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 速
看了《讀書》一九九五年第三期上劉心武《“大院”里的孩子們》,想到當(dāng)代文化園地已經(jīng)誕生的一個個“群屬部落”,諸如“右派”、“知青”、“老三屆”等等。這些群屬部落正在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懷舊,于是他們找到了自己的歷史情懷,可以在過往位置上,或深沉或不深沉地寄寓自己的憂思。由于時空距離的逐漸拉大,也就使他們的群屬位置具備了某種審美意味。
但是,那些沒有被推上歷史浪頭的人們呢?比如老三屆之后的一批?也許由于我自己年齡的“群屬”性,就常為我們這批人的“群屬部落”位置感到困惑。在以往那個猙獰的背景上,他們既不可能受到直接沖擊,也沒有能力去沖擊別人(不包括家庭、親人的牽連),既不是矛也不是盾,由此注定了刀光劍影中的隱匿性和自在性。他們從進(jìn)小學(xué)就遇上了停課,等正式“開課”時已成大人,這中間除了背語錄就是抄社論、唱樣板戲,連一場正式的考試也沒經(jīng)過,由此奠定了他們的文化基礎(chǔ)。等到有一天,成人了,突然發(fā)現(xiàn)前前后后的大哥小妹(后邊的該是那些瀟灑的“后現(xiàn)代”了)全都進(jìn)入了歷史的位置,正在安全地哭泣或微笑,唯獨(dú)自己無“根”可尋,便凄惶自憐起來:我們到底算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