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華??
平心而論,女兒學說話的月齡不算很早,17個月才出現(xiàn)飛躍:開始鸚鵡學舌地重復大人的話或字詞。但她從字詞到句子的飛躍時間較短,20個月時已能在無任何提示的情況下使用主謂或帶賓語的句子。我覺得促成這個飛躍的因素之一就是多和寶寶說“廢話”。
和寶寶說什么樣的“廢話”?總結起來就是觸景生“話”,看見什么說什么;寶寶說什么大人應對什么;巧妙提問,鼓勵孩子多開口、多練習。當然,持之以恒地堅持這樣做最為重要。
觸景生“話”
語言看不見摸不著,嬰幼兒就是通過大量重復的語言刺激來模仿和學習的。如能把語言符號和具體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也就是說,讓語言的環(huán)境凸現(xiàn)出來,嬰幼兒接受的刺激就會比較強烈。成人對許多現(xiàn)象司空見慣,但對睜大眼睛認識世界的嬰幼兒來說,一切都是全新的,大人要有耐心對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在成人看來是廢話的話,并鼓勵孩子開口。
我的體會是從我說為主到以女兒說為主。我送女兒去托兒所,一路總要和女兒說個不停。一段時間后,變成了女兒對我說個不停:一出家門,她就用小手指著鄰居家說:“媽媽,姐姐家?!蔽尹c點頭:“對,是一芳姐姐家?!彼吭陂T上張望了一下說:“姐姐沒?!蔽曳磫枺骸澳闶钦f一芳姐姐到奶奶家去了吧?”她點點頭。下樓梯時她會說:“媽媽,鳥叫!”“鳥怎么叫?”我問?!鞍““??!薄跋胍幌耄B怎么叫?”“唧唧喳喳。”“對,寶寶叫得比鳥還好聽。”我表揚她。走到樓下,她又說:“奶奶,雞?!薄澳闶钦f奶奶養(yǎng)的雞吧?雞在哪里?”“雞走?!薄皩Γu去散步了?!薄@些都是我不厭其煩地告訴過她的“廢話”,她不僅學會了,而且會應用了。
積極應對孩子的話
寶寶說什么,大人應對什么,這不是簡單地應付孩子,而是積極地理解和引導孩子,不露聲色地糾正孩子的語言錯誤,同時也鼓勵了孩子的主動性。當一個小生命來到人間時,他(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發(fā)展了只有他(她)自己才懂的獨特“語言”,即使是他的父母也只能懂其中的一部分。在學習社會化的語言時,嬰幼兒往往游蕩在自己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之間,說出的詞句也是兩種“語言”交雜而成的。這時,父母應盡量理解孩子想表達什么,幫助孩子把正確的詞句說出來,并鼓勵孩子復述全部或部分內容。
我的女兒有很多她自創(chuàng)的詞匯,當她一本正經地使用這些詞匯和我們交流時,我們沒有簡單地一笑了之(有時這樣的笑對她的錯誤反而會起一種強化作用),而是盡量猜測和理解她要表達的意思,然后把她所要表達的意思用正確的詞句說出來。小時候,她每次看到鄰家哥哥都會激動地大叫:“啞啞!”她叫一次,我們糾正一次。現(xiàn)在哥哥不再躲著她了,他要享受那聲甜甜的一聲“哥哥”了。有一次她接爸爸的電話,她興奮地對著聽筒說:“阿姨,姐姐,奶奶,叔叔!”她爸爸有些莫名其妙,我蹲下來問寶寶:“你是不是想說剛才我們去了阿姨家,姐姐和奶奶不在家,叔叔也不在家?”她點點頭。她是想把這件事告訴爸爸。
不要小看這種積極應對,它對孩子的語言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根據(jù)國外語言學家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產階級的子女在學校的語言能力普遍強于貧困家庭的子女,原因之一就是前者的父母對孩子的提問有積極應對,幫助孩子發(fā)展運用語言的能力和自信心,而后者的父母則消極敷衍,使孩子缺乏語言練習的環(huán)境和機會。
明知故問
大量給予語言刺激只是提供了外部條件,學習語言的關鍵還在于調動孩子內在的積極性。這可以有很多方式,如采用激勵機制,對說對的予以表揚(一個親吻或一句贊揚的話),使其得到正強化;也可以不接受孩子的非社會化語言表達方式,“逼迫”孩子說大人聽得懂的話(假裝不懂孩子張大嘴“啊啊”表示要吃,直到孩子說“吃”才給吃的);我常用的是“明知故問”法。
“明知故問”的關鍵在于提問。提問的難度要循序漸進,過難的問題會把孩子弄糊涂的。女兒有一本她稱之為“貓書”的圖畫書,其實主題和貓根本沒關系,只是隔幾頁有一只貓做配角,正是這個配角吸引了女兒,她對這本書愛不釋手。我最初的問題是:“貓在哪里?”女兒很專注地一頁一頁找貓。等她閉著眼睛都能找到貓后,我就問:“這是誰?”把書中的主人公引出來(我告訴過她這本書講的就是寶寶自己的故事),女兒興趣盎然地尋找她自己。等她熟悉每一個人物后,我就問較難的問題:“寶寶在干什么?”或“貓在做什么?”要花較長一段時間,她才能回答出這些動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類似的提問,先問賓語,再問主語,最后說謂語。如女兒撒嬌,張開雙臂說:“媽媽抱?!蔽視磫枺骸皨寢尡дl?”“寶寶?!钡缺饋砗笥謫枺骸罢l抱寶寶?”女兒會說:“媽媽抱?!蔽揖蜁颜麄€句子完整地說出來:“對,媽媽抱寶寶?!贝螖?shù)多了,寶寶嘗試一下說出整個句子。有時會說對,有時會鬧笑話。她曾撲到爸爸懷里說:“寶寶抱爸爸!”她爸幸福得差點“暈倒”。
根據(jù)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嬰幼兒和兒童的語言學習能力是驚人的。人們往往對這種潛力估計不足,因而有意識地控制刺激量,或壓根不提供足夠的刺激量。有時恰恰是刺激量不夠成為兒童學習語言的一個障礙。
專家的建議是:根據(jù)孩子自身條件,采取適當?shù)姆绞剑驄胗變汉蛢和峁┳銐虻恼Z言刺激。嬰幼兒的聽先于說,因為說受到發(fā)音器官、神經發(fā)育、成長經驗等多種因素制約,聽則可以從胎教即開始。孩子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段”不可逆,父母不能被動地等待寶寶的語言能力自動發(fā)育成熟,要替尚不能自主的寶寶選擇一些好的磁帶、光盤、圖書等,為寶寶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不要急于用量化的指標去衡量教育的成果,如規(guī)定每天學多少東西。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積累到一定的階段,天籟般動聽的話將會從寶寶的嘴里如泉水樣涌出。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博士生)圖/鄒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