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其實只關心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人們應當怎樣花錢。這是古典道德哲學家為“經濟學”劃出的研究領域。亞里士多德說:“家政學是一門研究怎樣理財的技術”(《政治學》第一卷第四節(jié))。希臘文的“家政(econ)”,就是后來西方學術里面的“經濟(economy)”。亞里士多德對家庭經濟的沉思頗適合我們眼下的情況:“家務管理者對財產有四種管理方法。首先,他得具備獲取財產和保管財產的能力,如果沒有保管能力,即便獲取了財產也無濟于事……再者,他應當能夠合理安排財產,正確使用財產。因為正是為了這個目的,我們才需要獲取財產和保管財產”(《家政學》第一卷第六節(jié))。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管理財產的四種方式是:君王式的、地方政府官員式的、城邦式的、個人式的。這就涉及我要說的另一件事情。
經濟學家關心的另一件事情是:應當由誰來花錢。例如著名的“李嘉圖等價定理”告訴我們說,由納稅人供養(yǎng)的政府每花一塊錢,納稅人就會多儲蓄一塊錢,以應付將要增加的一塊錢稅收。如果這個道理成立,我們馬上會意識到:與其讓政府替我們花錢,不如我們自己花這個錢來得更有效率。必須承認,沒有誰比我們自己更加了解自己,所以沒有人比我們自己更加了解應當怎樣花自己的錢。
林毅夫呼吁“新農村運動”,讓我想起60年代使韓國經濟起飛的最重要基礎工作之一、由當時的總統樸正熙發(fā)動的“新農村運動”。對一個從傳統經濟向著市場經濟轉型的社會而言,農村是最大的潛在市場。一切發(fā)展經濟學的經典模型都是圍繞著如何建立“城鄉(xiāng)良性循環(huán)”做文章的。如果說中國經濟在80年代的“起飛”是靠了“對國有部門放權讓利”與“放任鄉(xiāng)村發(fā)展”這兩條政策,那么,今天這兩條政策都已經走到了盡頭。取而代之的,應當是“國有經濟微觀機制再構造”(見7月號本欄目許小年的文章)和鄉(xiāng)村經濟的“新農村運動”。與其每個“五年計劃”都調撥千億款項對陳舊的國有企業(yè)進行“技術改造”,為什么不只花其中的10%,依照林毅夫所說的方法試試看呢?從純粹的效率角度看,與其花錢救治一個病入膏肓朽不堪扶的老人,不如花錢救治一個茫然無助但生機勃勃的青年。
作為研究“制度”的經濟學家,我更熟悉的題目是:誰來花錢?而且我覺得這個問題始終是中國經濟最緊迫的問題?,F代技術已經能夠計算出“怎樣花錢”的最優(yōu)方案,卻永遠無法解決“誰來花錢”的問題。所以我們的“扶貧”經費被用來建造貧困地區(qū)的豪華辦公樓,我們的“技術改造”撥款被用來采購陳舊設備,我們的“希望工程”捐款被用來購買進口汽車……這個經濟里發(fā)生的一切荒唐(非理性)行為都與“誰來花錢”的問題聯系著。這個問題或許應當展開來說,就是“誰來花誰的錢?”如果我的錢被交給一個毫不相干的人去花,即便我無動于衷,我也知道那是一種浪費。古今中外,天下的“委托—代理”關系莫不如此。
讓我總結一下我的評論:只有理性指導下的行為才有希望成為“經濟”的(即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利益的)行為;出于生存本能,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理性并且都以理性指導我們的行為;當別人要指導我們的行為時,首要的問題便是別人的理性目標是否與我們的理性目標相一致;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理性目標之間存在著差異,那就應當尋求最好的制度使得代理人的行為既與委托人的理性相容,又與代理人的理性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