投資環(huán)境,臺商投貿大陸大幅上升。祖國大陸將保護臺商納入法制化軌道,并對臺商投資的領域、項目和方式實行“同等優(yōu)先,適當放寬” 的原則。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臺灣經(jīng)濟衰退,去年出現(xiàn)50多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在這種情況下,臺商投資大陸明顯升溫。據(jù)外經(jīng)貿部統(tǒng)計,2001年,新批臺資項目4196項、合同合資金額69.04億美元、實際使用臺資31.58億美元,分別比上一年同期增長36.15%、73.1%、32.83%。2001年臺商投資大陸增長幅度,成為1995年以來最大的一年,其中實際利用臺資數(shù)扭轉了1997年后連續(xù)出現(xiàn)負增長的態(tài)勢。臺商對大陸投資的新一波熱潮,在2000年已經(jīng)啟動的基礎上,2001年正式掀起,臺商投資項目日趨大型化,投資領域逐漸向金融、保險、醫(yī)療、電訊、航空等領域擴展,臺資企業(yè)結構逐漸以知識密集和資本密集的電子、信息等高科技產(chǎn)業(yè)為龍頭和主體,臺灣上市公司40%多到大陸投資。
2001年底和2002年初,中國和中國臺北先后加入世貿組織,又為臺商擴大對大陸的貿易與投資,為兩岸的經(jīng)貿交流與合作,為兩岸關系的深入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4、因勢利導,積極推動兩岸對話與談判。鑒于海峽兩岸已進行的十多次事務性商談已涉及政治問題,但在原有框架內又無法解決,祖國大陸因時順勢推動進行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通過海協(xié)會長時間的積極努力,在1998年10月促成臺灣?;鶗麻L辜振甫首次率團參訪大陸,拉開了兩岸政治對話的序幕。臺灣當局新領導人上臺后,江澤民多次表示,臺灣不管誰當權,我們都歡迎他來大陸談,同時,我們也可以到臺灣去。但是,對話談判要有個基礎,就是首先必須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在這個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談。臺灣新領導人上臺后,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對話與談判的基礎被毀,但從總的趨勢來看,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進行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已成為兩岸關系發(fā)展的客現(xiàn)需要,臺灣當局對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終將無法逃避。(責任編輯:蕭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