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半大不小凡事叛逆是許多人對青少年的印象,其實青少年的情緒出現失控狀況,是事出有因,而專家提醒,此時家長除了要理解外,也不妨幫助他們將負面情緒轉為正向,要多去了解青少年情緒發(fā)展的特性,大家一起度過這段青澀又令人難忘的日子。
精神科心理師彭兆禎指出,青少年的情緒容易出現困擾,其實有部分是身體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然反應(例如第二性征發(fā)育、內分泌的刺激等),再加上在情緒的表達上不再如童年期般可以有所依賴,也尚不及成人的成熟獨立,在舊有模式不敷應用,而新的價值觀又還沒形成下,心理上十分容易受挫折,而在這段期間另外還有自我發(fā)展上的重重壓力,于是緊張、不穩(wěn)定情緒就這么產生了。
但情緒又是何物呢?彭心理師解釋,情緒反應是人或動物為求生存的一種直接、快速但粗糙的反應,如果反應過度而未加以適當的控制,就可能產生許多負面效應,青少年若沒有學習適當的控制,就容易在日后產生偏差行為。
例如離家出走、逃學或糾眾鬧事等問題,拋開個別家庭狀況不談,純就心理層面來看,即可能出于青春期自我意識強烈又欠缺協調性,要反抗權威,但畢竟能力與經驗不足,造成適應困難。
因此總結起來,青少年期的情緒表現常見幾個特征:
一是情緒反應多偏負面,苦多樂少。這與學校課業(yè)、師長期望、異性交往有關,表現出來的就是生氣、焦慮、嫉妒、怨恨、害羞等。
其次,他們的情緒反應都較直接又強烈。在別人看來就是喜怒無常又敏感多疑,好在隨著年齡增長,通常會轉趨穩(wěn)定、溫和。
再則,影響情緒好壞的理由多元,有時連青少年自己也搞不清楚“氣從何來”。此外,在這個階段因為開始會對性產生好奇,連帶也對異性有較多好奇及好感,不過因為心智及社交技巧不夠成熟,又造成兩性交往上的適應困難。
彭心理師表示,由于青少年的生活重心逐漸由家庭、學校轉向到同儕、社會,也開始會壓抑或隱藏心中的情緒,但往往是思緒紛亂影響到情緒。
或許這本來即是必須經歷的跌撞歲月,但如果能以較好的EQ來面對這種造成不安情緒的情境,或許可以減少因情緒而與周遭師長、親友、同儕,甚至是自己的爭執(zhí)與不快。
首先,要先認識并面對自己的情緒,再學著妥善管理,不要讓它好像脫韁野馬,再學會自我激勵并認知他人的情緒,最后再建立一個有良好互動的人際關系。
道理看似簡單,不過這還是需要父母、家人、學校一起來參與,才好讓青少年的情緒導入正向、健康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