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華
每當聽過一堂好課,人們往往會說:“這課真有味道,聽起來真過癮!”看來,上課是否有味道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筆者認為,課要上得有“味道”,就得靈活地運用健康幽默的語言,使教學充滿趣昧;就得巧妙地運用情感熏陶,使教學飽含情昧;就得切忌全盤授予,要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使教學具有韻味。
課要上得充滿趣味
生活中沒有幽默是乏味的,課堂上沒有幽默則是枯燥的。美國保羅韋地博士曾對9萬名學生進行過調查,從中得出結論:學生最喜歡具有幽默感的老師。如果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能巧妙靈活地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就能使教學過程更輕松,更有樂趣,更有效。
記得有位優(yōu)秀教師到江蘇常熟某校借班上示范課,由于前來聽課的人很多,場上氣氛顯得沉悶,學生情緒十分緊張。這位教師見狀臨時改變課前制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只見他面帶微笑地征求學生的意見:“我打個謎給大家猜,好不好?”待學生同意后,他說:“一年四季大豐收,打一地名,這個地方你們知道嗎?”少頃,一位女生大聲地說:“常熟!”話音剛落,場內歡聲笑語頓起。這個別開生面的開場白,把緊張氣氛一掃而光,一下子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師生形成心理上的相容,共同投人新的教學情境之中。
作為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既有經濟學、哲學方面的基本知識,又有政治學方面的基本知識,這些知識都具有嚴肅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的特點。我們要讓學生真正掌握和運用這些知識,倘若采用從概念到概念、從原理到原理、從觀點到觀點的枯燥的理論灌輸方法,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果能恰當地運用幽默的教學藝術,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化枯燥為生動,變深刻為淺顯;化單調為豐富,變沉悶為輕松;化平淡為神奇,變抽象為具體,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勝的效果。
《哲學常識》對高二學生來講是極其抽象的,“意識是人腦的機能”這一內容,更是難于理解。一位教師在教學時,為了批判庸俗唯物主義“意識活動像膽囊分泌膽汁一樣”的錯誤觀點,他風趣地說:“如果意識活動真是像膽囊分泌膽汁一樣,那么,一個人思維越敏捷,豈不是腦漿分泌越多嗎?在座的各位都思維敏捷,聰明過人?,F在,大家不妨趕快摸一下自己的鼻子,看看有沒有腦漿流出來?!边@種極度夸張的語言幽默,引來學生的哄堂大笑。在笑聲中,學生領悟了知識的真諦。又如:一位教師講授高一《經濟常識》中“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時,為了描述當前有些農村的生產現狀,講道:“有些農村的主要勞動力都進城打工、棄農經商去了,種田的是一支三八六一部隊?!睂ⅰ叭恕?、“六一”說成是婦女、兒童的代稱,含蓄幽默,使教學語言產生了令人深思的趣味感。
有位外國著名演說家海因茲.雷曼麥說過:“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地提出更能為人接受?!币虼?,作為政治教師,就應努力使自己的教學語言像火種,點燃學生心底的興趣之火;像石塊,濺起學生心靈港灣的興趣之波,使我們的課堂擺脫“悶氣”和“匠氣”,從而充滿“生氣”和“靈氣”。
課要上得飽含情味
在我聽過的眾多思想政治課中,不少政治教師就教學內容的完成和自身專業(yè)知識的儲備來說無可挑剔,但課堂氣氛似一潭死水。生性活潑想象滿懷、情感豐富的學生,在教師的教學專制中、主體性被扼殺。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痛苦地在知識的沙漠里跋涉。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與教師的“一言堂”、“傳聲簡”、“搬運工”的教法有關,另一方面卻是教師缺乏人情味所致。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感是人們心理活動的一大特點,學生本身就具有一種情感潛勢,這種潛勢在外界刺激下就會引發(fā)出來。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實現其教學目的和任務,要使學生獲得真理、完善道德,就不能忽視情感因素。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碧拼娙税拙右自羞^這樣的詩句:“功戰(zhàn)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作為一名政治教師,我們應用自己的情感來引發(fā)學生的情感潛勢,使學生為之所動,從而轉化為聽課的熱情,這是獲取教學理想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教學中,一些優(yōu)秀教師飽含情昧的課,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稗D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在導人新課時,教師積極營造一種以情奪心、為之一驚的教學氛圍,從而激勵學生“我要學”的濃烈的學習情趣。在講課過程中,教師動情引情,學生人情、抒情,師生共同圍繞每堂課的重點、難點、疑點,充分發(fā)揮情感的信號功能、調節(jié)功能和強化功能,對重點問題突出講,對難點問題剝開議,對疑點問題展開爭,對熱點問題及時評,對一般問題精要析,并且適時引入優(yōu)美的詩歌、抒情的歌曲情理橫生的故事、富有哲理的諺語等,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情意盎然、歡快愉悅的教學情境。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僅要有引人人勝的導語,情意盎然的教學過程,而且還應有情味裊裊,似品香茗、如咀甘果的“收尾”,課結束,但情猶存。例如,一位教師教學“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這一內容時,在師生共同列舉了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后,課將結束,但他趁勢轉人抒情,將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沒有理想的人生是蒼白的人生,沒有追求真理的青春是沒有光彩的青春。在那江河破碎的年代,正是無數革命先烈用滿腔的熱血點燃了理想的火把,才照亮了這個天空,照亮了這片熱土,拯救了這個民族!”這節(jié)課,執(zhí)教者精心設計了獨具情意的終課之曲,以情語攝魂,讓學生執(zhí)卷留戀,使這節(jié)課錦上添花。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沒有情感的課堂教學是一杯水,而融進了情味后,奔流的則是鮮紅的血液,它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鳴。
課要上得具有韻味
法國作家梅里美說得好,作詩只能說到七分,其余的三分應該由讀者自己去補充,從而分享創(chuàng)作之樂,品嘗詩的真味。寫詩是這樣,作畫自然也不例外。
記得有兩位著名畫家畫過這樣兩幅畫,一幅畫是:馬兒在前面行走,幾只蝴蝶在后面緊緊追逐,圍繞著馬蹄翩翩飛舞。畫面簡單,不見一花一草,但“含不盡之意于畫外”,幾只蝴蝶卻能激起欣賞者的豐富聯想,生動地表現出“踏花歸去馬蹄香”的寓意,令人嘆為觀止,不得不佩服畫家的巧妙構思和藝術造詣。另一幅畫是:“深山藏古寺”,畫面上不見寺廟的一瓦一角,只見到在溪邊汲水的老僧,卻能引起人們無窮的遐想。這大概就是所謂藝術的魅力吧。倘若畫家不是這樣表現,或是讓馬兒行走在鮮花叢中,或是讓老僧在古寺廟中念經,那就俗不可耐,毫無韻味了。
據此,我聯想到課堂教學的藝術,覺得教學藝術與寫詩作畫一樣,頗有相通之處:教師講課也只能講到七分,其余三分應該由學生自己去補充,去.創(chuàng)造。這就要求每位教師改變傳統觀念,課堂教學不應講通講透,要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留足學生思考的余地,讓學生自奮其力,自求其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我曾聽過兩位教師教《堅持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這一內容的課,盡管教學內容完全一樣,學生的原有水平基本相當,由于教學方法有別,其教學效果卻迥然不同。
一位教師滔滔不絕講了一課,他惟恐學生不理解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區(qū)別,把教材,上的知識要點和自己的理解和盤托出,犯了藝術上所說的“直露”的毛病,該讓學生自己思考的地方也越俎代庖了。老師已經把話說清說透了,學生只有空嘆“眼前有景道不得”了,哪里還有什么創(chuàng)造性可言呢?
另一位教師卻不是這樣,而是采用引而不發(fā)的方法,不全盤授予,把功夫用在點撥上面,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他重視給學生留下再創(chuàng)造的廣闊天地,使學生充分享受到含英咀華的樂趣。這位教師一踏進教室,便在黑板上板書“談腐敗現象”,然后請學生聯系教材內容思考這個問題。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爭先恐后發(fā)言:有從聯系的角度,認識到腐敗現象是與剝削制度剝削階級相聯系的,與黨的性質、宗旨是格格不人的;有從發(fā)展的角度,揭示了久經考驗的中國共產黨是能夠經受住執(zhí)政考驗的,腐敗現象會不斷得到抑制和克服;有從矛盾的主次方面,指出腐敗現象是支流,黨的主流是好的,孔繁森式的干部占多數,而像王寶森這樣的敗類畢竟是少數;還有從前進性與曲折性統一的角度、質變與量變的角度,談了自己的感受。這節(jié)課教師并沒有講多少話,但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收到了“此時無為勝有為”的最佳效果。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課堂教學要有韻味,關鍵是教師的引導不能直露,更不能全盤授予,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個中緣由,我們可以從“馬蹄香”和“深山藏古寺”中得到啟示!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中的趣味、情味、韻昧并非是互不相干的,它們是可以相互滲透、相互兼容的。在教學改革的征途上,讓我們共同探索,真正把思想政治課上出味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