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漸寧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艾瑞克遜指出:對于學齡期的孩子,勤奮進取與自卑自貶是其成長中必經(jīng)的發(fā)展矛盾。當孩子順利發(fā)展時,他將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否則將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而且會使以后的成人生活同樣充滿彷徨迷失,缺乏目標。學習歷程正是體現(xiàn)并推動這一矛盾的主要過程,其間的感受、體驗與結(jié)果直接影響著孩子心靈的健康成長。但現(xiàn)在有太多的孩子正面臨著學習困境,他們無法在學習中體會成功與喜悅,無法在學習中感受燦爛的進步。為什么?
1.用心“兩”苦的“陪讀”
——早該割斷的“臍帶”
珊珊,今年讀五年級,看上去整個人沒精打采的,瘦瘦的身軀、蒼白的臉,縮在座位中好像直不起腰。祖父母談起珊珊的學習,又心疼又心焦:珊珊目前在班里處于倒數(shù)水平,作業(yè)做得相當?shù)寐?,別人一個小時能完成的量,她兩三個小時還完不成,甚至要四五個鐘頭。這樣嚴重影響了睡眠,常常要搞到十一二點鐘才能上床。長期如此,身體怎吃得消?第二天的課堂上肯定要瞌睡,即使勉強聽講,也已神游四方了。上課注意力難于集中,當然聽課效果大打折扣,晚上的作業(yè)又是難于應(yīng)付。就這樣:做作業(yè)慢——睡得少——聽課不集中——做作業(yè)慢,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珊珊的祖父母傷心地說,珊珊的父母都在國外,只有他們老小三人為伴??粗L身體的年齡這樣受罪,心疼得很,卻又不明白,珊珊為什么會學習得這樣辛苦?
原來珊珊從小做功課就是爺爺奶奶相伴左右的。一、二年級的功課容易,爺爺奶奶可以輔導,珊珊做功課不會時,爺爺奶奶總會搶著幫她。結(jié)果珊珊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爺爺奶奶不在身邊,就不能自覺做功課,總會一個字寫半天,一個題看半天,直到爺爺奶奶來催她。在課堂上,珊珊偶爾聽不懂或沒注意聽時,也會不怎么在意:“反正爺爺奶奶會教我!”作業(yè)慢、上課“走神”原來是奶奶爺爺“陪讀”的結(jié)果!
要解決珊珊的問題,并非舉手之勞。一要補她的學習漏洞;二要調(diào)整她的作息時間;三要培養(yǎng)良好、獨立的學習習慣。這些都不是簡單的事,需要她本人、祖父母、學校老師積極配合才能完成,當務(wù)之急還要考慮她的身體健康,解決睡眠問題。
其實,像珊珊這樣被家長“陪做功課”長大的孩子,并不在少數(shù)。家長們認為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的專心程度,不去做小動作;另一方面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能及時發(fā)現(xiàn)、講解,一舉兩得。然而事實上,“陪做功課”對孩子而言,極易形成雙重依賴;其一,是思維上的依賴。知道大人會陪他做功課,有不懂也能得到答案,有時大人甚至也不給他們獨立思考的機會,覺得這么簡單,看到孩子遲疑就將答案脫口說出。這樣孩子自己動腦的主動性在不知不覺中降低了,形成“思維依賴”。于是原本孩子通過做功課進行知識鞏固的時間,成了家長“溫故而知新”、孩子動手不動腦的過程。其二,表現(xiàn)在情感上的依賴。現(xiàn)在城市里絕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家庭,本來孩子就缺乏玩伴,情感上有孤寂感。一旦做功課時被陪慣了,就很難適應(yīng)自己一人在家時獨立作業(yè)的過程。這兩重依賴又會影響孩子課堂的專心程度,很多孩子將課堂學習時間用于玩耍、想入非非,而回家做功課成了家長給自己上課、練習的時間。因此,為人長者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切勿濫施愛心,否則真可謂“用心兩苦”!
2.“一天有48小時該多好”
——學與玩矛盾嗎
小晟讀小學四年級,人長得精精瘦瘦,眼睛又大又亮,一看就是個聰明的孩子。母親一邊嘆氣一邊數(shù)落他:我在外面做事已經(jīng)夠辛苦了,回來還得看他做作業(yè),越大越不懂事。放學早回家,也不會自覺做作業(yè)、看書,非得“盯”他不可。稍不注意,就開始玩了。老師都說他很聰明,可就是只想著玩,學習一點都不要!
小晟在一旁反駁:誰說我不要學習?我也想學習好,可又不能說好就好,我每天不是都沒時間玩嗎?連我想看的動畫片都沒得看。唉,一天要是有48小時該多好!
小晟真的功課這么多嗎?時間真的不夠用嗎?
據(jù)母親反映,小晟同班多數(shù)同學大半作業(yè)在學校就做好了,快的根本沒有回家作業(yè)??尚£稍趯W校一點也不做,只抓緊時間玩。其實就算將功課都帶回家做,集中精力也不會超過1個鐘頭。所以不是功課多,而是小晟根本不想做作業(yè)。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在于他不能將“學”與“玩”的時間分配好,長期被動地做作業(yè),使他總認為作業(yè)很多,很耽誤時間,做完了作業(yè),也就沒了玩的時間,于是就先盡量玩,做功課時也三心二意地盡想著玩。這樣,每次作業(yè)都在無奈下完成,效率極低。
小晟的學習歷程中,同樣有母親陪做功課的歷史,而且他一、二年級時成績還是很好的,每次考試母親都為他制定了復習計劃,幫他復習。從三年級起小晟開始偷懶,成績下來了。母親也開始額外布置作業(yè),希望通過強化訓練,提高其學習成績,但小晟卻向反方向走了。因為他發(fā)覺母親每次布置的額外作業(yè)量與每晚做完學校作業(yè)到睡覺這段時間成正比,剩余時間多,額外作業(yè)多,如果校內(nèi)功課做得慢,沒時間了,也就不做額外練習了。聰明的小晟找到了竅門,干脆在學校不做功課,先玩?zhèn)€夠,等回到家母親逼時再慢慢做。
如何幫助小晟及其母親呢?關(guān)鍵在于時間的管理。首先讓小晟選擇到底要“進步”還是“退步”?回憶是成績好時輕松,還是現(xiàn)在舒服?小晟想想說,成績好時輕松,當然要進步。然后與小晟一起計算:減去吃飯、睡覺及在學校的時間,周一至周五每天還剩3.5小時,這將專門用于安排學與玩?!皩W”就是做作業(yè),“玩”則隨他安排。接著計算各項活動的時間,讓他感性上認識“學”與“玩”是矛盾統(tǒng)一的:“學”得快,則額外時間多,“玩”得也痛快;“學”不好,玩得也不好,甚至還要從睡覺、吃飯中扣時間補償。在反復將“學”與“玩”權(quán)衡后,他與母親訂下了“家庭時間契約”:如能保證在1.5小時內(nèi)保質(zhì)保量地完成作業(yè),母親決不額外加壓,允許看黃金檔動畫片(17:00-18:00)。最后,再輔以相應(yīng)的學習方法,循序漸進,在不斷的反饋調(diào)整中,逐步學會管理時間,取得“進步”。
來我們咨詢中心的孩子中,與珊珊和小晟相近的有很多,而就咨詢個案記錄分析,這些以學習為負擔的孩子絕大多數(shù)有著相似的學習歷程與自身特點:
1.有父母(或其他成人)“陪做功課”的慣例。長此以往,孩子便在成人的“陪同”下,變得“無能”了:依賴性強、獨立思維能力遲鈍,從而造成學習不良。
2.智商正常甚至優(yōu)秀,但缺乏學習進取心。這些孩子均無智力障礙,然而對學習無責任感,并沒有從心里認可學習是自己成長的必需,學習是重要的,缺乏學習過程中的積極體驗(如好的學業(yè)表現(xiàn)、老師的良好評語、父母的鼓勵與引以為豪感),對自身的學習能力表示懷疑,懼怕學習。
3.自我管理能力較差,最主要的表現(xiàn)在對時間的管理上。無法將“學習”與“玩耍”合理分配,往往是學不好、玩不好,心中惦記著玩,又無奈要做功課;做功課時不能集中,總要弄些“玩”的小插曲,使時間無效率地白白過去。長此以往,造成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持久性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形成做事拖拉、無長性、易分散等不良習慣。
4.個性特點上,任性、依賴、退縮。一方面拒絕家長的干涉,家長對他的建議很難聽得進去;另一方面又依賴家長的“腦子”,以此來完成作業(yè)任務(wù)、考試。這些孩子最初來咨詢時都表現(xiàn)得沉默寡言、害怕、擔心,不敢正面回答問題,不敢進行目光對視,常常只會點頭、搖頭,表現(xiàn)得非常退縮、缺乏自信。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不能誠實地解釋自己的行為,而用“說謊”來回避事實,以求暫時的“快樂”,缺少積極的應(yīng)對困難的勇氣與策略。
5.成敗歸因誤區(qū)。這些孩子常將學習的成敗歸于運氣、題目難易因素,認為運氣好、題目簡單,就可能得好的分數(shù);反之,只等挨批評了。并不認為“努力”與學習有多大關(guān)系。一方面這些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基礎(chǔ)問題,很多知識點他們是模糊的,也無法一下都搞懂,所以干脆以這種歸因回避主觀因素,免得“事倍功半”;另一方面,這些孩子對自身能力表示懷疑,再加上偶得好成績,父母也會歸為“瞎貓碰到死耗子”,這樣的內(nèi)外評價會強化孩子的歸因誤區(qū)。而不合理的歸因?qū)е虏缓侠淼男袨?,由于認定了成績與自身努力無多大關(guān)系,所以更不會強制自己對平時的課堂學習、課后作業(yè)用心了。
因此,我們不難看到所謂“學習負擔”,并非學習的內(nèi)容本身,而是不良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環(huán)境使得孩子喪失了主動進取的能力,也就必然覺得學習枯燥乏味。而一旦幫助孩子恢復主動學習的能力,使他們體味到學習內(nèi)容的價值,學習于他們來說也將不再成為“負擔”。在這一過程中同樣還會有困難與艱辛,但更多的是獲得知識、開啟心智的欣慰與驚喜!
(作者系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健康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