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美國經濟的敲鐘人
歷任湯森—格林斯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總統(tǒng)經濟顧問委員會顧問、主席,全國社會保險改革委員會主席等職。自1987年8月起連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
今年73歲的格林斯潘非常喜好打網球,用財政部長魯賓的話說,以這樣的高齡,格林斯潘的球技還是不錯的。不過,他每周已經很難得到這樣的享受。只要電話鈴聲一響,他就不得不去出席各種經濟會議,以商討對付緊急經濟問題的政策。
有30年開辦私人咨詢公司經驗的他,分析縝密,行事腳踏實地。他深信市場是人性最深切的表達,所以最終一定會被導入正軌。最近,他對克林頓總統(tǒng)欲把一部分養(yǎng)老金投入股市的做法大加撻伐,認為這會導致政府對股市的干預;而對股市的燥熱,他也不斷發(fā)出冷靜的聲音,指出當前股市有很大的泡沫成份。有人把他看作是金融市場的“巫師”,擁有呼風喚雨的無邊法力。但更有人喻他為“敲鐘人”,在適當的時機,給狂熱的市場和不理智的投資人敲響警鐘。
他曾為五任美國總統(tǒng)充當經濟顧問,其中三位總統(tǒng)任命他為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這位喜歡音樂、擅長演奏薩克斯管的老人,雖然沒能圓了早年想成為一名職業(yè)音樂人的夢,但在耄耋之年竟指揮美國經濟駕輕就熟,也可謂功德圓滿。
魯賓:從華爾街來的財政部長
歷任高盛公司董事長、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總統(tǒng)經濟政策助理、財政部長。
瘦削單薄的魯賓也許是三個人中最具市場意識的——已逾花甲之年的魯賓曾經在華爾街長期磨礪,就職于美國著名投資機構高盛公司。起初的工作是作套頭基金交易,然后一級一級做到該公司的兩董事長之一,年收入最高達到過1500萬美元。
在以往人們的眼中,美國財政部是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但自魯賓上任后,隨著一大批像魯賓那樣有著華爾街經驗的投資銀行家們的進入,美國財政部有了“投資銀行”的氣息;只不過其業(yè)務不是重組破產的企業(yè),而是重組全球各地瀕于破產的經濟。
魯賓把財政部的會議比作像開“流水席”,“主題不時從世界的一角流向另外一角”。他很會待人接物,絲毫沒有商界高層管理人員那種獨斷專行的作風。他還善于將不同的利益集團組合在一起,并結成同盟。
薩默斯:經濟學界的“基辛格”
歷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總統(tǒng)經濟顧問委員會顧問、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師、美國財政部副部長。
這位哈佛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囿于那些他曾用過的教科書,而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就像當年另一位從大學教授出身的外交家基辛格那樣,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
在處理全球金融危機的過程中,薩默斯跑的路也許最多,在各國和地區(qū)之間縱橫捭闔,云卷云舒;忽而漢城,忽而莫斯科,忽而里約熱內盧,這一點似乎也很像當年的基辛格。
去年曾一度傳聞財政部長魯賓有可能辭職,當時許多人都毫無疑義地認定,44歲的薩默斯會成為同是哈佛校友的魯賓的當然繼任者;而也有人認為,他是格林斯潘的最佳繼任人選。不管怎么樣,薩默斯肯定仍將是下個世紀初美國經濟的重要決策者之一。
“他們至今做了一項偉大的工作?!蹦Ω康だ慕洕治黾伊_奇說,“但不幸的是,金融市場只以最后的結果來評價人們的功過。如果格林斯潘等人留下來的是一個泡沫經濟,歷史可能不會像現在這樣善待他們?!?/p>
他們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美國財政部部長羅伯特·魯賓、財政部副部長拉里·薩默斯。無論白天還是黑夜,無論是在維爾京群島釣魚,還是在家中休假,只要電話鈴聲一響,他們就要聚集一堂。他們的使命,用美國《時代》周刊的話說,如同“救援世界委員會”。
他們的主要功績如下:1995年成功地幫助墨西哥擺脫金融危機,避免了全球性金融災難的發(fā)生;說服克林頓總統(tǒng)同意預算協議,創(chuàng)造了美國29年來首次預算盈余;1997年、1998年和1999年,亞洲、俄羅斯、巴西先后爆發(fā)的金融危機引起美國市場恐慌,他們提出的措施有效地防范和遏制了危機,使美國市場免受其害。
在進行決斷時,他們三人有著共同的特點:依據縝密分析,而非政治利益。近年來,面對四起的金融危機,他們在研究決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被稱之為“現實經濟”的市場導向政策。
雖然貢獻不菲,但他們對自已的評價是:“只不過是讓市場正常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