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鴻詞
[題記]:武術是我國文化市場乃至國際文化市場的一束奇葩,它推動了文化市場的發(fā)展,同樣,市場經濟也推動了武術的發(fā)展。這樣一來武術便成了一些人借以發(fā)家的妙藥靈丹,如此一來,一些武術行商與坐商便也叫我們一覽無余了。下文所述,純屬個人觀點,請勿對號入座。オ
小打小鬧掙大錢
生活好了,人就惜命了。社會上去各類體育場館觀顧的人群也就越來越多了。但是,各大公園晨練隊伍始終看好。當然,這是工薪階層晨練的場地。就在公園林中、路旁,常有幾位師傅說著自己是何門何派,功夫如何了得,自然多是指他的師傅或是他師傅的師傅。這幾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要求,于是在師傅門的功夫中就又派生出很多治病救人的手段。上至頭暈目眩,下至痔瘡寒腿說得無所不效,儼然百科醫(yī)院出身。工薪族中多數(shù)人都有一些寧信其有而不信其無的舊習慣,再說一個月二個月跟師傅學下來也扔不下幾個錢,故這樣的場地月收入頗豐,皆因從師者眾的原由。這一類師傅又多有趕場的習慣,上午天壇,下午地壇。再有幾個出診于家門或是引進于家門的診費收入,一個月算來也溝滿壕平。筆者也識得幾個這樣的朋友,多言之“小打小鬧,混口飯吃”。我想決不是一口飯的水準,看其滋潤的臉色,最起碼也是“小康”之類的人物。
走出國門,武術打工
出國熱在人們心中的溫度始終不減,而且公派少了,因私多了。私在《禮曲禮》中云:“隱秘曰私”。可是,得了幾個錢后,人們往往燥得口熱。從“隱秘”處我們便得知了在他國掙錢的道道來。如講學,如街頭繪畫,如大片中串個小角色,如地鐵下操琴賣藝,如進餐館洗碗刷碟等等,而這些又多不脫離被動掙錢打工之列。隨著“武術商人”走出國門后,頗有向主動掙錢轉化的意思。相對其它打工而言,十幾萬出國起動資金回本也頗速。當然,此類人比公園賣藝之人,在身份上似乎高了一截,行頭也要新添置,西服革履派克包外加純中式疙瘩袢的練功服。外語雖說不上口,可技藝是沒有國界的。別看老外對陰陽、五行、參禪悟道這些神乎其神的東西搖頭聳肩,可是他們對于“神”與“靈”的理解,對于“黑狗鉆襠”的聳肩,使武術商人恰到好處的在這方面很快就和他們打成一片。租房子做教室,利用餐館下班設場地,也會好不熱鬧一時。
這些人可以說是武術與國際接軌的尖兵,也可以說是武術走出國門的闖將。但是,他們的的確確是先行了一步,有的還真的展示了中國武術絢麗的風采。自然混不下去而狼狽回國的也不乏少數(shù)。只不過兜內的美元、馬克、法朗比前者似乎少了許多。
這些人的功勞筆者決不低估,也勸武術業(yè)內人士也不要低估。雖說他們遠比不上早故去的鄭和,但現(xiàn)今叫誰自掏腰包去“開發(fā)利用海外市場”而義無反顧,反正我不敢直拍胸脯。正如辯論會上學生常用的話是“利大于弊”。起碼宣傳了中國武術,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國武術。所差的就是如何把這種出國,無序變有序,知之有所為,有所不為。當然,這件事就須業(yè)內人士參與,業(yè)內領導機構研究與決策了。
開武館,編廣告,面授函授一起來
這類人中最良莠不齊,魚龍混雜,蒙財騙錢確有人在,雖然是少數(shù)。這只需你去翻閱一下僅有的幾本武術雜志,看看那些把牛皮都能吹破的廣告,或是與他們的功夫、本人略加一點接觸,你便會獲得感性與理性的認識,同時也會使你感到厭惡。因為他們玷污了以“德”為本的武術靈魂,是武術界的敗類,必要我們群起而清除這些少數(shù)無行之“武騙”。
令人高興的是,辦學、開武館的人中,實在有著武術界內的人才與英才。他們舍棄了出國掙大錢的機會,舍棄了安安穩(wěn)穩(wěn)的家庭生活,以樸實的心而耕耘在武術這塊已有荒蕪的土地上,使前輩傳授的武藝能系統(tǒng)地、科學地代代相傳。這些人才是武術的希望,是武術產業(yè)化的中堅。是武術文化產業(yè)占領海外市場的元帥與將軍。他們雖然主動遠離個人發(fā)財?shù)臋C會,可是他們那執(zhí)著的敬業(yè)精神和獨具魅力的人品,豈不是我們全民族的財富,全民族的驕傲。
以武術發(fā)個人財?shù)娜?,眼下不少。武術業(yè)內人士在此方面探索者甚廣。
以武術發(fā)民族財?shù)娜?,眼下太少。武術業(yè)內人士在此方面實踐者甚寡。
嗚呼,發(fā)武術財確實不易。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