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云生
一口氣讀完《讀書》今年二期一組關于“大眾文化”的文章,總的印象是幾位作者議論的角度雖各異,但對他們心目中的大眾文化現(xiàn)象“加之以白眼”的心態(tài)卻大同小異?!熬幷甙础币婚_始有云:“文化圈里的人之所以不怎么談(甚至不愿意談)大眾文化,也許是同中國文化人的清高有關,但更主要地恐怕同文化人還來不及注意它有關。”時下國人對大眾文化之關心,與“研究”二字之間還有一段距離,其原因怕也被編者一語道破了。
關于大眾文化的特點,李陀先生文中云:“與傳統(tǒng)的各種文化形式相比,它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赤裸裸的商品性——沒有一種大眾文化的產品不是為了在其消費過程之中或之后賺錢?!贝嗽挷凰沐e,但商品性決不是“大眾文化”有別于“傳統(tǒng)文化”最顯著的特點。任何一種傳統(tǒng)文化產品就總體而言也都有商品性,都須支付潤筆、稿酬、工錢才能獲得。那么,大眾文化最顯著的特點究竟是什么?筆者的回答是:實用性。
筆者早年曾多次聽先師周谷城先生言及藝術之功效。周先生的觀點,一言以蔽之,曰:“藝術是沒有什么實際用處的東西?!彼R门c梁思成先生在人民大會堂湖南廳開會時,兩人關于藝術功效的一段玩笑式的對話。周曾指墻上所掛大畫問梁,“大師,那張畫有什么用處?”梁答:“補壁?!敝軗嵴拼笮?,知道梁是藉說笑話表白了兩人的共識:藝術無實際用處,遂引為知己。周先生后來撰《所謂意境》一文(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史學與美學》一書,一九八○年初版),再次借此事重申其藝術無實際用處之觀點。該文還記載了他與梁思成關于屏風、九龍碑作用的問答,梁的回答,一曰“摒風”,一曰“辟邪”,仍以說笑話的方式,強調了傳統(tǒng)的文化(藝術)形式都不具備實用性的觀點。筆者深以為然。
再來看托現(xiàn)代科技手段(特別是傳播技術)之福而萌生、壯大的所謂大眾文化,無論其現(xiàn)象(或曰產品)取何種形式,莫不都有實用價值。消閑類讀物用于killtime,廣告用于誘引顧客;至于時裝、美容、裝潢、種花養(yǎng)鳥之類書刊、節(jié)目更坦白地冠上“實用”之名。其它各類大眾文化產品,大抵也皆有實用性之特點。
文化由“精英”走向“大眾”,由“補壁”走向實用,福兮?禍兮?從現(xiàn)象上看,整個過程確有墮落之跡象;但究其本質,能不能把這個過程視為一種歷史的進步呢——藝術、美賴科技之力掙扎著沖破精神之樊籠,走向物質領域,最終使人類生活全方位藝術化、詩化?如是,則雖有犧牲,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