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迎華
在眾多的描寫雪景的詩文中,現代作家魯彥的《雪》可算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優(yōu)美散文。
文章一開始,作者面對飛舞飄灑的美麗雪花,先不忙于贊美和描寫,而是退一步地表達自己三年來盼它而不見它的惆悵和遺憾。越是多年不見地渴望它,越襯托出對它的懷念、向往和深情,為下文進一步描寫它的情態(tài)和表達作者對它的愛戀作了鋪墊。
鋪墊之后,作者面對上海的雪花,開始盡情地多角度、多層次地描繪它可愛的姿態(tài)、這是全文的重點段落。作者緊扣“眼前”這兩個字,先從親眼所見的雪的質地和顏色寫起。寫它的白,它的輕,它的動態(tài),都用人們最常見的花、空氣、蚊蚋和蜜蜂等具體買物作比喻,不僅情趣盎然,還使人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隨后,作者似乎閉目深思,希圖用耳朵和神思來捕捉對雪的種種神奇的感受。廣袤的空間,無邊無際飄下漫漫的大雪,閉目細聽,卻出奇地靜默無聲。無聲不等于無神,更不等于無態(tài)、無勢、作者以喧鬧的動態(tài)來反襯這死一般的寂靜,真是欲靜還動,出人意料。氣勢磅礴的呼號、腳步聲、波濤聲、狂吼聲和令人神往的密語聲、晚禱聲、鳥歌聲反襯的卻是大片大片的雪無聲落下的靜默,我們不禁為作者奇妙的聯想而拍案叫絕了。
先聲而后態(tài),作者選擇了世間最美好的情感和物體來突出他真切的感受:慈善的母親,柔和的情人,活潑的孩子,微笑的花,溫暖的太陽,靜默的晚霞,一種親切的令人陶醉的感情油然而生,雪竟有如此可愛的飛舞神態(tài)。這還不,夠,作者居然別出心裁地設想起雪的氣味來了。他用散發(fā)著濃郁芳香的蘭花、玫瑰、茉莉來寫雪的“沒有氣味”,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接著,作者又狀寫了雪在白天、夜間、動的、靜的各種姿態(tài),給人以無窮的遐想。為了描摹賞雪的情趣,作者動用了一切抒寫手段,從視覺、聽覺、嗅覺等各種角度,把親眼見到的和頭腦中所想象到的雪寫的活靈活現。
這段描繪像工筆畫一樣,奇妙的聯想中有作者刻意追求的細部精確,寫得血肉豐滿而又神采飛揚。同時,精確的描繪中又浸透著作者對雪的深情。緊接著作者很自然地轉入了直接抒情的段落。作者滿懷深情地回憶起某年在北京和朋友相聚,雪中圍著火爐飲酒談笑,友情熱似火,又純潔如雪;繼寫和愛人結伴踏雪,心熱而情更濃,愛情也似雪般晶瑩純潔;回憶的視角進一步伸向更遠的童年,在親人天倫的氛圍中,不知憂愁、苦惱和悲哀,充滿了稚氣、天真與歡樂。
友情、愛情、親情,這些美好的回憶,平淡之中見真情,又緊扣一個“雪”字,形散神不散,雪已變成人間美好事物的象征。但作者很快又從回憶回到了現實中來。以自己目前忍受的孤單、寂寞、乏味和惆悵,與雪中僵死的窮人、艱苦抗戰(zhàn)的兵士聯系起來,思索更深了一層。由此很自然地表明了人對生活應有的態(tài)度:拋棄幻想,把握現實。
文章的整體結構也很特別,其內容可分為繪景和抒,情兩大部分,全文的整個框架像一張大網,把各段盡裝其中,各個大自然段之間都夾有一小段,類似歌曲中的副歌,像是網線,和第一、二自然段相呼應,表達同一意思:“沒有意思!”緊扣作者在福建時看到的那場“不像樣的雪”后的不滿足感。這使全文扇。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十分緊湊,又作力反襯、反話,更加表達出作者對眼前飛舞的雪景的欣喜,從而自然而然地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抓住現實,只有現實是最寶貴的”,“眼前雪花飛舞著的世界,就是最現實的現實”。收尾又回到眼前飛舞的雪花,與首段呼應,天衣無縫,達到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