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園林養(yǎng)生功能簡論

        1997-04-29 00:00:00金學智陳本源
        文藝研究 1997年4期

        內容提要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人離不開自然,因此必須保持生態(tài)平衡。在這方面,中國園林及其養(yǎng)生經驗有種種合理內核可供今天吸取。作為“城市山林”,園林可使人超俗滌煩,居塵而出塵,并引導人淡泊清心,致虛守靜,從而養(yǎng)性延年;園林的山水建筑、曲徑通幽,又能讓人在賞心悅目的漫步游賞中養(yǎng)體勞形,從而做到身心共養(yǎng),動靜互補;作為大自然的縮影,其“綠色空間”特別能滿足人多方面的生理心理需要,使人祛病謝醫(yī);園林最高的養(yǎng)生功能是令人臻于澄懷觀物、天人諧調、悅志悅神、外適內和的境界??梢哉f,中國園林是一門全面為養(yǎng)生、純粹為養(yǎng)生的特殊藝術。

        關鍵詞藝術養(yǎng)生學 園林養(yǎng)生 環(huán)境藝術 勞形 山林供養(yǎng)

        作者簡介金學智,1933年7月生,蘇州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陳本源,1943年12月生,蘇州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一、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談起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本世紀世界性的熱門話題;這一生態(tài)平衡的問題,也是21世紀刻不容緩的重大的研究課題。

        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個系統(tǒng),人自始至終離不開自然。馬克思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證過“人靠自然界來生活”的命題(注1)。這一重要而深刻的哲理,已為人類史的事實所證實,也為人們所普遍地認同。

        而今,放眼全球,隨著工業(yè)文明的進步,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到處是琳瑯滿目的商品世界,五光十色的廣告海洋,機械文明的奏鳴交響,人流車潮的熙熙攘攘,都市生活的緊張節(jié)奏,前擁后擠的繁忙景象……這些進步,同時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如人們的眼、耳等器官承受不了強烈持續(xù)的刺激,大腦的弦總是繃得緊緊的。負面影響之中,禍莫大于種種環(huán)境污染:空氣污染、噪聲污染、水源污染、塑料垃圾污染……它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健康。于是,人們發(fā)出“回歸自然”的呼吁,提出“歸樸返真”的倡議,主張做“自然之友”,不做“自然之敵”;于是,從本世紀開始,一些新學科就逐漸發(fā)展起來:環(huán)境科學、城市生態(tài)學、生存平衡理論……

        就建筑來說,由于人們擁有和享受的空間越來越小,室外看到的是“火柴盒”、“鴿子棚”,室內看到的是電梯、沙發(fā)……這種單調、機械,迫使某些建筑學家銳意探求創(chuàng)新,接近自然,于是,賴特的落泉別墅、約翰·波特曼的賓館中庭、日本東京酒家的屋頂花園……成為建筑界的美談。北京香山飯店,則有以“松竹杏暖”、“海棠花塢”、“清盤斂翠”、“晴云映石”、“曲水流觴”等命名的庭院景區(qū)。李澤厚先生在為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所寫的序中說:

        現代建筑藝術界似乎在進入一個新的討論熱潮或趨向某種新的風貌,即不滿現代建筑那世界性的千篇一律、極端功能主義、人與自然的隔絕……等等,從而中國園林——例如金學智同志所在地的蘇州園林,便頗為他們所欣賞。……如何在極其發(fā)達的大工業(yè)生產的社會里,自覺培育人類的心理世界——其中包括人與大自然的交往、融合、天人合一等等,是不是會遲早將作為“后現代”的主要課題之一而提到日程上來呢?也許,就在下一個世紀?(注2)

        這一論述和預測是合理的,富有啟發(fā)性的。

        在“城市病”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今天,回眸中國古典園林,不是沒有意義的。歌德通過中西天人關系的比較指出,中國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注3),鈴木大拙也說,大部分西方人“易于把他們自己同自然疏離”,而東方人則“同自然是一體的”(注4)。從歷史上看,中國園林典型地體現了中國人、東方人的天人關系,而這在微觀上即可見出,如:

        鳥似有情依客語,鹿知無害向人親。(承德避暑山莊乾隆《山中》詩碑)

        十笏茅齋,一方天井,修竹數竿,石筍數尺……非唯我愛竹石,即竹石亦愛我也。(鄭板橋《竹石》)

        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蘇州拙政園“梧竹幽居”聯(lián))

        春樹有情迎過客,名山無恙慰詩人。(廣東東莞可園聯(lián))

        這里,人和自然雙向交往,人似乎就是自然,自然似乎就是人?;蛘呷珩R克思論證時所言,動物、植物、石頭、空氣、光……成了人的精神的自然界,又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而這類情景,已成為今天人們憧憬的理想、向往的境界。

        古代人的園林生活已成為歷史,現存的園林也已變?yōu)槲奈铮M管今天人們還熱衷于游賞古典園林。但是,古典園林提供給今天的啟示將是多方面的,例如在人對自然的養(yǎng)生學關系方面以及建立21世紀“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方面,均頗多合理內核可供吸取,可供深長思之。

        二、超俗滌煩,居塵出塵

        就中國園林的選址來說,計成《園冶》將它分為山林地、城市地、村莊地、郊野地、江湖地等。其中除了城市地以外,其他各類均與自然不同程度地相因依,而山林地對于養(yǎng)生尤為有利。至于城市園怎樣能使之具有山林意趣,則是古代造園家長期探討的重點課題,其結果是極有價值的園林——“城市山林”的誕生和發(fā)展,其間,飽經挫折、紛擾的文人們及其“中隱-市隱”思想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因此可以說,“城市山林這一合目的性的藝術空間,是在現實和理想、憂患和追求的撞擊、糾葛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注5)。

        在宋代,對“城市山林”的藝術生活體會最深的,當數蘇舜欽。這位正直的詩人在出仕期間,“位雖卑,數上疏論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難言”(歐陽修《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但當他遭誣陷削職后,懷著憂患意識對過去的追求進行了反思,并萌生了市隱意識。其《滄浪亭記》寫道:

        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摩戛……不亦鄙哉!人固動物耳,情橫于內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唯仕宦溺人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

        所謂“自勝”,也就是自我超越。于是他在蘇州城里買地建構了著名的滄浪亭。桑塔耶納說:“自然也往往是我們的第二情人,她對我們的第一次失戀發(fā)出安慰?!?注6)對于蘇舜欽來說,他沉溺仕途時,離不開榮辱得失的塵思俗慮,離不開摩戛計較的明爭暗斗。而誣陷、獲罪、削職、反思,使他對過去的追求對象徹底失戀,于是他毫不留戀地投入“第二情人”——自然美、園林美的懷抱,從中取得愛撫、補償和安慰。滄浪亭這一典型的城市山林的功能,突出地表現為超塵脫俗,遠離摩戛,它使蘇舜欽確乎做到了“洗滌胸中憂結,而名利不茍求,喜怒不妄發(fā)”(王珪《泰定養(yǎng)生主論》),這無疑首先有利于其心理平衡。

        在宋元明清時代,蘇州的“城市山林”大抵是在這種憂患、隱逸意識的孕育下不斷建構起來的,其隔塵離俗的特征也愈來愈明顯,不妨先看一組蘇州的詠園詩:

        一徑抱幽山,居然城市間……跡與豺狼遠,心隨魚鳥閑。(宋·蘇舜欽《滄浪亭》)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萬山中。(元·維則《獅子林即景》)

        隔斷城西市語嘩,幽棲絕似野人家。(明·汪琬《再題姜氏藝圃》)

        有山有水與池遠,不村不郭去囂喧。(清·查岐昌《游滄浪亭次用歐陽公集中韻》)

        清代蘇州還曾有私園“勺湖”。沈德潛《勺湖記》寫道:園外“屋宇鱗密,市聲喧雜,而勺湖之地,惕然清曠,初不知此為阛阓者,而阛阓之人,不知中有木石水泉禽魚之勝”。從歷史上看,蘇州的繁華在宋代早就為東南之冠,直至清代,曹雪芹《紅樓夢》更稱之為“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然而就上述“城市山林”來看,園外雖是鱗鱗萬戶,市聲嘈雜,一片城市繁華,但園內卻是翛然清曠,泉石深幽,一派山林靜趣。它既非山野,又非城郭,而是把這兩個具有對立定性的空間調和起來,亦即把山林境界置于城市之中,供人們幽棲,審美地消閑養(yǎng)生。這一特殊的藝術空間,是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造!故而蘇舜欽用“居然”二字來贊頌這一奇跡誕生。

        園林要隔斷塵囂,普遍的方法是用屋宇特別是圍墻使之與外界隔離,使園內成為獨立自足的天地,因此,蘇州的園林很多都處于宅后,留園由沿街的大廳到后園,其間還有一條幾經曲折的夾弄,以此約束視域,收斂心神,使人在此過道中進行心理的過濾和凈化,從而不讓塵俗煩擾帶進清幽的園里去。

        園林的重要功能既然是超塵脫俗,除擾滌煩,那么,歷代園林必然地頗多這方面的題構。如唐代盧鴻一在嵩山建園隱居,就有“滌煩磯”的題構,其《嵩山十志十首·滌煩磯》序說,此處可“澡性滌煩,迥有幽致,可為智說,難為俗人言”;宋代洛陽有仁豐園,其中有超然亭,杭州南園有遠塵亭等,意示超俗絕塵;在明代,王心一在蘇州建“歸田園居”,其中有“小桃源”的題構,他在《記》中說,“余性不耐煩,家居不免人事應酬,如苦秦法,步游入洞,如漁郎入桃花源,見桑麻雞犬,別成世界”。這是以陶淵明的詩文意境來建構和隔塵;清代的蘇州,耦園有“無俗韻軒”,怡園四時瀟灑亭有磚額“隔塵”……這也能使人想起陶淵明《歸園田居》詩:“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說到陶詩,其《飲酒》對園林影響更大:“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毙娜裟苓h離塵俗,那么地即使近鄰鬧市,也會感到偏遠,而不感到車馬喧囂。因此歷來園構又愛以“心遠”題名。在明代,金陵東園有心遠堂,鎮(zhèn)江樂志園有心遠亭;在清代,蘇州逸園也有心遠亭……這類題構要求所謂“心遠”,實際上“就是要讓心靈得到凈化,臻于清而不濁,韻而不俗的境地。有了這樣的審美心靈,就能居塵而出塵,近俗而遠俗,排除人境車馬的干擾,內心呈現出一片清瑩明凈”(注7),而這正是藝術地養(yǎng)生,特別是園林養(yǎng)生所必需的。

        北方皇家園林,其中常有宗教性建構,如頤和園有智慧海、香巖宗印之閣等,北海有大慈真如寶殿、承光殿等,其功能之一是意在遠塵離俗,承光殿中“九陌紅塵飛不到”的聯(lián)語就透露了此中消息。江南私家園林更是如此,高士奇在《江村草堂記》中說,園中有逃禪閣,“中設西方圣人像……稍厭塵囂,即來趺坐,擊磬數聲,焚香一片,足以消塵滌慮。若云留心靜理,則吾不能”。由此可見,他并非為潛心佛理而建造此閣的,其目的是為了逃禪,也就是為了滌煩去擾,離塵避囂,才逃進禪境的。因此也可以說,園林中這類“六根清凈”的佛地,能幫助人有效地進入“心遠地自偏”的境界,從而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

        三、淡泊清心,致虛守靜

        中國的養(yǎng)生哲學,一般認為始自《老子》?!妒酚洝だ献恿袀鳌肪驼f,“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導而養(yǎng)壽也”。且不論其年壽,但《史記》認為老子是壽考者,而其“長生久視”之壽,是修導頤養(yǎng)而來的。關于《老子》一書中養(yǎng)生之道的精髓,歷來認為主要在于“虛靜”二字。統(tǒng)觀《老子》全書,“虛”與“靜”有形或無形地貫穿其始終,如“虛其心”,“我好靜”,“靜為躁君”,“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致虛極,守靜篤”,“歸根曰靜,是謂復命”……這些都是直接提出的;至于“上德若谷”,“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則是間接提出的。這類哲理,從某些方面來看,雖不無消極成分,但從養(yǎng)生學等視角看,卻更多地具有合理的成份,特別是有利于修導養(yǎng)壽。莊子的哲學,是由老子哲學發(fā)展來的?!啊厣ⅰB(yǎng)生’、‘保身’是貫徹《莊子》全書的基本思想,人的生命的價值在莊子思想中占有崇高的地位?!?注8)而其書中,虛靜之說也是一以貫之,如:“必齊(齋)以靜心”(《達生》);“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天道》)……類似的論述,也俯拾即是。

        《老子》、《莊子》有關虛靜的論述,有些已被后世養(yǎng)生學家奉為圭臬,溶化在養(yǎng)生學著作之中,如:

        善養(yǎng)生者……清虛靜泰,少思寡欲……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嵇康《養(yǎng)生論》)

        當和心,少念,靜慮,先去亂神犯性之事,此則嗇神之一術也?!保ㄌ蘸刖啊娥B(yǎng)性延命錄》)

        心常清則神安,神安則七情皆安,以此養(yǎng)生則壽。(萬全《養(yǎng)生四要》)

        這些理論,在休閑特別是在養(yǎng)生的領域里是頗有價值的,對于“生物-心理-社會的醫(yī)學模式”的建立也極有參考價值。養(yǎng)生的歷史實踐證明,一“虛”二“靜”,是養(yǎng)生之首務,嗇神之至寶。

        在古典園林特別是文人私家園林中,也首推虛靜為極境。蘇州網師園中部池北有竹外一枝軒等建筑群,這里,門窗空豁,軒廊虛靈,氣息周流,四通八達,契合于道家“太虛”之象。竹外一枝軒后,有“集虛齋”,其題名來自《莊子·人間世》:“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惫笞ⅲ骸疤撈湫膭t至道集于懷也。”成玄英疏:“如氣柔弱,虛空其心,寂泊忘懷?!本W師園集虛齋所追求的,正是這種境界。如果說,竹外一枝軒的開敞是“虛而待物”;那么,集虛齋則要人曠然無憂,寂然無思,淡泊忘懷,虛空其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齋”古文本作“齊”,原為祭把或典禮前的洗心潔身,以示莊敬。作為園林建筑類型,筆者認為其“典型功能是使人或聚氣斂神,肅然虔敬,或靜心養(yǎng)性,修身反省,或抑制情欲,潛心攻讀……”(注9)這都無疑有利于養(yǎng)生。古代造園學對齋的環(huán)境結構也有獨特的要求。計成《園冶·屋宇》說:“齋較堂,唯氣藏而致斂,有使人肅然齋敬之義。蓋藏修密處之地,故式不宜敞顯?!奔擙S正是如此,它藏斂于敞顯的竹外一枝軒后,較幽暗深靜,頗能生成收心忘懷的效應。養(yǎng)生學名著《至游子·坐忘篇》說:“靜則生慧矣……收心離境,入于虛無,則合于道焉?!奔擙S也可說是這一養(yǎng)生理論的物化,它還啟示著虛與靜相需為用的哲理。

        北方皇家園林,也頗多“必齋以靜心”的題構。北京紫禁城御花園有養(yǎng)性齋;寧壽宮花園有抑齋;北海有靜心齋;中南海有靜清齋;圓明園有靜虛齋、靜鑒齋、靜通齋、靜蓮齋、澹存齋、緼真齋;承德避暑山莊有寧靜齋,它們或顯或隱地體現出莊學的虛靜之理。此外,中南海靜谷還有虛白室(《莊子·達生》:“虛室生白”),圓明園曾有靜嘉軒、靜香觀、“靜悟”等,北京碧云寺水泉院有一洞名為“清靜心”,也滲透了虛靜為懷的哲學精神。北海小玲瓏室有聯(lián)曰:“有懷虛而靜;無俗窈而深”,這可說是簡潔地概括了上述園林題構所要求孕育的心境。

        江南私家園林的品賞,不論動觀還是靜觀,都要求有虛靜的胸懷,鐘惺《梅花墅記》有“閑者靜于觀取”的警句;蘇州留園有“靜中觀”,它以特大的空窗引人“虛壹而靜”(《荀子·解蔽》)地觀照庭院境界;蘇州怡園有董其昌所書聯(lián):“靜坐觀眾妙”,它揭示了園林養(yǎng)生的三昧;蘇州網師園有中國園林里最小的石拱橋,名為引靜橋,它也企圖將人引向靜境……其實,園林中建構命名之“靜”,離不開人心之靜,它同時是人心之靜的一種表征。明代紹興有寓園,祁彪佳在《寓山注·靜者軒》中說:“此地仁壽之氣居多,故名之以‘靜’。靜固在靜者,而不在山?!贝搜粤际?,因此所謂“靜觀”,其實是人的一片心境的顯現。當然,靜景也是重要的,在園林中,靜景、靜觀與靜心是互為生發(fā)的。

        再說中國的造園思想,其主旨也在虛靜,其落腳點就在人的養(yǎng)靜。試看計成《園冶》中的描述:

        蕭寺可以卜鄰,梵音到耳;遠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紫氣青霞,鶴聲送來枕上;白蘋紅蓼,鷗盟同結磯邊。(《園說》)

        窗虛蕉葉玲瓏,巖曲松根盤曲。足征市隱,猶勝巢居。(《相地》)

        通泉竹里,按景山顛……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觀魚;倘支滄浪之中,非歌濯足。(《立基》)

        檻外行云,鏡中流水……境仿瀛壺,天然圖畫。意盡林泉之癖,樂余園圃之間。(《屋宇》)

        這些景觀及其設想,其意境均指向于虛靜。因此,靜可說是古典園林的意境之魂。

        正由于園林的景觀主靜,它等待和引導著靜者的觀取,所以各類園林意境的生成,無不是主客體之靜的相契相合。如寺觀園林,唐代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寫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彼聢@雖沒有以“靜”題名,但到處是靜趣橫溢,禪意盎然。常熟破山寺(今“興福寺”)至今有“空心潭”一景,映照著人們虛靜之心。再如私家園林,宋代蘇舜欽《滄浪吟》寫道:“獨繞虛亭步石矼,靜中情味世無雙。山蟬帶響穿疏戶,野蔓盤青入破窗。”他在滄浪亭領略到了舉世無有的“虛”“靜的情味。又如王侯園林,北京恭王府花園曾有“松風水月”一景,清代載瀅在《補題邸園》組詩中詠道:“池水自虛靜,長松本無聲,風月一相遇,視聽偶然成。鏡彩徹天淵,爽籟怡性情。靜對悟空色,泠然心和平……”面對園景,其視聽皆虛,心境特靜……如對以上諸詩進行科學的分析,鐘聲、磐音、蟬噪、松籟,都是動態(tài),都是喧響,然而在審美的園林意境中,卻虛無寂泊,使人歸根于靜,七情皆安,這用萬全的話說,“以此養(yǎng)生則壽”。

        四、賞心悅目,養(yǎng)體勞形

        “虛靜”之說,是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學的精華。然而,一個人如果終日“虛”而“靜”,也不利于養(yǎng)生,所以,古代有識見的哲人、醫(yī)家,又提出了必要的理論補充——強調實實在在的“勞”和“動”,這就是“勞形”之說。

        《盡數》,是《呂氏春秋》探討?zhàn)B生之道的專篇之一。在先秦時代,它率先指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和流水、戶樞一樣,人的形體、精氣也貴在于動。如果不流不動,就會停滯郁積,而這種“氣郁”,是極不利于生命攝養(yǎng)的。

        東漢末年的名醫(yī)華佗,繼承了《呂氏春秋》的觀點,進一步闡明了勞形養(yǎng)生之說。他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保ㄒ姟度龂尽とA佗傳》)這正是他養(yǎng)生與行醫(yī)的實踐經驗的結晶。唐代名醫(yī)壽星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yǎng)生》中又說:“養(yǎng)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孫氏“小勞”說的提出,是“勞形”說進一步的發(fā)展和量化,它常為養(yǎng)生學著作所采引,如《養(yǎng)生會要》就編有七言韻語:“四枝亦欲常小勞,譬如戶樞終無朽?!?/p>

        “勞形”作為“虛靜”的補充,它可以有多種多樣的表現,而在藝術領域里,它最適稱的表現莫如園林游賞。對于這一點,《呂氏春秋》也有很好的論述。其《本生》篇說:“物也者,所以養(yǎng)性也,非所以性養(yǎng)也?!边@是說,外物是用來養(yǎng)生的,而不應耗損生命去追求它。據此,《重己》篇說:“昔先圣王之為苑囿園池也,足以觀望勞形而已矣?!弊鳛橐环N物質性的美的外環(huán)境,園林對于人的藝術功能僅僅在于觀望勞形,這一功能論雖不免狹隘了些,但它是從養(yǎng)生學的視角立論的,而“所以養(yǎng)性”的結論也是這樣得出來的。

        “長廊一帶回旋”(《園冶》),“門內有徑徑欲曲”(《清閑供》)……曲徑通幽是造園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而從養(yǎng)生學的視角看,它的導引功能就在于能讓人勞形。筆者曾指出,園林的曲徑,除蜿蜒于平地者外,還有多種表現形態(tài)如曲蹊、曲岸、曲橋、曲室、曲廊等,它們共同的妙處在于“既延長了路徑,迂回地擴展了園林的有限空間,又在于使審美主體放緩腳步,稽延盤桓……不斷地一折一轉地‘管領風月’”(注10)。而這同時也是為園林養(yǎng)生提供了極佳的活動途徑和小勞空間,不妨以蘇州較小的怡園為例。清代的俞樾在《怡園記》中寫道:

        繞廊東南行,有石壁數仞……又南行,則桐蔭翳然……又東行,后屋三楹……循廊東行,為南雪亭,又東為歲寒草廬……又西北行,翼然一亭,顏以坡詞,日“繞遍回廊還獨坐”,廊盡此矣……墻外有竹徑,遵徑而南,修竹盡而叢桂見……循池而西,至于山麓,由山洞數折而上,廢石梁登其巔,則螺髻亭也。自其左履石梁而下,得一洞……出松林再登山,有亭曰“小滄浪”。

        這就是俞樾“攀玩終日”,“探幽搜峭”的游蹤的一部分,他幾乎游遍了各種形態(tài)的曲徑,左轉右折,登上履下,這種活動無疑是有利于身心調養(yǎng)的,所以俞樾在記中概括道:“頤性養(yǎng)壽,是曰怡園”。這里,“頤”和“怡”也是緊密相聯(lián)的。

        北方皇家園林,一般面積極大,其曲徑更有利于人們勞形。乾隆詠圓明園,其《磴道》詩說:“突起那論徑庭,羊腸盤上山頂。豈惜略勞步履,端知大愜性靈?!边@揭示了曲蹊的養(yǎng)生功能。其《迎步廊》詩說:“回廊不欲直,曲折足延步。一轉一致幽,迎人遞佳趣。”這揭示了曲廊的養(yǎng)生功能……這類“勞步”、“延步”,是有賞心悅目的美感相伴隨的活動關節(jié)和勞動形體,它能排除氣郁,增進健康……

        再從養(yǎng)生學的視角看,造園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調節(jié)勞逸。《詩經·大雅·靈臺》鄭玄注就說:“國之有臺,所以……時觀游,節(jié)勞佚也?!庇螆@,對于日常繁忙的勞作事務等來說,無疑是“逸”;對于純粹的坐臥休息等來說,則無疑又是“勞”。所以,園林有著特殊的調節(jié)勞逸、涵養(yǎng)性靈的功能。特別應指出的是,稽延盤桓的漫步本身,就是一種亦勞亦逸的活動,就是一種典型的“小勞”,它完全符合蒲虔貫《保生要錄》所說:“養(yǎng)生者形要小勞,無至大?!缢鳎挥辆?,頻行不已,然亦稍緩,即小勞之術也?!?/p>

        有人或許會說,這種養(yǎng)生的小勞術,不必到園林,一般室內外的緩步同樣能達到目的。此言不無道理。然而,這種日常起居生活中的散步,是一種低級形態(tài)的散步;至于作為游園的散步,如果對它作微觀的分析,其小勞之中,不但有“勞”,而且錯綜著“逸”,具體地說,其過程中還存在著登、行、立、坐、視、聽、觸、想等筋肉、美感活動的階段性自由交替。而這又契合著傳統(tǒng)養(yǎng)生學更高的要求。如有些著作所指出:

        養(yǎng)生之方……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久視,坐不至久。(葛洪《抱樸子·極言》)

        養(yǎng)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視……能中和者,必久壽也。(陶弘景《養(yǎng)性延命錄》)

        久坐,久立,久勞,久逸,皆宜戒也。(司馬承禎《天隱子·齋戒》)

        園林中的散步小勞,正體現了這種“節(jié)勞佚”的中和。特別應指出的是,這種“節(jié)勞佚”的中和型散步,與園林中各類建筑的特殊功能及配置密切相關。計成《園冶·屋宇》說,“廊者……宜曲宜長”,“躡山腰,落水面,高低曲折,自然斷續(xù)蜿蜒”。廊引人隨,人們就必然如此這般地高低曲折,左顧右盼,宛轉行進,這是一種小勞。《說文解字》說,臺是“觀四方而高者”,因此,人們必須舉步登高,“方快千里之目”(李斗《揚州畫舫錄·工段營造錄》)。這是一種更需體力的小勞?!短接[》引《風俗通》說:“亭,留也?!薄秷@冶·屋宇》說:“《釋名》云:‘亭者,停也?!酝m涡幸?。司空圖有休休亭,本此義?!笨梢姡つ茏屓嘶蛐∽m?,或小立賞景,而不讓人久行久勞,這又是一種小逸小休。在園林中,宮殿、廳堂、舫齋、館室、軒榭、樓閣、橋梁……也都有不同的勞逸調節(jié)功能。于是,人們得以在建筑物串連起來的內外環(huán)境中穿山越澗,陟高臨深,動觀靜賞,行走坐立……其間又以審美的漫步一以貫之,這樣,就真正做到了“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素問·上古天真論》),使生理、心理結構不斷得到鍛煉、調整、攝養(yǎng)、中和……

        曹庭棟《養(yǎng)生隨筆·散步》寫道:

        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謂。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須得一種閑暇自如之態(tài)。盧綸詩“白云流水如閑步”是也?!赌先A經》曰,“水之性不雜則清,郁閉而不流亦不能清?!贝损B(yǎng)神之道也。散步所以養(yǎng)神。這才是接近于高級形態(tài)的散步??梢匝a充的是,散步還可養(yǎng)體,而園林散步的小勞術,它更是散而不拘,如行云流水,閑暇自如,人們且行且立且坐,且觀且聽且思,這種游賞統(tǒng)一的園林散步,是藝術性的散步,是審美地養(yǎng)體養(yǎng)神,是種種美景不斷地“迎人遞佳趣”的其味無窮的小勞術,它堪稱為古代勞形養(yǎng)生說的藝術標本。至于這種賞心悅目的美感怡樂,從醫(yī)學心理學的視角看,是一種頗佳的良性情緒,它足以消釋、緩解憂郁、悲愁、憤怒等惡性情緒,促進身心健康。如蘇舜欽所說,是“修竹慰愁顏”,是“輻巾以往……形骸既適則神不煩”(《滄浪亭記》),對于這種游樂賞玩的養(yǎng)生功能,本文就不贅述了。

        五、山林供養(yǎng),祛病謝醫(yī)

        避暑山莊康熙題三十六景有“水芳巖秀”,乾隆在《避暑山莊百韻歌》中寫道:

        巖秀原增壽,水芳可謝醫(yī)。

        擇宜開牖宇,攝靜適襟期。

        詩句別具只眼地指出了園林具有防病保健乃至治愈疾病的功能。當然,它首先是根據孔子的思想發(fā)展而來的??鬃釉f:“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這不只是出色地揭示了人與自然在廣泛樣態(tài)上同形同構和交流感應的美學關系,而且出色地揭示了山水自然能對應于動靜的人體狀態(tài),能提供人以“樂”和“壽”的源泉這一養(yǎng)生學關系??鬃拥挠^點對后世的園林養(yǎng)生影響極大,如明代上海的私園豫園就有樂壽堂,清代北京的宮苑頤和園就有仁壽殿、樂壽堂……這不但是表達了一種吉祥美好的意愿,希望延年益壽,而且還積淀著一種養(yǎng)生學認識,即對“山-靜-壽”在廣泛樣態(tài)上的同構意識(民間還有“壽比南山”之喻)。乾隆的詩句,據于孔子的名言,參以歷來園林養(yǎng)生的實踐經驗,進而揭示了園林頤養(yǎng)可以使人辭絕醫(yī)藥、增壽延年的哲理。

        那么,園林為什么會具有使人增壽謝醫(yī)的養(yǎng)生功能呢?這主要是由于園林是大自然的縮影,王闿運《圓明園詞》就有“移天縮地在君懷”之句。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山山水水,不但真中有假,而且假中有真,而大自然本身對人來說,就突出地具有保健促健、防病治病的養(yǎng)生功能。雅各布·布克哈特在其名著中指出,意大利著名建筑師、造園理論家阿爾伯蒂,“當他有病時,不止一次因為看到了美麗的自然景色而霍然痊愈”(注11)。這在西方,被稱為“大自然的治愈力”。作為大自然的藝術縮影,園林當然也具有這種功能。在南宋時,杭州曾有德壽宮花園,其中山藏煙嵐,石骨蒼潤,翠麓參差,秀色可餐。據吳自牧《夢粱錄》載,宋孝宗詠該園,就有“日長雅趣超塵俗,散步逍遙快心目”的詩句,而高宗也欣然說:“老眼為之增明”。可見園林有快心養(yǎng)目,令人恢復視力的養(yǎng)生功能。明代的袁宏道在《游惠山記》中說:

        秋聲閣遠眺,尤佳,眼目之昏睛,心脾之困結,一時遣盡。流連閣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無逾山水,西湖之興,益勃勃矣。他通過園林建筑的借景欣賞,消除了眼目昏瞶,排遣了心胸困結,認為山水園林是“真愈病者”。明代北京有著名的米家“風煙里——勺園”,詩人黃建在《養(yǎng)病勺園》中寫道:“帝城十里米家園,山水迂回竹樹繁。迥然別是一天地,車馬過從亦不喧。病客何緣得憩此,早起看山暮臨水。一榻沈香太乙舟,孤吟倚杖風煙里……”這座超塵絕俗的山水園林,成了療養(yǎng)疾病的理想處所。在清代,康熙曾就承德避暑山莊的環(huán)境說過如下兩段話:

        朕少時始患頭暈,漸覺清瘦。至秋,塞外行圍,蒙古地方,水土甚佳,精神日健。

        朕避暑出塞,因土肥水甘,泉清峰秀,故駐蹕于此,未嘗不飲食倍加,精神爽健。(注12)

        康熙詠避暑山莊三十六景之一的《芝徑云堤》詩也說:“草木茂,絕蚊蝎,泉水佳,人少疾?!边@都是指出了避暑山莊具有防病謝醫(yī)的養(yǎng)生功能。

        中國古典園林的這種功能,可稱之為“山林供養(yǎng)”。在園林里,林為山之衣,山為林之骨。具體地說,山嶺、平野乃至庭院的林木,能為園林提供一個極有利于人的生理、心理結構和機能的“綠色空間”。古代的造園藝術,早已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出對于“綠色空間”的執(zhí)著追求,試看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的有關描述:

        揚州宜楊……或五步一株,十步一雙,三三兩兩,跂立園中,構廳事,額曰“濃陰草堂”……“掃垢山”至此,蓊郁之氣更盛……花中筑“曉煙亭”,聯(lián)云:“佳氣溢芳甸,宿云淡野川”。(《橋西錄》)廊竟,小屋七八間,營筑深邃,短垣鏤繢,文磚亞次,令花氣往來,氤氳不隔。(《岡西錄》)這既是綠化、美化,又更是凈化,所謂佳氣、花氣、曉煙、氤氳蓊郁之氣,其實就是經花木生化作用而代謝過的新鮮空氣,就是被綠色植物過濾了的清凈空氣,或是迎風的花朵所散發(fā)的芳香,當然也包括清晨未散的露氣,等等,其供養(yǎng)功能一字以蔽之,曰“佳”。陽光透過山間林木,還能產生大量負離子,這更有益人體,被稱為“長壽素”,這種供養(yǎng),同樣可以用來闡釋乾隆的“巖秀增壽”之說。綠色空間又能讓空氣和土壤保持一定的相對濕度,王維《山中》詩云:“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币欢ǖ臐穸?,對抑制塵菌,滋潤人體也可說效能頗佳。林木還有消除噪聲污染的隔音保靜功能。因此,雖然外界是車轔轔,馬嘯嘯,但在濃陰蓊郁的“綠色空間”里,一部分聲音因被樹葉向各方不規(guī)則的反射而減弱,一部分因聲波造成的樹葉微振而消耗,因此總較為安靜。王維在其私園輞川別業(yè)所寫《竹里館》詩曰:“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一景點由于有了面積較大、密度較濃的“綠色空間”,聲波不易互傳,因而境界“幽”、“深”而且寧靜,外人不得而知,成為一片無人干擾的綠色凈土。

        傳統(tǒng)養(yǎng)生學還講究“和于陰陽,調于四時”(《素問·上古天真論》)。這里,且不說園林中“春則花柳爭研,夏則荷榴競放,秋則桂子飄香,冬則梅花破玉”(吳自牧《夢粱錄》);且不說杭州西湖有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圓明園有春雨軒、清夏堂、涵秋館、生冬室等,有四時不同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就說養(yǎng)生學家十分強調的四時攝養(yǎng)。

        邱處機《攝生消息論·春季攝生消息》說:“春三月,此謂陳發(fā)……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氣所攻,則精神昏倦,宿病發(fā)動……若無疾狀,不可吃藥。春日融和,當眺園林亭閣虛敞之處,用攄滯懷,以暢生氣,不可兀坐以生他郁?!边@是一條很有價值的養(yǎng)生經驗。中國園林,處處有這種虛亭敞閣、山樓華軒,可供抒懷暢氣,如頤和園湖畔的知春亭、避暑山莊的水沁榭、無錫寄暢園的知魚檻……

        夏日炎熱,邱處機《攝生消息論·夏季攝生消息》說:“平居檐下、過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納涼,賊風中人最深。唯宜虛堂凈室、水亭木陰、潔凈空敞之處,自然清涼,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痹趫@林里,消夏避暑就更為理想了,因為林木有遮蔭降溫、透風防暑,令人膚覺涼快,心神清爽的功能,因此樹下林中,是人們休閑養(yǎng)神的好處所,“休”這個會意字,已透露了此中消息。綠色空間還能撫慰視覺,車爾尼雪夫斯基就說,這種色彩能“使神經安寧,眼睛因而得到休息,內心也得到平靜”(注13),而康定斯基也說,綠色的“這種平靜對于精疲力竭的人有益處”(注14)。正因為如此,綠色空間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醫(yī)治“眼目之昏瞶”,或者使“老眼為之增明”。

        厲鶚《秋日游四照亭記》寫道:“獻于目也,翠微澄鮮,山含涼煙;獻于耳也,離蟬碎蛩,咽咽喁喁;獻于鼻也,桂氣唵薆,塵銷禪在;獻于體也,竹陰侵肌,痟癢以夷;獻于心也,金明縈情,天肅析酲……”在園亭里,秋天的爽綠澄鮮,可以養(yǎng)目;輕微的生物聲響,可以養(yǎng)耳;桂氣飄香,可以養(yǎng)鼻;竹陰的涼意,可以平息酸痛不適之感,這是養(yǎng)體膚;天高氣清,色彩明麗,可以解除酒后疲勞,怡情養(yǎng)心……此外,還能使人消脫塵俗,進入禪境,這對身心更有促健作用。

        冬日寒冷,朔風呼嘯,林木能在一定程度上遮御風寒。此外,園林還有種種適合的封閉型建筑可供人冬養(yǎng)藏氣。拙政園的鴛鴦廳,是一個二重性格組合的建筑空間,其南以墻圍成花石庭院,既擋風,又聚暖,廳內有陽光照射,這一向陽空間宜于冬春居處;至于分隔而成的北廳,則是背陽空間,廳北有荷池,清涼爽快,宜于夏秋居處。蘇州的獅子林、留園等,多有這種季節(jié)對立性格異態(tài)而同處的廳堂復合空間。在中國,無論是寺觀園林、皇家園林、私園園林,還是山區(qū)園、郊野園、城市園,其中不少建筑的構造是著眼于氣溫效果,也就是著眼于“重生”、“保身”,使人們在四時不同的條件下得以舒適地休閑頤養(yǎng)、防病增壽。

        園林的建筑也有替代醫(yī)藥、供人療養(yǎng)的功能,例如齋閣,就能以其虛靜的環(huán)境令人“謝醫(yī)”。歐陽修《東齋記》這樣寫張應之的官署小園:

        官署之東,有閣以燕休,或曰齋,謂夫閑居平心以養(yǎng)思慮,若于此而齋戒也……夫世之善醫(yī)者,必多畜金石百草之物以毒其疾,須其瞑眩而后瘳。應之獨能安居是齋以養(yǎng)思慮,又以圣人之道和平其心而忘厥疾,真古之樂善者歟?傍有小池,竹樹環(huán)之,應之時時引客坐其間……

        金石百草,這是藥物治療;而和平其心,則是精神治療。在一定的情況下,精神治療可以替代藥物治療,而且能取得藥物治療無法取得的效果。園林的這種養(yǎng)疴之效不是孤例,陸游在《小疾謝客》一詩中也寫道:“小疾深居不喚醫(yī),消搖更覺勝平時……綠徑風斜花片片,畫廊人靜雨絲絲?!边@也是以心醫(yī)取代藥醫(yī)。總之,不論是深齋養(yǎng)靜,還是畫廊怡情,都是平其心而忘其疾,從而取得一定的療效。

        園林的構成要素除了山石、林木、建筑外,還有水;而陽光、空氣和水又是供養(yǎng)生命必需的三要素,《管子·水地篇》就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眻@林中的水,也有多方面的養(yǎng)生功能。它可以澆灌花木,濕潤空氣,降低氣溫,改善微域小氣候,等等。人們的觀賞、泛舟、垂釣等游樂活動也離不開水……此外,水還有治療功能。費爾巴哈在引用古代伊奧尼亞派“水是一切事物和一切實體的始基”的學說時,講到了“一種精神的水療法”。他說:“水不但是生殖和營養(yǎng)的一種物理手段……而且是心理和視覺的一種非常有效的藥品。涼水使視覺清明,一看到明凈的水,心里有多么痛快!視覺洗了一個清水澡;使靈魂多么爽快,使精神多么清新!”這就是“水的驚人的治療力”(注15)。在中國,也有這種“水療”的傳統(tǒng)積淀。袁中道《游桃源記》說,當時“倦極,五內皆熱,忽聞泉瀉澄潭,心脾頓開,煩火遂降,乃知泉石之能療病也”。試以清代園林為例,頤和園寶云閣有聯(lián)曰:“山色因心遠,泉聲入目涼?!边@不是說“涼水使視覺清明”嗎?載瀅《補題邸園·凌倒景》說:“塵翳天浴清,云衣水洗凈……一片碧玲瓏,俯仰澄心性。”恭王府花園之水,不是“心理和視覺的一種非常有效的藥品”嗎?它令人澄心凈性,“靈魂多么爽快”!是的,人們在園林里養(yǎng)生,不但接受了陽光、空氣的洗禮,而且視覺和心理也洗了一個清水澡,得到了凈化。

        六、澄懷觀物,天人諧和

        宗白華先生曾說:“中國自六朝以來,藝術的理想境界卻是‘澄懷觀道’?!?注16)而在山水園林中,澄懷觀道總是表現為澄懷觀物,因為無論在道家、佛家或玄學、理學看來,道即在物中,物中即有道,因此通過澄懷以觀,就能作到“目擊道存”。清代北京長春園澹懷堂有“澄懷觀物,妙參智水仁山”的聯(lián)語,乾隆記長春園的小有天園,也有“目擊道存,會心不遠”之語(《日下舊聞考》卷三十八)……這都是藝術和審美的理想境界。

        皇家園林的澄懷觀物,是從歷代文人的審美心胸和哲理境界中延伸出來的?!对姟ご笱拧ず德础酚小傍S飛戾天,魚躍于淵”之句,《中庸》引后寫道:“言道之上下察也?!睂τ邙S飛魚躍的生動景象,宋代理學家以“活潑潑地”來概括。朱熹還指出,“其飛其躍,天機自完,便是天理流行發(fā)見之妙處”,它又“恰似禪家云‘青青綠竹,莫非真如;粲粲黃花,無非般若’”(《朱子語錄》卷六十三)??梢?,這種“上下察”,不僅僅局囿于鳶魚,而是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的廣泛觀取,是“俯仰自得,游心大玄”(嵇康《贈秀才入軍》),借以見出世間莫非生意,萬物莫不適性,一切自在滿足,一片天機流行。這種“活潑”之道,見之于園林,如圓明園四十景有“魚躍鳶飛”,乾隆五言絕句詠道:“心無塵常惺,境愜賞為美。川泳與云飛,物物含至理?!痹撛姷男∫诿枋鼍坝^后還說:“眼前物色,活潑潑地?!倍K州留園也有“活潑潑地”的題構……它們均意在提示人們通過眼前種種物色去澄懷觀道,涵養(yǎng)生意,從而實現與物同一活潑的妙境。此外,這種澄懷觀物的養(yǎng)生功能,除了澄懷清心之外,它還是一種高級形態(tài)的愉悅。李澤厚先生把審美愉悅分為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三個層次。澄懷觀物的愉悅,無疑屬于悅志悅神的層次,它還是體現著宇宙哲理,聯(lián)結著天人之際的最高層次,它是由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漸次地升華到對“道”的領悟的哲學層次的。

        尤侗《艮齋雜說》寫道:“杜詩云:‘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蹐蚍蛟娫疲骸碌教煨奶帲L來水面時?!用婪侵勒?,何與堯夫之言若有合也。予為集一聯(lián)云:‘水流云在,月到風來?!瘜Υ司跋?,可以目擊道存矣。”杜甫、邵雍的詩,一為有我之境,一為無我之境,然而均寫出了游心觀物的超然自得,其目擊道存,一為“舒徐”之道,一為“清虛”之道。尤侗將二者集為一聯(lián),更是天衣無縫,珠聯(lián)璧合。而在園林中,這也無獨有偶地物化為兩個著名景點:避暑山莊康熙題三十六景的“水流云在”,網師園的池亭——“月到風來”。

        園林里的澄懷觀物,目擊道存,不論是有無有關的題構,舉凡一切物色聲香、動靜景觀,無不可以觀道,因為“物物含至理”,“道無在而無不在”。乾隆詠中南海《水云榭聞梵聲詩》說:“云無心出岫,水不舍長流……空明是我心,何如漆園吏?”這也見出了佛家、道家的“空明”之道,它能令人排除干擾,萬念俱空。

        澄懷觀物所見出的活潑之道、舒徐之道、清虛之道、空明之道……不只是能令人一時充滿生機,悠然自得,不激不厲,清和靜泰,虛室生白,萬緣皆寂,從而有利于養(yǎng)生,而且還能令人明理見心,提高對于園林養(yǎng)生的悟性,把觀物愜賞和頤養(yǎng)身心的統(tǒng)一提高到哲學意味的層次上來把握,從而時時處處“觀取天地群物生意”(楊萬里《題胡季亨觀生亭》注),做到“納翠”“含清”,“澹泊寧靜”,“樂安和”,“涵妙識”,“心空彼岸”,“得大自在”,“胸中長養(yǎng)十分春”(皆圓明園題構)……園林頤養(yǎng),還可以更高地臻于物我同一——天人諧和的宏觀境層,并由宇宙之和、天人之和導引到小宇宙之和——身心之和。這在中國古代審美史上頗多典型實例。

        在唐代,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說,坐法華西亭,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感到“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這已進入了《莊子·逍遙游》的境界。王先謙《莊子集解》說:“逍遙乎物外,任天而游無窮也?!敝蒙碛陬椞斓拇髿庵校笱蠛跎裼螣o涯,不知所窮,這不只是足以養(yǎng)氣,而且同時是一種氣養(yǎng)?!侗阕印ぶ晾砥氛f:“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于萬物,無不賴氣以生者也。善行氣者,內以養(yǎng)生,外以卻病惡?!绷谠斎徊皇亲杂X在“行氣”,而是在游賞,然而卻與道家的氣化說相契相合。而且他還在文中說,自己達到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境界,他感覺到形體似已氣化,變?yōu)闊o形,與萬物渾然一體了。這是審美與養(yǎng)生的一種高峰體驗。柳宗元在記其私園的《愚溪詩序》中也說,“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超鴻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毕R?,見于《老子·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兵櫭?,見于《莊子·在宥篇》。該篇提出了“心養(yǎng)”的觀點,并說:“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乃可以長生。”柳宗元游賞,也是窈冥昏默,收視返聽,身心兩忘,大同乎寂寥涬溟,這同樣是一種莊子式的“心養(yǎng)”之術。

        對于園林頤養(yǎng),白居易有這樣兩則記載:

        春之日,吾愛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導和納粹,暢人血氣……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塵,心舌之垢,不待盥滌,見輒除去,潛利陰益,可勝言哉?(《冷泉亭記》)

        仰觀山,俯聽泉,旁睨竹樹云石……俄而物誘氣隨,外適內和,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后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草堂記》)

        這兩處園林,一在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一在奇秀甲天下的廬山。白居易說,前者讓人導養(yǎng)諧和,接納精粹,疏通經絡,調暢血氣,洗垢去塵,潛利陰益;至于后者,白居易提出了“外適內和”的養(yǎng)生學命題,而且具體地寫出了一個過程:先是身體的閑適舒暢,也就是“體寧”,這是“外適”階段;接著是“心恬”,這已進入到“內和”的階段,亦即“導和納粹,暢人血氣”,這也契合于《壽世保元》所說的“養(yǎng)內者,以恬臟腑,調順血脈,使一身之流行沖和,百病不作……保合太和,以臻遐齡”。第三階段,是“頹然嗒然,不知其所以然”,這則接近于“坐忘”的境界了。這種“坐忘”,被歷來養(yǎng)生家奉為至境。唐代養(yǎng)生學家司馬承禎就著有《坐忘論》,宋曾慥所編《道樞》也有《坐忘篇》。白居易自小身體衰弱,“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發(fā)早衰白”(《與元九書》),然而他注重養(yǎng)生,其《 隱幾》詩說:“身適忘四肢,心適忘是非。既適又忘適,不知吾是誰……今日復明日,身心忽兩遺?!边@可與他以上兩則園記對照來讀。由于他堅持煉功養(yǎng)生,特別重視園林等類的藝術養(yǎng)生,因而在那個時代得以享年75歲,也算是難能可貴的了。

        在宋代,程顥《秋日偶成》寫道:“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睆堥C《賞心樂事序》寫道:“余掃軌林間,不知衰老,節(jié)物千變,花鳥泉石,領會無余。每適意時,相羊小園,殆覺風景與人為一。”萬物興息,四時承運,對于這種千變萬化的風景美、季相美,如果澄懷以觀,適意而游,就能使佳興與人相同,物色與人合一,從而“取天地之美以養(yǎng)其身”(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行》)。

        在明代,吳江有諧賞園,顧大典在《諧賞園記》中寫道:

        江山昔游,斂之丘園之內;而浮沉宦跡,放之無何之鄉(xiāng)。莊生所謂自適其適,而非適人之適,徐徐于于,養(yǎng)其天倪,以此言賞,可謂和矣。夫諧者,和也,庶幾無戾余命園之意歟?

        這完全化用了莊學語言。諧賞園的建造,是為了將以往游歷的山川美景,濃縮于園林之內;而讓宦途的榮辱得失全然忘卻,從而實現自己的通遙之游。他還認為,自得其得,不舍己效人,起居安寧而精神內守,安養(yǎng)于自然之分,這樣地氣和自適,賞覽風物,也就是“諧賞”了。這與白居易的“外適內和”是一致的。

        在清代,對于蘇州的網師園,彭啟豐寫過一首《網師小筑吟》。詩中說:“竹竿藋藋,以釣于淵。物諧厥性,人樂其天。臨流結網,得魚忘筌……濯足滄浪……機忘則閑。”這可說是展示了古代園林頤養(yǎng)的理想境界,其中充滿著天人以和、物我相忘的融洽諧調的情景。這種情景,也見于宋代蘇舜欽《滄浪亭記》中。蘇舜欽還把這種安于沖曠,魚鳥共樂,灑然忘歸,沃然自得的園林養(yǎng)生體驗,稱為“真趣”。

        中國園林的養(yǎng)生功能是多方面的:超俗滌煩、居塵出塵、休閑玩樂、致虛守靜、養(yǎng)體勞形、祛病謝醫(yī)……至于澄懷觀物,特別是物諧其性,人樂其天,外適內和、體寧心恬,這種園林養(yǎng)生,是體現了天人協(xié)和、身心諧調的最高表現。

        普遍地說,任何藝術無不具有養(yǎng)生功能,但是,園林的養(yǎng)生功能無論從廣度(園林還是一門綜合藝術,除建筑花木、山水泉石外,還包括工藝美術、書法、繪畫、雕刻、盆景、文學、音樂、戲曲等門類藝術(注17),它們均有不同的養(yǎng)生功能)來說,還是從深度、高度來說,它都優(yōu)于其他門類藝術。中國古典園林,可說最初就是為游樂養(yǎng)生而誕生的,以后不斷發(fā)展,趨于成熟,成為一門全面為養(yǎng)生、純粹為養(yǎng)生的獨特藝術。直至今天,它的養(yǎng)生價值不但具有現實的意義,還具有未來學的意義,可供21世紀多方面參考借鑒。當然,繼承中必然包含著揚棄,這是毋須贅言的。

        (注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49頁。

        (注2)見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下,第1171頁。

        (注3)《歌德談話錄》,第112頁。

        (注4)鈴木大拙:《禪與心理分析》,第18—19頁。

        (注5)(注7)(注9)(注10)(注17)見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第96頁;第584頁;第162頁;第456—465頁;第294頁;第296—297頁;第362—363頁。

        (注6)喬治·桑塔耶納:《美感》,第41頁。

        (注8)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1卷,第229頁。

        (注11)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第134頁。

        (注12)轉引自盂兆禎:《避暑山莊園林藝術》,第18頁。

        (注13)《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學》中卷,第100頁。

        (注14)瓦西里·康定斯基:《論藝術里的精神》,第81頁。

        (注15)見《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哲學》,第542—543頁。

        (注16)宗白華:《美學散步》,第64頁。

        亚洲av乱码国产精品观看麻豆| 三级做a全过程在线观看| 日本a片大尺度高潮无码| 国产成+人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麻豆 | 真人作爱免费视频| 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国产在线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片77777kkkkk| 日韩精品有码中文字幕在线| 少妇深夜吞精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无线乱码 |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 成年奭片免费观看视频天天看| 亚洲av粉色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红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app| 被黑人猛躁10次高潮视频| 国产96在线 | 亚洲| 熟女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极品美女调教喷水网站| 四虎影在永久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性生交片无码免费看| 久久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擦边| 少妇高潮精品正在线播放| 丝袜美腿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品爱网| 高清破外女出血av毛片| 1000部拍拍拍18勿入免费视频下载 | 无码AV高潮喷水无码专区线| 亚洲无线码1区| av免费网站免费久久网|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ā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产另类综合区| 亚洲av一二三四又爽又色又色|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