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健
一天,林女士帶著她6歲的孩子明明來到我的辦公室,憂心忡忡地對我說:“陳老師,明明的性格發(fā)展有些偏差,你說我怎樣辦好呢?”明明長得眉清目秀,乍一看還以為是個漂亮的小姑娘。
聽林女士講,由于她和先生的工作忙。明踢一出生就寄住在外婆家,和三個表姐妹一起玩一起吃,外婆經(jīng)常把明明打扮得像女孩子一樣,不僅扎上小辮子,有時候還讓明明穿上表姐的花裙子。
明明4歲時,林女士把孩子接到身邊撫養(yǎng)。明明的父親工作仍然很忙。幾個月才能回來一次,在家住的時間又很短。他很疼明明,每次回來都給兒子買一大堆東西,但是很少與孩子玩耍談心。明明對父親的印象很模糊,只知道父親就是“那個每次給他買很多好吃好玩東西的男人”。而林女士對兒子寵愛有加,幾乎是有求必應,凡事都由著他的性子。雖然明明的性格有點嬌,但林女士并不放在心上,因為明明自從上了幼兒園以來,一直都很乖,老師和鄰居們都贊他是個少見的乖孩子。
明明到了6歲,林女士慢慢發(fā)現(xiàn)情況有點不妥。明明膽子特別小,每天晚上都要躺在媽媽懷里才能入睡,天一黑就害怕,夜里從來不敢自己上廁所。更糟糕的是,明明似乎只對女孩子玩的游戲感興趣,鄰居有幾個小男孩邀明明一塊玩,但每次都被明明拒絕,媽媽問他為什么不與他們玩,明明不屑一顧地說:“男孩子很臟?!毕喾?,明明與樓上的兩姐妹很是玩得來,不僅整天與她們在一塊玩,還喜歡學她們的樣子,扎小花辮,穿繡花衣服,講話奶聲奶氣。
明明從不玩“野小子”的游戲,什么爬樹、玩泥巴、舞槍弄棍都與他無緣,更不要說會闖禍。明明太文靜了,文靜得讓林女士擔心起來。她開始意識到,明明的性格有些女孩子的趨向,這樣任由發(fā)展下去問題會很嚴重。
其實明明的情況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個案,許多獨生子女家庭或父母一方經(jīng)常不在孩子身邊的家庭都會出現(xiàn)這種問題。在很多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養(yǎng)育孩子是女人的事,男人只管家庭經(jīng)濟的來源,所以很多孩子都是由母親、外婆、阿姨帶大的,他們自小就處于女性的包圍圈中,這些女性憑著她們的愛心對孩子溺愛有加。只注重如何滿足孩子的要求,而缺少對孩子的性格及自我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而父親們往往形成一種觀念:教育孩子是妻子的事,他只要保證了家庭的物質(zhì)生活來源便是盡了父親的責任。長久以往,父親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變得模糊。父親們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孩子成長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們不知道自己對孩子成長教育的忽略對孩子個性形成潛藏著不容低估的負面影響。
孩子的成長有個認同的趨向,他往往會將他身邊最親近的人當成他模仿崇拜的對象,他們的一舉動、行為習慣都會成為孩子學習的楷模。在認同趨向中,最常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孩子性格趨向的認同,因為孩子會按著身邊親人的性格模式來塑造自己。
有些家庭喜歡或不自覺地將孩子按異性的方式培養(yǎng),本來是小男孩,卻要給他們穿上花衣服,梳小辮子,連說話都是細聲細氣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往往容易在自身的性別認同方面產(chǎn)生偏差,進而在性格認同上出現(xiàn)偏差,個性的正常發(fā)展就存在著隱患。
明明的成長主要是缺少對同性別父親一方的認同,父親的男人氣概、男人作風完全不能在他心目中打上烙印。在這種情況下,明明明顯傾向于對母親進行性別認同,按母親的性格與喜愛來塑造自我。
母親賦予孩子的是愛心、溫柔、細心、體貼,父親賦予孩子的是勇氣、堅強、獨立、毅力,這些素質(zhì)對男孩、女孩都是需要的。只有父母雙方共同作用,才會使孩子的個性均衡地發(fā)展。
對明明這種性格偏差的孩子,父母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兒童時期形成的性格趨向?qū)⒆尤蘸蟮男愿穸ㄐ陀泻艽蟮挠绊憽H绻改敢环皆诤⒆拥某砷L中長期缺席,另一方就應自覺對缺席一方的角色進行補充。像林女士,由于丈夫長期不在家,無法對孩子言傳身教,無法讓孩子在性格上對父親的角色進行深層次的認同,林女士在教育孩子時就應有意識地充當起父親的角色,以父親的角色對孩子進行教育。如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看到自己堅強勇敢的一面,給孩子講述一些英雄故事,讓他在內(nèi)心形成一種對勇敢、獨立、堅強的男性性格的認同,同時鼓勵孩子遇到問題時自己去思考解決,而切莫事事為孩子包辦。讓孩子獨立去完成某些事情,既培養(yǎng)了孩子的動手能力,也讓他從獨立做事中獲得一種滿足感。這樣堅持下去,才能糾正孩子的性格偏差。
責任編輯:林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