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國亮
近年來,我國出版了好幾部具有學術價值的中國經濟史專著,這對提高中國經濟史研究的水平具有一定的推進作用。但是,一般說來,中國經濟史作為一門科學,目前還尚未從高等學府的講壇上和科研機關的書齋里解放出來,在一般讀者中得到普及。由郭庠林、張立英編著的《華夏經濟春秋》一書是本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中國經濟史普及讀物。她的出版,在如何向廣大讀者普及中國經濟史知識方面作了一次成功的嘗試。該書由七十篇相對獨立的經濟史話組成,共十七萬余字。全書生動地敘述了自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鴉片戰(zhàn)爭前夕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變遷的歷程,內容豐富,涉及古代土地政策、農業(yè)、手工業(yè)、國內外貿易、貨幣、賦役、經濟政策等各個方面。這本書對于一般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把打開中國古代經濟史科學領域大門的鑰匙。
為什么我們稱從事買賣的人為商人?為什么中文里許多同財富有關的字,常常和“貝”字相連?飲茶品茗的嗜好始于何時?什么叫“交子”?紅薯是怎樣傳入中國的?……假如你要知道這些知識的話,那么閱讀一番《華夏經濟春秋》,就可獲得圓滿的答復。富于知識性是該書的第一個特點。與一般中國經濟史論著不同,該書讀來生動有趣,這是第二個特點。如在敘述清代商品經濟發(fā)展的“探春興利的背后”時,該書作者不落俗套,避免使用平鋪直敘的筆法,引入《紅樓夢》第五十六回的生動情節(jié),把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史實寓于生動活潑的故事之中,讀來饒有興味。這便是一例。該書第三個特點是通俗。每篇經濟史話長則三千字,短則千余字,可謂短?。晃墓P流暢,語簡意賅,可稱精悍。如唐代中葉變“租庸調”為“兩稅法”,這是中國經濟史上十分重要的賦稅制度的變改,內容豐富,情況復雜,但該書在“唐代賦稅制度的變遷”中,僅僅用了千余字的篇幅,著墨不多,卻敘述得有條不紊,通俗易懂??梢姡髡咴谖淖稚洗_實花費了不少斟酌推敲的功夫。該書最后一個特點是她的科學性。作者善于吸收中國經濟史研究的新成果,廣泛利用了新中國的考古發(fā)現。譬如近年來運用計量方法研究中國經濟史的新成果,在該書中以通俗普及的形式得到了反映,如在敘述秦亡經濟原因的“男子疾耕不足餉”中,對當時的糧食生產與消費情況具體地算了賬。再如,為了糾正過去經濟史研究中不重視生產力狀況的傾向,目前史學界對生產力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新進展。該書及時反映了經濟史學界在這方面的成果,十分重視對生產力發(fā)展狀況的介紹,諸如火的發(fā)現、建筑史上的卯樵結合法、冶煉史上的制鼎術、紡織史上的黃道婆、橋梁史上的趙州橋……都有詳盡精彩的描述。熔知識性、趣味性、通俗性和科學性于一爐,是該書的特色。
中國經濟史這門學科要向前發(fā)展,不但需要一批具有國際學術水平的優(yōu)秀專著,而且也需要有一批通俗易懂,善于被廣大群眾接受的普及性讀物。“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都有各自的價值。《華夏經濟春秋》的作者、編輯為發(fā)展中國經濟史科學做了一件有益的工作,這是無疑的。
(《華夏經濟春秋》郭庫林、張立英著,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四月第一版,1.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