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厥軒
1.江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全面闡述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對黨80年奮斗歷程的科學總結,也是面向新世紀黨的建設的偉大綱領。教育事業(yè)是黨的事業(yè),是造就未來的事業(yè),是不斷開拓生產力、弘揚先進文化并且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愿望,提高民族素質的事業(yè)。
江總書記關于教育問題發(fā)表過一系列談話。1995年提出了“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去年2月1日,江總書記站在國運興衰、民族復興的高度,又談到了科教興國戰(zhàn)略,提出了對教育方針的認識,怎樣實施素質教育,狠抓德育工作,抓好師資隊伍建設,怎樣培養(yǎng)好人才:最近又提出人才問題關系黨和國家興旺發(fā)達和長治久安。江總書記對教育問題的一系列論述,是三個代表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每當國家處于改革與發(fā)展最為關鍵的時刻,江總書記都會講到教育改革。
2.以提升國民素質為教改的目標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趨勢。怎樣把13億的人口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是教育所必須承擔的責任之一。面向新世紀各國都提出了現(xiàn)代人才素質的“三張通行證”(或稱“三張教育護照”),一張是知識性通行證,一張是職業(yè)性通行證,一張是人應具備的事業(yè)心、責任感和開拓能力的通行證。這“三張通行證”與我國所提出的以德育為核心、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在本質上是共通的。
上海已經提出了“一個龍頭、四個中心”的城市定位,用10—15年時間建設現(xiàn)代化國際大都市。這個城市定位就要求教育超越一超越現(xiàn)行的適應工業(yè)社會的教育體制、教育觀念、課程教材、德育體系,實現(xiàn)教育創(chuàng)新。我們要思考上?;A教育改革的走向與歷史趨勢,以更大的熱情,懷著更強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把青少年一代培養(yǎng)成為三個代表”思想的忠實實踐者。
3.工業(yè)時代的基本特征是大批量地生產工業(yè)產品,我們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是與之相適應的,是批量地生產“人的產品”,體制上表現(xiàn)為劃一化、同步化、標準化。即劃一的管理,劃一的課程,劃一的進度,劃一的考試、評價和單一的課堂授課制,新教育體制的歷史走向是多樣化,增加選擇和個別化教育。近十年來,上海辦學體制的多樣化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增加學生與家長對學校的選擇,盡可能滿足學生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愿望,也做了極大的努力:小學“小班化”教育已經在幾百所學校進行試驗,下一步的工作是促進“小班化”教育在初中、高中也能開展,使更多的學生能夠更好地得以因材施教,接受個別化教育。
4.教育觀念是歷史和時代的產物,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離開了代表時代精神的教育觀念,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相當長時期內,教師怎么看待學生呢?一是看重成績與分數(shù),總是以為分數(shù)高的是好學生,分數(shù)高的總比分數(shù)低的有出息:二是看學生注重一時一事,用靜止的眼光,這樣不容易看到學生的長遠與潛質。當時代發(fā)生重大變化之際,我們必須確定這樣三個基本理念: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教育要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教育要注重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確定了這樣三個基本理念,才會對教育有深刻理解,對教育的理念不斷追求,譬如:會認識到役有發(fā)展不了的學生,只有尚待發(fā)展的學生:更加清晰地看到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會學;會更加自覺地進行師生合作,引導學生能動地自覺地規(guī)劃自己,成為自己發(fā)展的主人,等等。
5.多年來,我們的課程特點是“繁、難、偏、舊”,造成學生考試多、讀書少、活動少,學生平時反反復復地機械訓練,搞題海戰(zhàn)術。高考指揮棒又加劇了這種狀況,形成了多年來難以改變的以考定教,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情形。這里就引出一個教育界多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為什么中國的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比較扎實,而到了高中、大學之后,中國學生的后勁卻沒有了,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看來,課程教材的“繁、難、偏、舊”、以考定教的格局帶來了我國基礎教育的兩大突出弊端:一是學生知識面狹窄,缺乏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二是學生缺乏個人的時間與空間。改變這種狀況,可能要采取雙管齊下的辦法:一是在課程教材的內容上,更加貼近學生、貼近近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教學要在引起學生興趣和增加學生體驗上下功夫。上海提出研究型課程,把原先課外和校外的活動,都排入課程表中,增加學生個人的活動時間和空間。二是在考試與評價上增加改革力度。近年應當把考試內容改革擺在重要位置,與課程教材改革配套,把中小學平時都要減少考試,列為重大的教育政策,以形成“少考試,多讀書,多活動”的良性循環(huán)。在課程評價上,要改變過去的做法,即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結果是把少部分的優(yōu)秀學生甄別出來,而大部分學生痛苦不堪。評價應當在激勵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發(fā)展,激勵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方面起到作用。
6.課堂教學領域的改革已經成為當前學校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長期以來,存在著三個問題:一是課堂教學布局以教師為中心,在基本是矩形結構的教室里,教師按照教學大綱,把它分成若干單元,再細分為每堂課的重點、難點、知識點,教師引導學生按照教學大綱去學習,而教學本質上被考試所牽引,特別是到了初三、高三,學生反反復復地訓練語文、數(shù)學和外語,造成知識面很狹窄。二是在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上基本上是同向思維,教師在課堂上先講概念、定律、法則、原理,然后讓學生反反復復地訓練,然后要求學生把這些概念、定律、法則、原理牢牢地記住,最后考試也考概念、定律、法則、原理。這種思維方式的好處是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比較扎實,而不足之處是學生被動地學習,很少創(chuàng)新,好奇心和求知欲銳減,后勁不足。三是在學生學習的方式上,基本上是接受式學習,很少有體驗式學習,更少有研究式學習。
從課堂教學領域改革的走向與趨勢看:一是要調整教育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僅是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者,更是學生人格心靈的塑造者。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更多的是以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個性發(fā)展的輔導者和社會化進展的促進者這樣的面貌出現(xiàn)。二是在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上,既要注重同向思維演繹式思維)的培養(yǎng),也要注意逆向思維歸納式思維)的培養(yǎng)。從課程教材的編寫來看,今后編寫者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能否注明這課教材適宜什么樣的思維方式,那課教材適宜什么樣的思維方式,這將給予校長和教師極大的便利。當然,校長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也應當創(chuàng)新。三是從學生學習方式的培養(yǎng)上,接受式學習依然是主要的學習方式,但體驗式學習和研究式學習將給予更多的關注,多種學習方式的交互使用,使學生不僅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也學到了知識中的能力部分,更使學生的智慧和創(chuàng)新意識升華。
7.在與各國教育的比較中,差不多有一個同感:我國青少年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可能強過西方國家,但我們在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式方面相對欠缺。表現(xiàn)在:我們的課堂教學基本是同向思維,教師引領著學生走,學生很少向教師問一個“為什么”;我們在教學與評價中,往往注重結果,而不太重視過程;在學校的各種活動中,教師極少表揚有創(chuàng)新的學生,最被贊揚的是聰明,而這個聰明所含的意義是記憶力好,聽老師話,善解人意。
今天,我們這個時代已經離不開創(chuàng)新,江總書記把它提到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這樣的高度??梢哉f,生活中最激動人心的部分都與創(chuàng)新聯(lián)系在一起。創(chuàng)新產生于激情驅動下的自覺思維,產生于熱愛、追求、奮斗和奉獻所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境界的高度集中,再也沒有比富有激情、富有想像力、精力旺盛的青少年一代更需要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需要教育的創(chuàng)新,教師的創(chuàng)新。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并善于發(fā)現(xiàn)每一位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得以施展和顯示的領域,如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廣泛的興趣:敢于向老師問為什么;有強烈的創(chuàng)造動機和創(chuàng)新意識;有勤奮的工作精神和鍥而不舍的毅力;有充分的自信心、責任心和進取心;有豐富的想象,對科學的迷戀、熱情,對知識的執(zhí)著追求,等等。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有創(chuàng)造的欲望,怎樣通過教育制度的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張揚,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普遍化,這將是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重大課題。
8.青少年德育,是世界各國教育最為重視的領域,所有國家都把它擺在核心和靈魂的位置,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是各國都面臨的難題。江總書記去年二月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語重心長地指出: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須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又強調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紀律教育。
上海近年來對幾千名中小學生的調查表明,德育工作之所以出現(xiàn)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夠,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學生和教師、校長之間出現(xiàn)了多向的不一致,譬如:在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教育這兩個體現(xiàn)時代特征的要求方面,校長和教師的重視程度明顯落后于學生的需求;在嗎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教育方面,教師、校長的認識和態(tài)度顯得過于滯后,他們對該項教育信心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學生的需求;而在集體主義、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教育方面,教師和校長的觀點、態(tài)度大大超前于學生的需求。至于教師與校長之間,也在許多認識問題上并不一致。這種學生、教師、校長之間在人生價值觀方面的多向與不一致,也許對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帶來了諸多困難。
因此,提升青少年的德育,看來要加強青少年德育的基礎性,力求做到青少年德育的科學性,體現(xiàn)青少年.德育的層次性,增強青少年德育的實踐性,重視青少年德育的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