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醫(yī)科大學口腔醫(yī)學院教授石廣香
“洗牙”,顧名思義,就是清洗牙齒,不少專科醫(yī)院都有這個醫(yī)療項目。“洗牙”最重要的作用是“洗”去牙石。“皓齒如銀”是每個人的愿望,家長也希望孩子擁有一口潔白健康的牙齒。有些經(jīng)常看牙病的家長,“久病成良醫(yī)”,去醫(yī)院時也會帶上孩子一同“洗牙”。那么,稚童到底要不要“洗牙”呢?
牙石是由沉積在牙齒表面上的鈣鹽,與牙齒軟垢中的膠性物質(zhì)及某些細菌,共同結成堅硬如石的固體膠性網(wǎng)狀物質(zhì),牢固地粘附著在牙齒上。每個人口腔中牙石的沉積速率各不相同,除了與刷牙次數(shù)和刷牙方法有關外,還與個人的飲食習慣、唾液的pH值等有關。牙石多存在于牙刷達不到的地方,如牙間隙、牙齦溝和牙周袋內(nèi),難怪有些人看不見牙石。
滿口“大黃牙”的形象自然不佳,但除了影響美觀外,牙石還有更嚴重的危害——“窩藏”牙垢和口腔中的細菌,刺激牙齦,引起牙齦炎、牙齦出血,還會導致牙齦潰瘍和退縮,并發(fā)展為牙周炎、牙槽骨破壞、溢膿、口臭、牙齒松動、牙根暴露,最終牙齒脫落。
學齡前兒童的口腔唾液分泌量多,咀嚼頻率高,這對牙齒有天然的沖刷作用,因此牙石和軟垢沉積也較少。而且兒童牙齦組織代謝旺盛,對損傷的修復力強,所以兒童牙齦炎發(fā)病率很低。有人對成人和學齡前兒童做過試驗,讓他們都停止刷牙4星期,兒童的牙齦炎發(fā)病率沒有增加,而成人卻增加了4倍。因此,一般學齡前兒童不需要“洗牙”。
但是,學齡兒童隨著換牙和青春期體內(nèi)激素的變化,牙石沉積率增加,牙齦炎的發(fā)病率也提高。有些牙齦炎患兒因為害怕出血而不敢刷牙,使牙齦炎進一步加重。所以,有牙齦出血的青少年需要“洗牙”。某些因牙病而造成偏側咀嚼的學齡前兒童,較少咀嚼一側也會出現(xiàn)牙石堆積,發(fā)生牙齦炎時,也要進行“洗牙”。
上面所說的“洗牙”,在醫(yī)學上稱為潔治術。刷牙只能刷去牙齒上的軟垢,卻難以去除附著在牙面上的牙石。要想去除這些頑固的牙石,必須使用一種專門的醫(yī)療器械——潔治器,由專業(yè)人員根據(jù)牙齒的形態(tài),清洗牙齒的各個牙面。目前使用最多的是超聲波潔治器。它運用超聲波的高頻振動,把牙石震碎,噴水將碎石沖入口腔,然后用排唾器吸出口腔。最后,再用磨光劑將牙面拋光,清除牙面色素,使牙齒潔白光澤,減少牙垢的滯留。因此,“洗牙”不會損傷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