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婉芬
古人云:養(yǎng)不教,父之過。過分遷就孩子,聽任孩子為所欲為、肆無忌憚,就等于把一顆毒瘤放在了孩子的體內(nèi)。最后,受害的仍然是孩子自己。
父母需要明白的道理:管教孩子的目的是為了發(fā)揚孩子的自律精神,而不僅僅是制止他們的某些不恰當?shù)男袨?。在許多情況下,父母的責罵和體罰雖然能阻止孩子的錯誤行為,其實卻降低了孩子的自律精神。孩子之所以能這么做的原因是出于害怕,而不是出于自律。等到有一天這孩子再也不怕任何人了,那就真的成了大麻煩了。
孩子的自律精神是需要父母細心栽培的,以下的這些理念可供參考。
1.親子關系是培育孩子自律精神的基礎。親子關系差的,孩子容易變得反叛。他們的行為往往容易和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另外,冷淡的親子關系會令孩子感到不被關心,往往會故意搗蛋,以此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2.培養(yǎng)自律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的自制力一般比較弱,改變行為和抗拒誘惑對他們來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此,父母應該有耐心。
3.自律精神不是出于害怕,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操守、責任感和顧及后果的選擇。孩子因害怕而停止錯誤行為的后果很可能是在背地里犯規(guī)。他們對所害怕的人會日漸麻木,于是懲罰的力度只能不斷加強。這就是父母罵孩子時的聲音不得不越來越大的原因。如此這般,即便當場能起點作用,但事后也會很快失效。
4.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是培養(yǎng)孩子自律精神的關鍵。父母一定要避免輕易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簽,如:頑皮、搗蛋、說謊、愚笨。因為孩子會依著這些定論來表現(xiàn)的。這下后果可就嚴重了。
5.過分的縱容和溺愛是培養(yǎng)自律精神的最大障礙,孩子習慣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只會控制別人而不會自制,這類不懂節(jié)制的孩子將來走上歧途的可能性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