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濂
口吃又稱結巴。據統(tǒng)計,口吃的兒童占兒童總數(shù)的4%。平時口吃對兒童生活、學習的影響不大,所以往往被父母所忽視,待長大后覺得問題嚴重,才去求醫(yī),那時就比較麻煩了。
一般來說,口吃是心理衛(wèi)生問題在言語方面的一種表現(xiàn)。
首先,我們要了解小兒言語發(fā)育的一般規(guī)律。尤其是1歲小兒語言發(fā)育是為以后語言發(fā)展作準備的關鍵時期。1歲不僅能喊“爸爸、媽媽”,而且會說個別單詞;2歲能分辨對象和學會稱呼,如阿姨、叔叔、奶奶等,同時會說2~3個字的小旬;3歲能說簡單的句子和學唱兒歌,發(fā)育較快的兒童可以敘述一件簡單的事情;4歲兒童能講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描述周圍的事情以及講短小的故事等等。但是,在這個時期,他們言語功能很脆弱,最易因外界干擾遭受損害,同時,吐字含糊、咬字不清或字音走調等現(xiàn)象比較多見。
小兒言語的發(fā)育和完善,基本上是按上述規(guī)律發(fā)展的。但是,也與家長的良好教育和正確的訓練分不開,二者有機的結合才能取得小兒語言最佳發(fā)育的效果。在孩子學說話或剛學會說話,若因教育引導不當,很可能發(fā)生各種言語障礙。口吃就是常見的一種。
口吃是哪些原因引起的呢?歸納以下幾點供家長參考:
1、由于新奇好玩、模仿所致。三、四歲幼兒或學齡兒童好奇心很強,初談見到有人說話結結巴巴,感到好玩,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模仿。如果家中父母未加以制止,甚至覺得孩子模仿得很象,予以表揚,或把這作為取樂的內容之一,時間長了,模仿來的口吃形成了習慣,孩子就變成了口吃者。
2、家庭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有文獻報道,口吃患者的家族中發(fā)生口吃的機率較高,達36~65%。到底這是由于遺傳的影響,還是由于后天家庭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呢?可能二種因素全有。不過,我認為與后天小兒學話過程中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影響較大有關,如他們在學話時聽到家長說話字音重復,語言延長,以為講話就應該這樣,于是也照樣學習而成為口吃。
3、目前兒童多為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們愛如掌上明珠,而孩子也自感地位特殊,于是說話愛撒嬌,吐字會反復地重復或字音延長,久而久之也會造成口吃習慣。
垂、家長對小兒學話時過多的指責和批評。小兒學說話從不完善到完善,從無語法結構到逐漸形成有語法結構,在這個過程中,要依靠家長的良好教育和正確引導。但是,有些家長性急而又缺乏正確的教育方式方法,見到孩子說話有點不對或吐詞不清,就立即指責孩子這個字說得不對,那句話說得不好,批評甚多,致使小兒說話前過度緊張害怕,想說又不敢,怕說錯挨批評,因而說話就吞吞吐吐、結結巴巴,時間久了就形成口吃。
5、兒童時期遇到強烈的精神刺激或突然的驚嚇,或與父母突然分離等,均能使兒童產生恐懼、緊張、焦慮等心理。語言上則表現(xiàn)出口吃現(xiàn)象。
6、小兒病后體質虛弱,大腦功能削弱,常會出現(xiàn)言語機能障礙,有時也表現(xiàn)出口吃。
以上產生兒童口吃的幾種原因,多為心理因素引起,在矯正方面并不是很困難的。首先,家長不要大驚小怪或過分緊張,應幫助兒童尋找出產生口吃的原因,然后針對致病因素進行矯治容易收效。對于前三種原因引起的口吃兒童,只要給他講清道理,啟發(fā)自愛,自覺改掉口吃的習慣,不要再去模仿,并經常給以鼓勵和表揚,增強自信心,患兒會慢慢改掉這個不良習慣的。其他原因引起的口吃,則希望家長注意避免給兒童強烈的精神刺激。對小兒學說話不能要求過高、過嚴和急于求成,應注意改變生硬的教育方式,解除他們緊張和焦慮的心情。對體質虛弱兒童應盡快幫助他們恢復健康。但是,有一些口吃比較頑固的患兒,則必須采取心理、言語訓練和藥物綜合性的治療。必須指出的是,那些不科學的民間方法,如在雷雨天把孩子拉在門背后打罵、恐嚇,讓其改掉口吃,并不能奏效,而且不利于兒童心理健康,這是不可取的。頑固口吃可請口吃科醫(yī)生幫助矯正(如長沙康復中心口吃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