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捷的轉變
《遠東經濟評論》 2002年5月2日
對于希捷(Seagate)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硬盤制造商來說,日益變小的硬盤意味著技術上的勝利,同時也意味著該公司和東南亞的經濟正日益萎縮。為什么呢?因為硬盤越小,價格也就越來越便宜了。1988年硬盤每兆的平均價格為11.54美元,今天卻在5到15美分之間。
以出口作為經濟主要動力的東南亞國家,目前電子產業(yè)的出口額占其總出口額相當大的比例。雖然20年的大規(guī)模制造歷史已經使該地區(qū)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子生產基地,但要實現(xiàn)后磁盤驅動器時代的經濟轉型卻遠非易事。
東南亞國家廉價的勞動力曾經吸引了許多高科技制造商,并使東南亞經濟在10年間獲得了顯著增長??墒悄壳皠趧恿υ谏a成本中的比例已經從25%下降到了5%以下。盡管東南亞提供優(yōu)惠的稅收政策和其他方便措施,但目前更需要的是增加企業(yè)的活力。
磁盤驅動器的變小導致價格下跌,而安裝希捷磁盤驅動器的服務器、個人電腦、筆記本和其他電子產品的價格也隨之下降。這使得希捷的股價下跌,從而迫使公司在2000年末開始加快自身的私有化進程。雖然希捷通過削減預算、重組制造業(yè)模式、提高效率等方法準備重新盈利,但公司未來的增長前景卻并不樂觀。
希捷的困境在于它必須在削減成本和擴大市場份額中作出選擇。即使希捷目前已經控制了29%的個人磁盤驅動器市場和55%的企業(yè)市場,這些“成績”也不能幫助價格的提升。
對于東南亞來說,希捷的故事寓意良多。1942年日本軍隊攻占新加坡等地時,美國科學家開始尋找天然橡膠的替代品,并終于發(fā)明了合成橡膠。一夜之間,東南亞橡膠園變得一錢不值。半個世紀以后,東南亞以電子產品主導的工業(yè),特別是磁盤驅動器工業(yè),也可能面臨同樣無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