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占福
20世紀的最后一個冬天,世界并不太平,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巴勒斯坦,這塊位于西亞的土地,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再次發(fā)生的流血沖突,昭示著即將進入新世紀的人類,遠離戰(zhàn)爭與流血,締造和平與幸福的路仍然很漫長,很艱難。
歷史的積淀:兩個民族共有的土地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公元前12世紀初,非利士人控制迦南沿海地帶,“巴勒斯坦”由此得名,意即“非利士人的土地”。公元前5世紀,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著作中第一次用“巴勒斯坦”這個名字作為迦南地區(qū)的總稱,以后羅馬人正式采用此名?,F(xiàn)在的巴勒斯坦,是以英國委任統(tǒng)治時期的疆界為界,它北接黎巴嫩和敘利亞,南瀕亞喀巴灣,西南與埃及的西奈半島接壤,東隔約旦河與約旦相望,西臨地中海,面積僅26319平方公里。
勒斯坦最古老的居民是一種類似歐洲尼安德特人的人種,遠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繁衍生息。公元前2500年左右,閃族的亞摩利人和迦南人遷至這一地區(qū)。約1000年后,閃族的亞蘭人、歐姆尼人、穆阿比人和以東人又先后來到這里,并在約旦以東建立了一些小王國。猶太人的祖先希伯來人系閃族的一支,公元前2000年前后,從兩河流域的烏爾出發(fā)經(jīng)哈蘭移居巴勒斯坦。公元前64年,羅馬帝國占領了巴勒斯坦,并大肆迫害猶太教徒,猶太人開始大規(guī)模地向世界各地流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巴勒斯坦地區(qū)僅有極少數(shù)猶太人,他們居住在加利利一帶,而非猶太居民仍留在當?shù)?。公?37年,阿拉伯穆斯林占據(jù)巴勒斯坦。不久,巴勒斯坦成了阿拉伯帝國敘利亞的四大軍區(qū)之一,即非勒斯丁區(qū)。此后,巴勒斯坦除少數(shù)堅持自己宗教信仰的猶太人外,大多漸漸地伊斯蘭化和阿拉伯化了,與阿拉伯人融為一體。在伊斯蘭化和阿拉伯化的過程中,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逐漸形成。他們信仰伊斯蘭教,使用阿拉伯語,恪守阿拉伯人的風俗習慣,成為阿拉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此后至20世紀40年代,巴勒斯坦的居民中,巴勒斯坦人一直占據(jù)多數(shù)。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后,大多數(shù)巴勒斯坦人流落他鄉(xiāng),僅有1/3繼續(xù)留在當?shù)兀q太人大批地從國外移居巴勒斯坦,從而徹底改變了巴勒斯坦的人口結構,使猶太人占據(jù)多數(shù),一直到今天。
巴勒斯坦也是猶太民族的搖籃。曾是伊拉克兩河流域閃族游牧部落的猶太人的祖先希伯來人,為逃避宗教迫害,由亞伯拉罕于3800年前率部來到現(xiàn)在的耶路撒冷的所在地,在此誕生耶和華一神教。為躲避旱災,猶太人曾一度遷徙到埃及。公元前13世紀,為以色列民族和宗教的形成奠定基礎的摩西,在帶領猶太人遷出埃及的過程中創(chuàng)立了猶太教。之后,掃羅(公元前1028—前1013在位)作為以色列統(tǒng)一王國的第一位王建立了國家的雛形。以色列民族實現(xiàn)統(tǒng)一,主要是在以色列統(tǒng)一王國的大衛(wèi)和所羅門時代。在大衛(wèi)(公元前1013—前973年在位)時代,統(tǒng)一了以色列,選擇了雄據(jù)戰(zhàn)略要地、影響以色列全局的耶路撒冷為新都城,并通過連年征戰(zhàn),為以色列民族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一個較為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所羅門時代(公元前973—前931年在位)的以色列人,在民族統(tǒng)一的過程中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政治上,廢除了傳統(tǒng)的部落組織,將全國劃分成12個新的行省,并任命了總督。宗教上,用7年時間,建造了第一座猶太教圣殿(公元前975年竣工)。從此,圣殿成為猶太教的象征,耶路撒冷成為王國的政治中心和以色列民族的宗教圣地。從掃羅王受膏登基到所羅門王朝時期,統(tǒng)一王國先后經(jīng)歷3個王,共計97年。這一時期是以色列民族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他們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更是他們對巴勒斯坦歷史產(chǎn)生影響的重大時期。但在所羅門王死后,國家就分裂了。公元前63年,羅馬帝國占領巴勒斯坦。此后,猶太人不斷舉行起義,遭到殘酷鎮(zhèn)壓,被殺或被賣為奴的達100萬人。猶太人一批批地離開故土,流落世界各地。至12世紀中葉,整個巴勒斯坦只有1400多名猶太人。由此可知,以猶太教為其靈魂的猶太民族,是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這塊歷史圣地哺育了這個不同尋常的民族,而這個民族又對這塊土地的歷史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猶太民族向人類貢獻了《圣經(jīng)》,全世界125個國家與地區(qū)中,約有近2000萬猶太教的信奉者;奠定了商業(yè)時代的金融法則;以占世界不到0.3%的人口,獲得了30%的諾貝爾獎。無論在科學、思想還是在文化和藝術領域中,無不閃爍著猶太民族的智慧之光,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卡夫卡、海涅、門德爾松、畢加索以及新聞通訊的鼻祖路透,還有許多國家的著名政治家都是猶太人或有猶太血統(tǒng)。如為我國人所熟知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等。在經(jīng)濟上,以色列的國民生產(chǎn)總值相當于22個阿拉伯國家總和的40%,以色列現(xiàn)有高科技公司2500多家,數(shù)量僅次于美國。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其作品中描繪以色列:“這里是世界上最凄涼的地方,寸草不生,沒有希望?!比欢?,以色列建國后的50多年里,在不斷卷入戰(zhàn)爭,人口增長近10倍的情況下,非但沒有垮掉,反而一躍躋身于世界發(fā)達國家的行列,被世人譽為迷一樣的國家。
耶路撒冷:融三大宗教為一體的城市
位于地中海和地中海之間猶地亞山區(qū)之巔的耶路撒冷,是人類三大宗教的共同搖籃和圣城,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耶路撒冷在希伯來語中意為和平之城,在阿拉伯語中稱古茨,意為圣地。耶路撒冷對猶太教來說,無疑是生命之源,3200年前,摩西在赴耶路撒冷途中去世前,就創(chuàng)立了猶太教。耶路撒冷也是基督教的圣地。在《圣經(jīng)》傳說中,耶路撒冷是耶穌生活、傳教、遇難的圣地,《圣經(jīng)》中的人名、事件和地點,在耶路撒冷幾乎都有相應的遺跡,如君士坦丁大帝時修建的圣墓及圣母瑪利亞之墓,著名的古羅馬方形教堂等。耶路撒冷也是伊斯蘭教繼麥加、麥地那之后的第三大圣地,是穆斯林早期的禮拜方向,直至公元623年后,才改向麥加朝拜。伊斯蘭教認為,至圣穆罕默德在始傳伊斯蘭教的第9年的一個晚上,在天使哲卜利勒的陪同下騎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踏著一塊巖石,攀上七重天,聆聽天啟后趕回麥加。耶路撒冷薩赫勒金頂清真寺巨巖上有他升天時留下的馬蹄印。所以當你漫步在耶路撒冷,你會強烈地感受到一種靈魂的深深震撼。三大宗教文明如此神奇地鑲嵌在耶路撒冷這個美麗城市的土地上,莫非是用厚重的聲音在訴說,人類文明是人類共同創(chuàng)造共同擁有的。
現(xiàn)在的耶路撒冷有170多平方公里,比半個世紀前擴大了3倍,人口近70萬。而最能體現(xiàn)耶路撒冷原貌的當屬錫安山上方圓僅1平方公里的老城,在地理位置上它屬于東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中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取的。耶路撒冷老城在人文景觀上涇渭分明,老城按宗教和民族分為穆斯林區(qū)、基督教區(qū)和亞美尼亞區(qū)。每個區(qū)的建筑風格、店鋪、語言、衣著、食品、習俗各異,盡管沒有區(qū)界,人們也不會找錯,這是居民長期和平共處的見證。耶路撒冷居民基本能寬容地和睦相處,彼此尊重對方的宗教信仰和習俗,各種生活方式在這里以自己的傳統(tǒng)在延續(xù)。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數(shù)千年的歷史、宗教、政治矛盾交織,加上外來干預,中東已成為沖突最多的地區(qū)。耶路撒冷更是阿以爭端的核心,因為它是世界大部分人信仰中魂牽夢縈的神圣古城,是感嘆個人生命的短暫渺小和人類生命綿延的偉大創(chuàng)造力的思索之地。
阿以沖突:走向和平的路漫長而又艱辛
19世紀中葉,居住在歐洲的猶太人出現(xiàn)了猶太復國主義政治思潮。1897年,奧地利猶太人西奧多?赫茨爾在《論猶太國》一書中提出了建立猶太國的設想。1897年8月29日,第一屆世界性的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產(chǎn)生了第一個世界性的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獲得了美英等大國的支持。1917年11月,英國發(fā)表了《貝爾富宣言》,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把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遷回巴勒斯坦定居。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的矛盾就此越來越尖銳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1947年11月29日,聯(lián)合國做出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兩個國家的181號分治決議,但把巴勒斯坦56.5%的面積劃歸僅占當?shù)厝丝?3%的猶太人;而占當?shù)厝丝?8.7%的巴勒斯坦人僅擁有43%的面積。耶路撒冷由聯(lián)合國托管。猶太人愉快地接受了這個分治決議,而阿拉伯人則憤怒地表示了強烈反對。盡管如此,分治決議仍具有重大意義,它是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建國的法律基礎和保證。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領導人本?古里安發(fā)布建國公告后10分鐘,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就宣布承認以色列。以色列的建立以及美國等國家對以色列的支持,標志著巴勒斯坦人和整個阿拉伯民族同猶太民族之間的矛盾和對抗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由于阿拉伯世界普遍拒絕聯(lián)合國不公平的分治決議,反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而以色列復國后又在美國支持下不斷向外擴張,這就使阿以矛盾日益激化,雙方都使用武力解決問題。其結果是,在從聯(lián)合國分治決議到1982年的35年間,在中東地區(qū)發(fā)生了5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小的沖突和流血事件從未間斷。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中,以色列從阿拉伯手中奪取了東耶路撒冷后,于80年代通過立法,確立整個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這就更加劇了阿以之間血與火的沖突。在阿以沖突的5次戰(zhàn)爭中,雙方死亡近20萬人,有大約200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逃離家園,170萬人生活在以色列統(tǒng)治之下。戰(zhàn)爭不僅使以色列全部占領了巴勒斯坦的近2.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還占領了埃及西奈半島的6萬平方公里和戈蘭高地700多平方公里土地,以色列實際控制面積達到8.7萬平方公里,是聯(lián)合國分治決議規(guī)定的“猶太國”面積的6倍。5次中東戰(zhàn)爭的慘重損失使雙方終于明白,武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和平共處才是兩個民族在一塊土地上生存的唯一選擇,是雙方人民的共同愿望。
1977年11月19—21日,阿拉伯世界實際上的“盟主”埃及,率先向猶太人伸出了民族和解之手。埃及總統(tǒng)薩達特以非凡的勇氣,出人意料地訪問了以色列。10個月之后,美、埃、以三方在戴維營舉行正式會議后于1978年9月17日簽署了《關于實現(xiàn)中東和平的綱要》和《關于簽署一項埃及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條約的綱領》,以色列歸還了占領的埃及西奈半島,開創(chuàng)了“以土地換和平”的先河。不到20年后,以色列又與約旦締結了和平條約,與許多阿拉伯國家建立了半官方關系。阿以沖突從整體上顯示出了和平的主旋律。但和平的實現(xiàn)有時是以生命和鮮血作為代價的,薩達特在訪問以色列后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在3年后遭暗殺,以色列總理拉賓在1995年11月4日也遭暗殺,兇手都是本民族的極端分子。盡管阿以和談自20世紀70年代舉行以來,20多年間路途并不平坦,耶路撒冷歸屬、難民、定居點、邊界、水源等和談最棘手的問題并沒有解決,并成為和談的死結,可和平是誰也阻擋不了的歷史潮流。在以色列120名議員中,同意土地換和平的最初僅為14人,現(xiàn)為118人。和平已經(jīng)找到立足點。耶路撒冷是政治、宗教、民族的復雜綜合體,從長遠看,一城兩都、一城兩治和睦相處才是雙方應選擇而又能接受的出路。
20世紀即將成為歷史,在新的世紀到來之際,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都在期待,阿以沖突什么時候才能結束,中東和平之路還有多遠?這是一個沉重而又充滿希望的話題。前美國總統(tǒng)布什在1991年10月前往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參加中東和會前曾說:“在世界上的這個多事之地取得和平成果或達成和平協(xié)議之前,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人類在20世紀經(jīng)歷了太多的戰(zhàn)爭與流血沖突,阿以之間戰(zhàn)火至今未息,雙方走和平的路艱難而又曲折。人們共同的愿望是:猶太民族有著其他民族不可比擬的不幸,依靠對自己文化的熱愛和宗教的信仰,才使他們在逆境中生存下來,因此更應理解領土仍遭其占領的鄰國,特別是與它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渴望和平的期盼。他們畢竟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1300多年,也是這塊土地的合法主人。兩個民族只有在民族平等、和平相處時,安寧和幸福才會降臨這塊飽經(jīng)滄桑的土地。(責編:王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