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義維
讀罷汪丁丁先生的《我們這一代人的未來》(《讀書》一九九七年第八期),掩卷沉思,不由得想起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未來”。
“我們這一代”約指現(xiàn)在十八歲至二十五歲的青年,基本上出生于“文革”結束前后,大多數人屬于汪先生他們那一代人的兒女輩,我們這一代人本該有理想、有目標、有優(yōu)良條件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合格人才,但實際上并不這么“理想”。我們這一代人中很多人沒有理想,沒有追求,而空虛、無聊、寂寞卻經常纏繞著我們的頭腦和心靈。社會越來越發(fā)展,科技越來越進步,人的精神生活卻越來越麻木、枯竭,這不能不說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大悲哀。在我所熟悉的同齡人中,很多人把金錢作為追求的唯一目標。大學生也受到了商品經濟的極大沖擊,一度熱門的“傳銷”曾在校園被炒得沸沸揚揚。學校的商業(yè)性也越來越強。每逢開學之際,各大中院校門口豎立的招生牌令人目不暇接。學校的“圍墻”倒塌了。種種情況表明我們這一代人的未來實堪憂慮。我們變得越來越“現(xiàn)實”。不少大學生畢業(yè)后只求尋得一個好工作,薪水高,活兒輕閑,當年的雄心壯志、美好理想都被拋諸腦后。而真正獻身于學術事業(yè)的學子少得可憐。并軌制度的推行更使我們角逐于找工作的激烈競爭中。這一切不禁使人深深地企羨起二三十年代的清華園、未名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