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政壇40多年起起落落;
一個充滿矛盾和疑團的公眾人物。
勒龐出乎意料地進入法國大選第二輪,引起法國、歐洲以至世界震驚。實際上,勒龐并不是第一次引起動蕩,他就像一個黑色的幽靈,徘徊法國政壇已達40多年。
狂熱的民族主義者
勒龐全名讓-瑪麗·勒龐,1928年6月20日出生于法國布列塔尼一個漁業(yè)主家庭。小時候的最大愿望是成為一名海軍軍官。勒龐父母在二戰(zhàn)中遇難,14歲的他成了國家撫養(yǎng)的戰(zhàn)爭孤兒。后來他曾寫道:\"我總是在思考,國家撫養(yǎng)我長大,這使我對法國更多了份權利和責任,也比其他法國人還要法國人。\"
1947年,勒龐進入巴黎法學院求學,很快成為民族主義運動大學生的頭目,創(chuàng)建了大學和文化行動運動,并編撰名為《西方》的月刊,雙拳出擊,矛頭直指共產主義和戴高樂主義運動。1953年勒龐投筆從戎,參加法國傘兵部隊到越南打仗。1955年勒龐解甲歸田,重返校園,投身政治。當時,一些小商人和手工業(yè)者因不滿政府的稅收政策,發(fā)起\"布熱德運動\",紛紛走上街頭示威,襲擊稅務局和政府,這股潮流一時間洶涌澎湃,不甘寂寞的勒龐自然不會放棄這天賜良機。1956年,勒龐以\"布熱德運動\"成員的名義當選國會議員,成為當時最年輕的議員。但他再次做出驚人之舉,辭去議員職位加入外籍軍團,奔赴非洲鎮(zhèn)壓阿爾及利亞獨立運動。周圍人譏諷勒龐永遠沉浸在戰(zhàn)爭的殘夢中不愿清醒,可他自己解釋說這是愛國主義表現(xiàn)。實際上,作為一個有著極端民族主義思想的法國軍人,他極端仇恨法屬殖民地的反法獨立戰(zhàn)爭,希望為維護法國的殖民統(tǒng)治盡綿薄之力。勒龐離開外籍軍團后,重新踏入政界,與那些死抱殖民主義思想的人為伍,與一伙二戰(zhàn)時期法國傀儡政府官員和前黨衛(wèi)軍成員意氣相投,并以議員身份組織巴黎大學生罷課,反對戴高樂將軍結束阿爾及利亞戰(zhàn)爭。
1972年10月5日,他與被取締的一些極右翼組織成員共組國民陣線并出任主席,連選連任至今。1992年至1999年間,先后當選普羅旺斯-藍色海岸大區(qū)議會議員和歐洲議會議員。勒龐掌管國民陣線30年,大力宣傳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其主要政治口號是\"法國人優(yōu)先\"。他鼓吹,憲法中應引入一項新的條文,使法國公民在所有社會福利方面都享有優(yōu)先的權利,并廢除對挑起種族歧視或種族仇恨事端進行懲罰的反種族主義的法律,改革國籍法,以血源關系確定法國人的國籍,移民須達到一些\"同化\"條件后才能加入法國籍,要有組織地遣返移民。
言辭激烈的政治煽動者
勒龐像布道的神甫一樣知道如何打動聽眾,如何炫耀自己。他的街頭演說充滿了寓言語錄和拉丁引語,一頭銀發(fā),儀表堂堂,別有一種魅力。
1974年,他首次競選總統(tǒng),得票率僅0·7%,加上他言辭偏激,調子極端,一般政治評論家都視他為法國政治舞臺的\"另類\",民主的點綴品。1981年,由于沒有集合到500個議員的簽名,勒龐連出臺亮相的機會也沒得到。
社會黨總統(tǒng)密特朗執(zhí)政時期,法國經濟低迷,失業(yè)人數(shù)激增,犯罪案件直線上升,國人怨聲載道。勒龐看到機會來了,抓住移民和治安這兩個人們的切身利益問題大做文章。他大肆宣稱:統(tǒng)計數(shù)字以不可辯駁的事實表明,外國移民犯罪率遠遠高于法國人,400萬移民不僅占據(jù)了法國人的工作崗位,而且還是犯罪的源頭,只有把移民統(tǒng)統(tǒng)送回老家去,才能使所有問題迎刃而解。勒龐的宣傳帶有強烈的民族沙文主義色彩,引起了法國朝野的不安。輿論指出,這已超出西方社會慣見的、可以容忍的執(zhí)政黨和在野黨之間的角逐,而是\"民主與法西斯\"之間的一場戰(zhàn)斗。因而,傳統(tǒng)政黨將勒龐和他的國民陣線打入另冊,排斥在政治生活的邊緣。然而,勒龐是一個極具口才的煽動家,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無論大會小會,以簡單直白的語言,把法國人不滿意的心聲說了出來。慢慢地,在需自掏腰包買入場券才能進入的勒龐演講會,參加者越來越多。一些有遠見的政治評論家警告左派政府:小心選民向勒龐靠攏。果然,在1984年的市鎮(zhèn)選舉中,國民陣線在移民集中的城市得到前所未有的高票數(shù),個別城市,傳統(tǒng)右翼不得不與其合作才能取得議會的控制權。
1985年,勒龐終于等到了\"暴發(fā)\"的機會。這一年,密特朗總統(tǒng)為避免左派在選舉中落敗,修改憲法,把選區(qū)制改為比例選舉制,規(guī)定各黨按照得票比例,瓜分各省席位。結果使國民陣線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在1986年的立法選舉中,國民陣線得票率達10%,在議會中組成獨立的議員團,和其他傳統(tǒng)大黨平起平坐。從此,勒龐的黨有了合法基地,聲勢更為壯大。
在1988年的總統(tǒng)選舉中,勒龐以14.39%的得票率令全國震驚。不少政治人物對他的崛起十分擔心,認為極右勢力抬頭絕非法國民主之福。而勒龐則欣喜若狂,宣稱他已在今后的政治生活中占有不容忽視的一席之地。1995年總統(tǒng)選舉,勒龐又順利登上一個臺階,得到15%的選票。1998年3月,勒龐組成\"影子內閣\",給自己的女兒和女婿封官加爵,以排斥黨內政敵。翌年1月,國民陣線分裂,國民陣線民意支持率從最高時的16%降到9%,實力大跌。為此勒龐蟄伏起來,閉門思過,人們都預言國民陣線短時期內很難翻身了。今年總統(tǒng)選舉前夕,勒龐第四次披掛上陣。為爭取選民,他緩和言詞,收斂鋒芒,將自己裝扮成法蘭西的代言人。他說:\"在社會政策上,我是左派;在經濟政策上,我是右派;在國家政策上,我是法蘭西。\"這些話既拉攏左派又取悅右派選民,也不得罪極右派的支持者。
官司麻煩不斷
勒龐生性暴躁,口無遮攔,到處樹敵,多年來因出口不慎惹來不少官司,是不計其數(shù)的誹謗訴訟案的原告和被告。
1976年,一個叫于貝·朗貝的人去世,留下遺囑把價值千萬法郎的房產贈予勒龐,為了這筆錢,勒龐和遺產贈予者的一些遠房親戚大打官司,纏訟多年,最后不了了之。
1997年,勒龐在德國慕尼黑參加《勒龐,一個叛逆者和德國的榜樣》一書出版新聞發(fā)布會,他在會上大放厥詞:\"集中營和毒氣室只是二戰(zhàn)中微不足道的一個細節(jié),如果你打開1000多頁厚的關于二戰(zhàn)的書,關于集中營的敘述只有兩頁,而關于毒氣室的描寫最多只有10多行而已。\"當?shù)貦z察官非常憤怒,要求歐洲議會取消其歐洲議會議員的豁免權,以便為審訊他鋪平道路。不久,他在為女兒競選議員時,與反對國民陣線的示威者發(fā)生沖突,并氣勢洶洶地將社會黨候選人安奈特女士逼入墻角,大肆辱罵。因此又被法國凡爾賽輕罪法庭以\"集會暴力\"和\"公開辱罵\"等罪名判處兩年\"無被選舉資格\",并被罰款兩萬法郎。
最富戲劇性的是關于勒龐眼睛的公案。1984年,勒龐在其名為《法國人優(yōu)先》的書中描述說,1957年底,在一次選舉集會上,他的阿爾及利亞朋友遭圍攻,為了\"拯救\"朋友,他左眼受了傷,后又并發(fā)外傷性白內障導致失明。時隔15年,正是這只失明的眼睛引出一段公案。1992年5月,法國《巴黎人報》在頭版刊登了兩張勒龐的照片,一張攝于1958年,他的右眼戴著眼罩,一張攝于1973年,眼罩卻戴在了左邊。電視臺請他到場澄清事實。當著眾多電視觀眾的面,有人提出,勒龐前妻在1988年曾說過在那次斗毆中,他的右眼受了傷,但當場就復了位。許多年后,他的左眼患疾,作了眼球摘除手術,這同斗毆沒有一點關系。面對照片和前妻的證詞,一向以雄辯自詡的勒龐無言以對。勒龐的\"眼睛公案\"只不過是其政治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但這足以使人看到他的另一副面孔,一個充滿矛盾和疑團的勒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