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耀華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多數(shù)人容易被日本刀外裝的絢麗所吸引,而關于它的知識卻所知有限。不過,當您讀完本文后,您一定也能看出點門道來了。
日本刀平時保存于白鞘內(nèi),外出時才配上刀裝。日本的刀與刀裝是兩門完全不同領域的藝術,彼此沒有絕對關聯(lián),這個概念必須澄清,否則極易混為一談。
刀裝具除了刀鞘是漆器之外,其余部分皆為金屬藝術,包括鐔、小柄、笄、緣頭、目貫等。如果說刀裝具是武士的全套行頭,那么鐔可以說是武士的臉。特別是江戶時代(相當于我國明末至清中期),武士行走于路上與之正面相遇者首先注意到的就是佩刀上的鐔,鐔的藝術品味代表著武士的格調(diào)與素養(yǎng),因此鐔工莫不竭盡所能將鐔的創(chuàng)意發(fā)揮到極致。鐔工除了精研金屬特性外更鉆研繪畫與書法,鐔的等級區(qū)別取決于題材、構(gòu)圖布局、施工、材質(zhì)的運用與保存狀況等。因此鐔可以說是刀裝具的靈魂,也是日本領先各國刀劍文化的獨門藝術。
刀握把日文稱"柄",柄在使用上必須有良好的握感,粗細適宜,太粗或太細都不好使力,長短也影響整只刀的平衡,刀的運用最難掌握的是威力與速度兼顧,威力大者速度慢,速度快者威力不足,兩者相互抵制,因此柄的設計對于刀的功能是否能充分發(fā)揮具有關鍵作用。柄除了實用性外,在藝術上更是武士威儀與品味格調(diào)的象征,在當今日本刀的研究與鑒賞領域里藝術價值遠大于實用價值。柄先以兩片木材包覆刀莖,再用鮫魚皮包覆木柄,鮫魚皮外再用絲繩捆綁,這看似容易,其實不然,每道手續(xù)都由專業(yè)匠師完成,難度非外人所能想象。鮫魚皮俗稱鯊魚皮,其實兩者是全然不同的材質(zhì),鮫魚原產(chǎn)于中國日本歷代各藩(各地領主)所使用的刀裝各式各樣,不盡相同,下列數(shù)種為日本刀劍史上較具代表性的刀裝。
肥后刀裝肥后即現(xiàn)在九州熊本地區(qū),自古名刀、名將、刀匠、刀裝師輩出。九州武士勇猛善戰(zhàn)威震全日本,可以說是日本武士的典型代表,如加藤清正將軍及人盡皆知的宮本武藏。武藏自創(chuàng)海鼠透鐔,造型簡潔看重實用,至今仍被全球居合道練習者沿用,可見設計上思考之細密。肥后刀裝為配合伯耆流居合道拔刀術而設計,刀鞘與刀柄均略短,可單手或雙手用刀,拔刀講究快速,瞬間分勝負,刀鞘普遍以鮫魚皮包覆,刀柄用皮革繩捆綁,金具配件材質(zhì)以鐵為主,通體設計著眼實用而又不失優(yōu)雅。
薩摩刀裝薩摩即今九州南端的鹿兒島,武士以兇悍剛烈著名,劍法剛猛,講究掌握第一時間擊倒敵人。該劍派分成自現(xiàn)流與慈現(xiàn)流,流傳至今。刀柄稍長,刀鞘用牛皮包覆后上黑漆,柄上大多不綁目貫,緣頭幾乎都是鐵制品。
柳生刀裝原創(chuàng)者柳生連也齊,是個武術天才,劍術與兵法同臻佳境,慶安四年(一六五一年)展露獨創(chuàng)新陰流劍法。柄絲繩多使用黃色,卷綁的圈數(shù)在八圈至十三圈之間,柄上所綁目貫規(guī)格較一般為大,黑漆鞘,整體搭配大方高尚。
愛刀者還必須注意真刀裝與偽刀裝,區(qū)別主要在于是否以傳統(tǒng)手工制作刀鞘與金具,而且必須是針對該刀刃量身訂做的。如果以甲刀裝配乙刀刃則形式詭異,甚至一把刀的外裝來自四面八方,不但不成套,更有些是現(xiàn)代化機械制作,諸如此類都是愛刀者必須注意避免的。
鑒別時至少刀柄上的緣與頭、兩個目貫必須是一對,刀出鞘與入鞘必須順暢,刀鞘與刀的長度比例適中。以長刀為例,刀鞘大約比刀長3~4cm左右,兩者彎弧一致;手握刀把不會晃動;握把上的絲繩綁得緊密扎實,以手指推絲繩在正常狀態(tài)下推不動,絲繩交叉部分所留縫隙是大小相等的正菱形,形式規(guī)則,絲繩里面以顆粒狀的鮫魚皮包覆。◆
(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