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德洪 徐洪蓮
有些患者由于患某些腸道疾病,醫(yī)生必須在其腹壁上造一個口,將腸管縫合于此,用于排泄大便,這就是腸造口(俗稱人工肛門)。由于腸造口沒有括約肌,不能像肛門那樣隨意控制排便,因此造口者不得不使用造口袋。
傳統(tǒng)的造口袋能收集糞便,防止糞便溢出,且有密閉功能。但是,也會帶來諸多不便:患者貼底板處皮膚過敏,造口周圍皮膚發(fā)炎,造口袋與糞便接觸后產生異味,造口袋使用中突然脫落或破裂,費用昂貴等,這些無疑增加了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負擔。更有甚者,因造口位置不當或周圍皮膚不平整等,使一部分患者不適合使用造口袋,無法控制大便,令其足不出戶,身心備受痛苦。
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控制造口的排便,使患者不再需要造口袋呢?有。結腸造口患者只要通過正確的結腸造口灌洗,就可以人為地控制糞便排放,灌洗后不再需要造口袋。
結腸造口灌洗就是將一定量溫水經造口處注入結腸,使結腸擴張之后反射性收縮,糞便和液體經造口排出,可以達到24~48個小時內無糞便和氣體排出。結腸灌洗需要集水袋、圓錐形灌洗頭、集糞袋和腰帶。具體灌洗方法如下:
準備500~1000毫升溫水,溫度以掌側手腕皮膚舒適為準。將水倒入集水袋,排盡空氣?;颊咦诒闫魃?,將集水袋掛在與患者坐位時肩平齊的高度(見圖)。患者系上腰帶和集糞袋,然后用手指插入造口處,擴張并提示方向。灌洗頭涂上石蠟油,并根據(jù)手指提示的方向插入造口,壓緊。打開開關,水由集水袋流入造口。灌洗時間為10分鐘,不宜太快。灌洗后先關閉開關,再將灌洗頭取出。灌洗完5~10分鐘后,會有大量糞便排出,此時應按摩腹部,促進剩余糞水排出。等糞水排盡后,對造口周圍進行擦洗、整理,最后用紗布或棉球貼于造口處。
結腸造口灌洗適用于直腸癌手術后永久性乙狀結腸造口者,尤其適合生活能夠自理、大便排空沒有規(guī)律的患者。但小腸造口、結腸雙腔造口、腸道有炎性疾病、造口狹窄、造口旁疝、造口周圍靜脈曲張等患者禁用灌洗。
灌洗時應注意以下問題:初學者應在醫(yī)生、護士或有經驗者指導下完成。水溫在38℃左右,以防燙傷。第一個星期灌洗后需使用造口袋,以便掌握糞便排出的間隔時間。24小時內有糞便排出者,應適當增加水量,但不能超過1200毫升。灌洗效果不滿意時,當天不再重復進行;灌洗應定時進行,操作適應過程需一個月時間。初學者應選擇暖和的季節(jié)開始,以防感冒。夏天灌洗量適當增加,因高溫脫水時,結腸易吸收水分。有便秘習慣者可每兩天灌洗一次。注意飲食衛(wèi)生,防止腹瀉。
在沒有腹瀉的情況下,通過結腸造口灌洗,可以完全控制糞便排出。灌洗后不僅減少了造口周圍皮膚炎的發(fā)生和難聞的氣味,而且還減輕了經濟負擔;造口袋一套50多元,只能用幾天;國產灌洗器60多元,能用1年?;颊吖嘞春蟛挥脫募S便會隨時排出,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外出活動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