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四維
中文譯員是肥缺
在美國這樣的移民社會,為多元化族裔服務的翻譯公司是個新興行業(yè)。弗吉尼亞州的一家翻譯公司的創(chuàng)辦人說,亞裔中人數(shù)最多的是華人,到2007年,中文將成為最普遍的語言文字之一。
一些國內外國語大學畢業(yè)的學生,原來以為外語只是一項交際工具,來美后再進行專業(yè)知識“充電”。不料,中英文互譯已經成了新的熱門職業(yè)。他們在家就能接到公司、法庭、醫(yī)院、學校等機構的翻譯業(yè)務,有的為商務談判和貿易服務,有的擔任會議翻譯和課堂翻譯,也有為被告當翻譯打官司,維護被告權益的,甚至新移民上醫(yī)院看病,醫(yī)生也要用翻譯。有位朋友被法庭請去當譯員,從走出家門到庭審結束共10小時,就賺了500美元。翻譯公司對中文翻譯較西文收費要高,如翻譯西文每字計費美元5分,中文每字則為20分。
中文民間也吃香
如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白領都喜歡取英文名字,現(xiàn)在不少美國人也愛取中文名字。紐約州立大學哲學系主任要到北大、復旦等校講課。臨行前,他特地請中國同事給他取了個中文名字,按他姓名的發(fā)音取名“竇侃力”,并印了500張中文名片。中國人看到他的名片,都喜歡他的中文名,立即親近起來。他回國后見人便說:“中文名片對我太有用了!”
在華盛頓州一家服裝公司,一名收銀員身上貼了一張用中文寫有“我會講中文”的胸卡。他在大學讀中文系,漢語發(fā)音很標準,老板為了將生意做得更好,便在暑假雇用了他的。
在紐約市立圖書館里的東方書刊閱覽室,那里的負責人自豪地向我介紹說,館內有兩名管理人員會講中文。
在內華達州我見到一個身上佩戴五星紅旗徽章和毛澤東像章的美國人。他站在柜臺旁給我看一本插滿中國人名片的名片簿。凡是遇到中國人,不管你是否用英語與他交談,他都用標準的普通話來回答你。我以為他到中國留過學。他說他沒有去過中國,完全是跟周圍的中國朋友自學的。
眼下,美國愛趕潮流的少男少女雖然不懂中文,但特別偏愛印有中文字的衣物,盡管他們不在乎,甚至也不明白身上的中文字是什么意思。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要“酷”。也有把自己的名字譯成中文,然后由當?shù)厝A人書寫后,印在T恤上的,偶爾也會印在牛仔褲上。有個體形嬌美的女性,胸前印的是“梅開二度”,真叫人捧腹。另有一個胖家伙的T恤上竟寫著“我是豬”的字樣,顯然是書寫者的惡作劇。
中文教學最時興
現(xiàn)在美國的一些大學流行一句話:“學會了中文就可以與世界上1/4的人對話。”哈佛大學不少學生爭相學習中文,期望能夠跨越東西方的交流障礙。哥倫比亞大學副校長史密斯說,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漢語的教學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系的教學已逐漸突破原來向歐洲文化傾斜的傳統(tǒng),轉向漢語文化了。進入新世紀,東亞語言系還舉辦了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海外中國語言教學國際研討會”,就漢語教材與教學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美國人學中文最簡便的辦法是找個中國人,雙方以交換的形式教對方語言,這樣既不欠什么人情,又不需要花錢。
有個在聯(lián)合國總部退休的華人,考察了美國的中文教學情況。他發(fā)現(xiàn)紐約、馬里蘭等州已開了中文課讓美國小學生選修,全美各地的中文教學和補習機構,也如雨后春筍般地建立了起來。中文已不再是華裔子女的專利,他認為中文未來有可能成為美國學童的“第一外國語”。
紐約州一所大學的中文教師邁克·奧謝伊曾帶家人和學生來中國旅游,回國后用中文寫了一封信給江澤民主席,報告他們中國游的“美妙經歷”。江主席在復信中贊揚他的中文寫得很好,并說:“你們在中國的經歷充分說明,中國人民對美國人民懷著友好的感情,希望中美兩國保持和發(fā)展友好合作關系。”江主席還強調:“民間友好往來是國與國之間發(fā)展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希望你和其他美國朋友多到中國來看看?!苯飨膹托攀姑绹说闹形臒徇M一步升溫。邁克表示2008年他一定要和更多的美國人一起到北京去看奧運會,用流利的中國普通話和中國朋友們暢所欲言。
(摘自《良友》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