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屋》雜志向來鼓勵學術爭鳴,不同觀點的文章既可同時亮相,又可先后登場。此種爭鳴,非但有助于究明學理,抑且能增加文壇掌故,何樂而不為?
通過批評他人以展示一下自己的博學和深刻,本是一種極為普遍的文人心態(tài),中國如此,其他地方也是這樣,沒有什么奇怪的。人們常說“文人相輕”,似乎帶有某種貶義,其實“文人相輕”也有兩種情形。一種是盲目的貶低別人,甚至進行人身攻擊,這顯然屬于他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不足取的,于己也十分不利;另一種則是依靠充足的底氣和理據(jù)擊中他人的要害,挑剔的讀者也能感到批評者胸中確有詩書。如此“輕”法,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學術爭鳴當出于“不得不爭”。換句話說,爭鳴 要圍繞那些比較重要的問題而展開,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大可不必理會了;且動筆之前,也最好將他人的作品在心中反復沉淀幾次,以免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或者將創(chuàng)造性見解當作昏言亂語來批判,這種事情在文壇上發(fā)生過不少,說來不免痛心。在學術史上,人們傾向于把強使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當作再好不過的事情,只有通過長期的博弈才能使各方相對妥協(xié)下來,愿意接受對方提供的好處。因此,平等的發(fā)表意見便格外重要。
《書屋》提倡爭鳴,但也不是說爭論越多越好,更不意味著去刻意制造一些事端。如果讀者從《書屋》中聽不到一些爭論的聲音,自然感到有些平淡,可是如果吵聲太大,只怕也會頭暈目眩。究竟把爭論的聲音調(diào)節(jié)到多少“分貝”才有利于大家的身心,是我們編輯部經(jīng)常思考的問題。 (澧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