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松林
吳功正最近推出了又一部斷代美學史著作《唐代美學史》(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8編45章,72萬多字,為全方位、縱深型研究輝煌的唐代美學的專著,填補了一項空白。它闡解分析、總結論述了隋唐五代美學思想、美學理論以及審美創(chuàng)作實踐成果的基本形態(tài)和發(fā)展歷史,展現(xiàn)了唐代美學的全景、全程圖像。
現(xiàn)在已經有了中國美學史、中國美學思想史一類的美學通史,但吳功正沒有蹈循他人熟路,而是另辟蹊徑,專治斷代美學史,建立新的研究項目,開拓了美學史研究的新天地,形成了新的研究領域,從而積累了新鮮而扎實的學術經驗。
吳功正1985年出版了《小說美學》(江蘇文藝出版社),1990年出版了《中國文學美學》(江蘇教育出版社),他是在對美學理論、經驗、現(xiàn)象充分掌握和構筑了比較雄厚的研究基礎上,進入斷代美學史研究的。就斷代美學史而言,前此出版了《六朝美學史》(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年版),先開其例,《唐代美學史》則又在它的基礎上有新的提高,呈鋪墊與發(fā)展之格局。這條學術研究的演進線路體現(xiàn)了作者治斷代美學史前期準備的充分性和深入之勢。
作者根據(jù)不同的"斷代"對象的特點設置不同的體例,絕非一概而論,這就避免了"一頂帽子通用"的弊病。在作者看來,體例就是思想,沒有思想的學術是蒼白的。而體例又是根據(jù)對象所確定的,這就保證了每部斷代美學史著體例的獨特性。翻看《六朝美學史》和《唐代美學史》,可以看出兩書的體例有著顯著的差別?!读缹W史》重在觀念、范疇,這是因為隨著六朝美的覺醒、發(fā)現(xiàn),觀念、范疇大量涌現(xiàn);《唐代美學史》重在思潮,這又是因為唐代社會、美學思潮的演變特點較為顯著。
"斷代"有獨特性,然而與別的"斷代"又有聯(lián)系性,于是在美學通史中寫斷代美學史,突破治斷代史斷而不聯(lián)的作法,便是作者的另一項重要創(chuàng)造。《六朝美學史》就已確立了"在前代美學史的延伸下"、"在延伸下的美學史中",上溯下延式聯(lián)系性縱向結構,在《唐代美學史》中進一步加強和體現(xiàn)了這一認識。隋與六朝美學之關系,唐與隋代、六朝美學之關系,唐與五代及其后代之關系,在本書中均作了清晰而細致的梳理。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在揭示前后代的審美聯(lián)系時用了"同化"和"異化"相結合的概念。"同化"就是對美學思想的認同,"異化"就是變異。作者認為,"異化"更能體現(xiàn)出美學史的變動情形,表現(xiàn)出曲線式的運行軌跡。在"同化"和"異化"結合中描述美學史演變圖像,遂產生了深邃的歷史感。
該著成功地處理和解決了美學史具體撰寫中所涉及到的幾對范疇關系:一是出入。"入"即實現(xiàn)文本復原,"出"則為解讀的主體能動性體現(xiàn),重建新的闡釋空間。既尊重客體對象,又有研究主體的體認和理解。二是死活。把"史"的過去時態(tài)所沉淀下來的存在現(xiàn)象和事實復活起來,通俗地說,就是把死人變成活人,把美的創(chuàng)造者和美的闡釋者的詩人、作家、畫家、雕塑家、書法家和美學理論家真正復原成為生機飽滿、生氣盎然的活人。與之作相似的生活與審美體驗,感同身受,始終進行活的描述,使美學史成為活史,具有鮮靈的生命和性質。三是彼時現(xiàn)時。以現(xiàn)時的美學史家主體心態(tài)、觀念、視域、方法對待彼時的美學史存在現(xiàn)象。這樣便在撰述時有了較高的立足點和時代特征。四是個體群體。當作者以個體作為研究對象時卻沒有將其孤立和封閉起來。在作者看來,個人的行為在本質上是歷史行為。作者在書中處處展示出個體如何受群體影響之情形,其中包括社會、經濟、文化等外部因素的滲透影響,民族文化、美學傳統(tǒng)的結構遺傳,現(xiàn)時事件的牽引作用等。對于作者來說,他頗為重視群體心理現(xiàn)象、特征以及對于審美個體的作用力。由于正確地處理和體現(xiàn)了上述幾對范疇關系,便使全書既有扎實的根基,又有生動的氣韻;既有歷史感,又有當代學術精神。
以美學理論與審美實踐成果相并重、相揉合作為全書的基本學術框架,這是作者的另一個重要的學術建樹。既不同于只觸及具體的實踐成果---感性作品的傾向,也不同于只關涉理論著作,把美學史寫成美學理論史的偏頗,而是把兩者融通有機地結合起來,互相發(fā)明、印證,形成對于審美對象的全面、整體觀照與把握。例如對李白,既把握其"清水出芙蓉"所體現(xiàn)的盛唐審美理想,又描述出體現(xiàn)這一審美理想的具體審美實踐表現(xiàn)。某一時代的美學究竟是孤立化地存在于理論形態(tài)或單體化地存在于實踐創(chuàng)作成果中,還是體現(xiàn)于兩者結合機體中?《唐代美學史》提供了成功的實踐,第一次作出了圓滿的回答??蚣芙Y構的根本突破,則是從根本上體現(xiàn)了認知方式的突破,同時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美的具體存在、表現(xiàn)形態(tài)的理解。特別是披露了大量生動感性的經驗現(xiàn)象,并由此去發(fā)掘美和美的元素,源于作者對美是感性存在的基本體認,從而保證了美學史所應具有的來自原生態(tài)的鮮活性質。書中對唐代多門類的審美感性經驗現(xiàn)象的描述生動有致,由此生發(fā)出豐富多彩、靈機活潑的美學思想以及不同時段的審美理想,給人以生趣活香的感受。這是因為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基本框架---雙峰并脈、二水合流作了奠基式保證,擺脫了僵直、凝滯的敘述系統(tǒng)。這是作者所尋找到的美學史撰著的正確切入點,對美學史體例建構帶有方法論意義的根本突破。
以審美心理結構為中心,確立美學史就是審美心理結構演化史的命題。只有從心理上才能把握和體認唐代美的歷程,在這方面作者運用了多種視域和方法。例如從文化和審美心理的獨特視角觀照白居易,把他定位為士大夫文化-審美心理的典型體現(xiàn)者。通過心理結構組合比例的分析,提出了白居易心理二元化結構的嶄新命題,從而確定其美學理論的二元化形態(tài)和審美創(chuàng)作的二元化傾向。由此便迎刃而解了白居易身上所存在的心理矛盾、創(chuàng)作審美矛盾的現(xiàn)象,成為解析白居易的一條新思路。從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的結合上分析研究柳宗元、劉禹錫,從心理結構之于審美方式的作用力上透視李賀,通過對唐人大量審美現(xiàn)象的抽繹,通過對六朝、宋代與之所作的比較,對唐人的一系列心理表現(xiàn)和特征作了確定和生動描述。書中寫道:"唐人腦筋靈、思維活,其思潮變化則迅速多變。""唐人感性意識強,理性思辨則稍弱,前不如六朝深刻的思辨,后遜于宋人理學。唐人是詩人,宋人是學人;唐人重感性,宋人富知性。唐代詩美獲得巨大成功其心理原因正在于此。""唐人氣度大,善于集大成,如詩美學之杜甫。"書中作了具體評述:中唐詩人沒有在"諸體俱備"的盛唐高峰前俯首低頭,而是另辟疆土,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美,不同于盛唐詩美,亦相異于傳統(tǒng)詩美,在其他美學門類中亦有相似體現(xiàn)。作者認為:"這種心理特征形成了唐人的創(chuàng)造性。不斷翻新,不斷超越,形成了美的多樣和創(chuàng)意。"這樣便為唐代美學的諸多特征找到了心理依據(jù)。審美心理結構外化成唐代美學的風貌,而在審美心理結構沉淀、轉換的過程中便出現(xiàn)了唐代美學的演進圖像。這便是該著作把審美心理史具體運用于唐代美學史所作的建構。
把握審美思潮的變化動向,確立審美思潮的描述方式。具體而言,一是在社會變動與美學變化的聯(lián)系中,在美學思潮的演化歷程中加以描述和展現(xiàn),例如對唐代幾個時期美學思潮的概括。同時善于把社會心態(tài)與個人心態(tài)、生活經歷與審美經驗聯(lián)系起來闡解。例如對初唐"四杰"的評價。感應著時代、社會理想,"四杰"的美學風格富于初唐時代、社會所賦予的氣勢和壯美。同時,又結合著他們的個人特點:少年意氣、才華橫溢、才情外露,便烙上了個人審美特征。對于"四杰"的心理矛盾現(xiàn)象,既看到個人與社會之間沖突的情形,又準確地根據(jù)時代社會心態(tài)的特點對個人心態(tài)加以解闡。書中寫道:"社會畢竟處于上升時期,四杰雖然命運不濟,卻沒有對社會產生絕望,這與晚唐時人多有不同,這正是一種社會心態(tài)。個人心態(tài)跟社會走向相關,而獨特的社會心態(tài)又影響了審美心態(tài),意氣飛揚卻不頹唐,有時甚或有點悲壯感。"本書對人生經歷與審美經驗關系描述和揭示得最充分的是杜甫。清狂齊趙、旅食京華、潼關動亂、暫憩草堂、漂泊荊湘,在詩的審美風貌上便有不同的表現(xiàn)。如果不聯(lián)系杜甫波瀾渾灝的人生經歷,就無法對他的審美經驗及其審美階段性特征作出切實的解釋和說明。然而,作者在處理社會學與審美學的關系時,做到了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引入社會學,只是用于探尋審美學形成的原因和社會基礎,而不是落腳到社會學上,因而它最終的結果還是審美學。這就保證了美學史的源初性質。二是以美學思潮的變動為背景,展示出具體美學門類的發(fā)展情景。例如初、盛、中、晚唐詩美學的不同形態(tài),雕塑美學上從秀骨清像到豐腴富泰。三是在總體掃描基礎上加以綜合把握。例如把握中唐美學思潮既看到詩歌審美出現(xiàn)怪誕,又看到服飾審美"尤劇怪艷"的傾向。這樣便體現(xiàn)了思潮的總體性特征。四是在美學思潮演變中,考察和評價人物,給以恰當?shù)拿缹W史定位。例如對皎然美學思想的評價。在盛中唐之交復古已成思潮的情況下,皎然強調"變"、"創(chuàng)",就顯示出了美學史觀的進步性。五是以美學思潮為依據(jù),對某一區(qū)段的美學史評價,就會形成新的結論。從美學思潮出發(fā),該著認為,唐代美學史上最值得注意的倒不是盛唐,而是中唐。中唐之"中"的意義不僅是指分期,也不僅是指唐代,而且指整個中國美學史。中唐改變了唐代和整個中國美學史的方向和軌道。它在審美理想方面更顯示出藝術轉向主體內心的特征,更具有世俗化的內涵。中唐的社會風氣進一步促進了唐代美學俗麗化的進程,使得審美主體走向官能感受的世界,捕捉情感的色彩。它也誘惑審美主體走進珠簾繡幕、深閨幽閣之中,從而走向感性化和色彩化。六是確立美學思潮演化的中介人物。這些人物站在美學史的中介地帶,既承受著過去,又引領著未來,這是作者對唐代美學史的重要發(fā)現(xiàn)。在浩浩蕩蕩、旌旗蔽空的美學大軍中總是站立著某一、二個領伍型人物。于是,作者確立了劉希夷、張若虛在唐詩美學上的路標意義,從初唐到盛唐的轉捩人物---張說,盛中唐間交替嬗變期的偉大人物---杜甫,指向中唐美學方向的顧況等,這是基于作者對中國美學史發(fā)展是漸進而非突變的基本認識。思潮與思潮之間雖是潮起潮落,更迭起伏,但并非刀砍斧劈,它總有一個中間過渡時期,以一、二個旗幟性人物代表著思潮的基本特征,并領導著思潮的發(fā)展方向,這樣的中介人物具有美學思潮的轉型意義。作者如此確定使得唐代美學思潮史的描述更趨合理和準確,這在美學史研究上是重要的創(chuàng)構。
該著尤為注重把思想史現(xiàn)象與美學史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考察。在中國思想史上有所謂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該著著重研究了隋唐佛學與美學的深刻聯(lián)系。佛教東漸,至唐大成。唐代把佛學與美學、外來藝術與本土藝術融為一體,形成了富于時代特征的藝術。例如唐代的建筑審美、雕塑審美,以及文學審美中的禪意詩等。而審美所需要的心境與釋的禪定心理相仿佛,于是便被利用來說明審美心理。唐代美學的重要范疇:境界,就采自佛學。作者認為,禪宗對唐代美學的最大影響在思維方式上,其禪定方式的修煉路線給審美心理意識進程的另一個重要啟示是"頓悟"的產生。這是禪宗修煉向審美觀照轉化的新定格。它跟儒家高懸理想主義不同,也跟道家歸返自然的追尋有區(qū)別。它重悟性,瞬時領略達于深刻。禪花遍地,禪影閃爍,唐代美學精神受到了它的滋養(yǎng)和潤澤。這樣,該著便形成了社會史、思想史、思潮史、美學史的有機結合。
扣合作者所體認的美學就是人學的命題,本書重視對個體和群體的唐人的描述和刻劃。第二十二章《盛唐美學精神》其切入點是"人",由"人"之特點才導入"美"之特點,體現(xiàn)了美學史的邏輯結構。該章辟有專節(jié):"盛唐人作為人的特點"。該節(jié)寫道:"人,他所組合成的龐大群體,營造了一定社會歷史氛圍,而單個人便在這樣的氛圍內尋求自身的精神角色、存在和發(fā)展。盛唐所營造的社會氛圍是寬松、自由、積極、熱烈、昂揚、向上,盛唐人也具備了與其相適應的性格、風度、氣質。倚馬見雄筆,隨身推寶刀。可以說是盛唐人的形象寫照,能文又能武,儒雅且勇敢。功名只向馬上取,時代精神在馬上而不是在閨閣中。這就帶來了他們的陽剛之氣和積極性質。"書中列舉許多人物的特征,指出:"這些雖以個體形象出現(xiàn),卻體現(xiàn)了盛唐群體的共同特征。""這只會在盛唐這一特定歷史和美學史區(qū)段才具有的。"作者認為:"這是跟魏晉風度不同的盛唐風采。"由盛唐"人"的"風采"便邏輯地推衍到"美"的"氣象"的論述。例如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盛唐審美理想的解釋,作者就是運用了人學原理。作者說:"由于從天性出發(fā),自己的真實面貌已去雕飾,與別人交往所構成的人際關系亦去雕飾。"書中列舉了許多例證來說明這種樸實的人情美以及唐詩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天然"率真的個性。作者指出:"這是盛唐美學天然去雕飾的人格美學涵義。"于是,歷史和美學、歷史和邏輯便出現(xiàn)了統(tǒng)一。
以評價與描述、史實與史論、判斷與感悟、思辨與體驗、個案分析與整體把握、實地考察與資料辨析相結合作為基本撰述方法,這是該書為中國美學史撰著所提供的重要的方法論。既體現(xiàn)出了扎實的根基,又具有鮮明的學術思想特征。通過實地考察,以相近似的審美感受來體認對象,便形成了親切的認同感。特別要提出的是,作者有良好的感悟力和藝術感,能用富于美感的文詞描述審美對象,書中對李白、杜甫、韓愈、李賀、李商隱等人,所用詞色、格調均不相同,達到史著的話語系統(tǒng)與所研究的審美對象之間的有機統(tǒng)一,讀者閱讀時便獲得二度審美享受。在歷史與美學結合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撰述主體智性與靈性的結合。評述對象時,不是面孔冷峻,而是感同身受,抑揚褒貶時見作者情感的起伏節(jié)奏。書中對"王維的審美心理經驗"描述相當精彩。從王維的眾多審美經驗現(xiàn)象中提煉出審美心理經驗,對其最微妙、最細膩的心理表現(xiàn)作了動人的描述,真正實現(xiàn)了美學史應該是"美"的根本要求。
本書在結構上又顯得很嚴謹,編、章、節(jié),層次分明,分述后再綜論,于每章結尾處設一總結,挽起上文,概括前述內容并加以深化,頗富章法。由外部規(guī)律引入內在特征,揉合理論與實際,觀念與材料,綱舉目張,結體嚴密,宏觀舒放,微觀細密,筆法瀟灑,符合規(guī)范。
以精品意識鑄造精品力作,除了要有精深的內容,還要有精美的外在形式。該書圖文并茂,裝幀高雅。在得到傅抱石親屬授權后,作為封面所用傅氏繪畫稀世珍品---《麗人行》長卷圖為全書增添了光彩。全書配有多幅插圖,制作精致,幫助讀者從感性上體認唐代美學史的繽紛多姿。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責任編輯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