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業(yè) 何穎哲
京劇連強本戲《宰相劉羅鍋》自2000年2月1日在長安大戲院首演以來,第一本、第二本已輪流演出30余場。此劇不僅是戲劇舞臺上第一出賀歲京劇,而且平均上座率達到8成以上,票款逾80萬,創(chuàng)造了京劇新劇目在一個固定劇場連續(xù)旺盛演出一個月的佳績,成為新千百萬年伊始首都舞臺上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該劇的演出深受廣大觀眾和戲劇界人士的好評。
日前,在主辦單位北京市文化局召開的專業(yè)人士座談會上,來自首都戲劇評論界的專家學者們對這個戲進行了熱烈的研討。
戲劇界專家均認為這部新千年第一個原創(chuàng)京劇的成功創(chuàng)作和演出是戲曲舞臺上的好兆頭,在創(chuàng)作思想上有很大的突破,體現(xiàn)了“京劇新思維”。戲曲理論家龔龔和德先生說,它不是歷史劇,有很強的“戲說”成份,但它不同于常見的“戲說”式喜劇,有較高的藝術追求和文化品味,有個性、有沖突、有歷史背景。這出戲的策劃、創(chuàng)作和演出運作,獨具匠心,著重地顯示了編導者在守住和繼承京劇本體優(yōu)勢的前提下,對戲曲平民性、娛樂性、對京派、海派藝術特色互補、對不同地域、風格藝術追求整合吸納及對戲曲演出市場運作的重視。這也是京劇在21世紀保住自身優(yōu)勢和勃勃生命力的最基本內(nèi)容。
著名劇作家郭啟宏認為,京劇文學的平民性非常重要,但平民性和“戲說”不同,《宰相劉羅鍋》是平民文學的新鮮的范例,它的品味定得準;同時在戲曲美學探索方面也較成功,吸收了話劇、歌舞的藝術成份,古樸活躍,新老觀眾都能接受;更為可貴的是,該劇為戲曲走向市場提供了成功經(jīng)驗。
新劇目的創(chuàng)作成敗樂唱腔的創(chuàng)作至關重要。專家們對這出戲的唱腔給予了熱情的肯定。尤其是第一本唱腔在近年看的戲中難得的順耳,音樂形像有多重性,即是京劇,又不失豐富。音樂唱腔設計朱紹玉很善于抓住京劇本體的關鍵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新。由上海京劇院著名麟派老生陳少云扮演的劉羅鍋唱做俱佳,有繼承有創(chuàng)新,演出時不僅普通觀眾彩聲不斷,行家戲迷也是贊不絕口。其他人物的表演也很有光彩。
專家們評論舞臺設計有京城古都的風貌,抓住“琉璃”等幾點高度概括,整個舞臺金光燦燦,富麗堂皇,具有古曲韻味,充分保證了造型美且不失歷史感。多種因素形成了一臺好看、好聽、好玩的好戲。
專家們認為,北京在搞連臺戲方面還應有自己的探索和追求,要搞出北京的特色來。整體上還要精雕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