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鈞
“貂蟬”。
當我頗為自信地在黑板上寫下這兩個字的時候,我驚訝地聽到下面有個細小但卻執(zhí)拗的聲音:“錯了,錯了?!币粫r間,所有的眼睛都隨著我的目光投向了說這話的女生。
“哪兒錯了?”有同學不平地問她?!笆恰莻€‘嬋字錯了?!迸穆曇粢廊荒敲醇毿??!皯撌窍x字邊的‘蟬?!?/p>
同學們聞聲“嗤”地笑了起來,椰揄她說:“你才是那個蟲字邊的‘蟬哩?!蔽乙踩滩蛔⌒ζ饋怼R驗樘闪?,這女生名叫“玉嬋”。突然,我心里咯噔一下:正因為她的名字里有一個“嬋”字,她才會特別留神這個than字呀!或許……想到此,我真誠地說:“同學們,很可能是我錯了,玉嬋同學應該是讀這個字的權威。待我回去查一下《三國演義》,明天告訴大家答案?!?/p>
第二天,我一進教室,同學們就團團圍了上來——大半班的同學都查了《三國演義》,是“貂蟬”,而不是“貂嬋”。我對那個本來勝券在握卻始終語無高聲的玉撣說:“謝謝你糾正了我的錯誤,我會把這個故事講給我的下一屆再下一屆學生聽的。”
這件事已經(jīng)過去很久了,可我卻時常憶起它。我喜歡大半班同學簇擁著我說“是‘貂蟬而不是‘貂嬋”時的情景,更喜歡被一個透明的錯誤倏然照亮心靈的美好瞬間。
在湘西,我得到了一些關于水晶的知識。友人告訴我說:“真正的水晶在放大鏡下是可以看到雜質的。如果有人跟你說他的水晶純到了玻璃一樣,那它就是玻璃了。”是的,有雜質的水晶終究是水晶,而完美的玻璃終究只是玻璃。
我也時常為自己的錯誤而遺憾,但這不能成為我掩飾它的理由。我告誡自己:既然錯誤業(yè)已鑄成,既然靈魂無可挑剔,那就要勇敢地承擔它,認真地審視它,直到它變得像放大鏡下的水晶雜質那般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