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個人捆在一種能源上,然后將他放入電磁場里高速旋轉,以此來提高他的大腦功能,和增強他的智力”。米歇爾·哈奇森(MichaelHut-chison)在《強腦:大腦增長和意識發(fā)展的新工具和新技術》(Megabrain:NewToolsandTechiquesforBrainGrowthandMindExpanson)中提出了這樣的設想。這里說的“人”是機器人,他受一些物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和其它門類的科學家的操縱。這些真正的人指出,靠上述這種新方法可以使實驗對象完全放松,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使人工智能走出條新路。哈奇森在書里展開了一個這種鮮為人知的“機器大腦”的電腦脈絡圖,其中包括比較完整的“神經(jīng)集中區(qū)域”。這樣一來,就能使有志或有興趣研究和接觸這類事物的人,按這些圖中的環(huán)節(jié)去檢查和解決問題。作者同時還試圖教給學習的人快速掌握這種實驗和全面集中記憶及回憶的方法。哈奇森相信:是使讀者意識到這類機器大腦的時候了,并且應該通過了解這種異想天開的東西,起步邁向一個新的尚未開發(fā)的領域。
加利福尼亞報刊自由撰稿人蘇珊·利特溫(SusanLittwin)利用空暇時間針對為什么美國青、少年思想成熟的較晚的問題,做了社會調查,并著書《延緩的一代》(ThePostponedGeneration)。這本書首先針對很多人認為美國年輕人是自己的生活道路的固執(zhí)的追求者的看法,提出,美國的年輕人“困惑,精力不集中,獨立性加剛愎自用”,他們年幼時好幻想,但這經(jīng)常被當成想象力豐富而不加以引導,造成了他們到了二十多歲步入社會以后,對現(xiàn)實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束手無策。特別是八十年代的一些年輕人,他們“六十年代的家長”,受社會的各種影響,對他們一直從不同的角度照顧著,幫助著。這從一種新的方面使這些年輕人養(yǎng)成了強烈的個性,在離開學校和家庭時,慌亂中無目的地選擇職業(yè),以求獨立,而這樣選擇的職業(yè)往往不切實際,使他們自己苦悶。從中一些年輕人因此又回到父母身邊以求安慰和寧靜,不求進取與創(chuàng)新,這是與發(fā)展著的社會不適應的。這樣的狀況,一般要持續(xù)到他們的而立之年,這就給人造成美國年輕人成熟晚的印象。這部書首次發(fā)行五萬冊,確實是反映了一種社會問題的癥結所在。
《九路汽車通往天堂:一次可愛的航行》(Bus9toParadise:ALovingVoyage)是劉·巴斯卡利亞(LeoBuscalia)的一部近作。作者曾著《互愛》,非常受歡迎。這次他又以大家熟悉的手法寫這本書,描寫出他所想象的也是每一個人應該想象出的天堂的景象。他認為,一個人如果對世界上的每件東西越愛得深,越接近天堂。但是作者也知道世人并不都是那么天真爛漫的,不容易隨便就喜愛上周圍的事物。所以他堅持主張,人如果要愛,就真誠地愛,這種帶有感情的愛才會得到信任。而對那些玩世不恭的人,應當用誠懇的態(tài)度告訴他們,人們有權力享受愛,快樂是人的天性。在這種原則支配下,作者分別講了如何保持自尊與自信,對背叛自己的人應持何種態(tài)度等問題。
英國經(jīng)濟學家西爾維亞·安·休利特(SylviaAnnHewlett)在她的專著《次要的生活:美國婦女解放的神話》(ALesserLife:TheMythofWomensLiberationinAmerica)中指出:家庭補助在美國一直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而不是真正的經(jīng)濟措施。盡管美國婦女解放運動的人士一直在強調平等權力和性自由,但是這與實際上婦女所需要的不相符合。事實是自從五十年代婦女解放運動在美國國內開展起來至今,美國婦女的經(jīng)濟保障比較她們的母親一輩人和她們的歐洲姐妹們要少得多。同工不同酬、高離婚率以及微乎其微的撫養(yǎng)費更加大了她們與男人之間的鴻溝,而這個鴻溝又反過來加劇了本來就已很深的男女不平等的矛盾。養(yǎng)育子女、高消費,使多種身份的婦女及家庭更困難了,而政治的和經(jīng)濟的政策卻對這種情況視而不見。
針對美國流行的“孤獨癥”,很多美國的社會學家都力圖找出治療的辦法。路易絲·伯尼諾(LouiseBerni-know)也是這樣一位社會學家。在她的《美國的孤獨》(AloneinAmerica:TheSearchforCompanionship)一書中,記載了她在美國專訪的一百多名人士。這些人的情況表明,孤獨者,首先是老年人,他們常常遠離子女,其次是那些尋求婦女解放的獨身婦女,還有就是經(jīng)常性的離婚。作者認為,孤獨是社會病,其根源在于吸毒、少年婚姻和犯罪。這些事情原本不是發(fā)生在獨身人身上,成批的家庭因有人失業(yè)導致經(jīng)濟條件下降,家庭成員中發(fā)生上述的情況,隨之產(chǎn)生了孤獨感。這本書證明一些美國心理學家所認為的,孤身者容易有孤獨感,并只有通過心理治療才能解除美國的“孤獨癥”的看法。
由筑波書林發(fā)行的《故鄉(xiāng)文庫》(ふゐさと文庫)目前已出版了三百種。這部文庫叢書是從一九七八年一月開始發(fā)行,每次出版五種,一直至今。這套文庫叢書主要介紹了日本茨城的概況,作者全都沒有什么名氣。他們從歷史、民俗、文學、自然等不同角度描述茨城的今昔。盡管有些專家認為,這套叢書玉石交混,但專家們不得不一致認為,這套文庫叢書的真正價值在于,它是一部由市民創(chuàng)造的寶貴記錄。根據(jù)計劃,這套書將陸續(xù)出到五百種。
《書之美》(本の美)最近由平凡社,出版。全書分八個章節(jié)?!皶拿缹W”(壽岳文章氏)從日向庵和版本入手,論述了書的美學?!懊罆皆L”(橋口五葉氏、駒井哲郎氏)介紹了從明治年代到昭和年代,三十名裝幀家的代表作。
此外,還有《裝幀美術的源流》(峰村幸造氏)、《裝幀的變遷——從和式書到洋式書的變遷》(彌吉光長)、《大眾文藝書藉》(八木升)、《愛書狂》(坂本一敏)、《為愛書者準備的事典》(河原淳)等。
賭博猶如美國歷史大廈上的一扇小窗戶,約翰·M·芬德利(John M.Findlay)的《尋找機會的人們》(Peo-ple of Chance)把現(xiàn)在的人們領到這扇窗口前,從中望去,美國每一段的歷史畫卷中都有賭博者的手跡。在早期殖民地時期,英國人把彩票抽獎的賭博行為帶到了詹姆斯頓,使美國人開始了以娛樂為目的的賭博。到十九世紀,賭博場地趨于集中,當時的賭博中心是密西西比河邊的小鎮(zhèn)子里和小船上。隨著淘金者,賭場中心移向舊金山,在這個時期,賭博幾乎被社會各界的人所承認,并正式走上商業(yè)化的道路,建立了拉斯危加賭城。作者以賭博的歷史為主線,活潑地描寫了以此為背景的美國經(jīng)濟發(fā)展史,同時又告訴人們,不論是過去還是商業(yè)化的現(xiàn)在,賭博在美國的發(fā)展是不可避免的。美國建設的特點和美國人的性格特點決定了這一點。
在法國《讀書》(Lire)雜志投票選出的一九八五年二十本最佳新書中,英國作家吉姆·G·巴拉德的(Ball-ard)的小說《太陽帝國》(Lempiredusoleil)名列榜首。
《太陽帝國》敘述的是小說家本人童年的經(jīng)歷。巴拉德于一九三○年出生在上海,與其父母一起生活在英國租界舒適的環(huán)境中。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已經(jīng)侵入中國的日本人開始進攻西方人,巴拉德被關進上海郊區(qū)的一個軍事集中營里,在那兒度過了三年。小說描述了當時的拘禁生活,配給定量,疾病成災,但這種惡劣的生活條件并不妨礙一個孩子尋求童年的快樂,故事一直寫到長崎遭原子彈襲擊這一歷史事件。
書名《太陽帝國》取意為“日本國即日出之國”和在原子彈輻射的“陽光”下。此書通過一個兒童的眼睛觀察戰(zhàn)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亞洲戰(zhàn)線的有力見證,使讀者對二戰(zhàn)前后的社會產(chǎn)生了極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