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論是研究各種控制系統(tǒng)的共同規(guī)律的學科。它主要抓住生物機體、機器裝置和社會等性質不同的系統(tǒng)的共同特征,如將“信息交流”、“定向控制”、“反饋調節(jié)”、“自組織”、“自適應”等這些共同規(guī)律抽象成形式化,使之成為適用于各學科的共同語言、模式和方法,進而研究和闡述自控系統(tǒng)、生物系統(tǒng)和社會系統(tǒng)的復雜現象??刂普摰闹饕椒ㄓ蓄惐确?、功能模擬法、信息方法、反饋方法和系統(tǒng)方法。類比法在控制論的創(chuàng)立過程中,起著開拓性的作用。它主要是在生物機體、機器裝置和社會等性質不同的系統(tǒng)中找出共同點,成為探索新領域的有效手段,并為廣泛應用模擬法提供了邏輯基礎。功能模擬法只著眼于功能和行為的相似,運用“黑箱”理論,來模擬內部基質和個別要素尚未搞清楚的對象,使用電子計算機或用電腦代替人腦的部分思維功能,為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信息方法是運用信息的觀點,把系統(tǒng)看作借助于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處理,而實現有目的的運動。也就是把系統(tǒng)的有目的運動抽象成一個信息交換過程,把信息概念作為分析和處理問題的基礎。信息論與控制論的信息方法的區(qū)別在于,信息論主要著眼于對信息的描述和度量,控制論則著眼于對信息的處理和控制。反饋方法是用系統(tǒng)運動的結果來調整系統(tǒng)未來運動的一種方法。系統(tǒng)方法著重從整體和部分、整體與外部環(huán)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中,綜合地、精確地考察對象,達到整體性、綜合性、最優(yōu)化。
控制論經歷三個發(fā)展階段:經典控制論、現代控制論階段和現正進入的大系統(tǒng)控制論階段。經典控制論強調負反饋作用,而大系統(tǒng)控制論要研究正反饋的作用;經典控制論應用“黑箱”理論,現代控制論強調應用“白箱”理論;現代控制論追求最優(yōu)化,而大系統(tǒng)控制論則使用多目標擇優(yōu)方案。
早在五十年代末,西方國家的一些學者就開始把控制論的概念和方法引進了文藝領域。六十年代文藝控制論的專著出現了,前幾年又出了幾本有關文藝控制論的專著,其中用控制論的觀點來研究藝術思維和創(chuàng)造藝術機器的居多。
近幾年來,我國也開始出現了零星的談論文藝控制論的文章。到目前為止,文藝控制論仍處在探索階段。對于文藝控制論這樣一門生疏的學科,它的宗旨是什么?它的內容、對象、方法是什么?它要解決或能解決什么問題?它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藝學又是什么關系?這也許是人們所要關心的問題,也是需要回答的問題。我想就此談一些個人粗淺的看法。
文學藝術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現象,它有它獨特的思維方式,它與社會大系統(tǒng)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人們試圖運用社會科學的各種學科如哲學、社會學、美學、心理學、經濟學、教育學等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文藝的各方面的規(guī)律,出現了藝術哲學、文藝社會學、文藝美學、文藝心理學、藝術經濟學、藝術教育學等多種學科。文藝控制論將在各學科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上,運用自然科學的成果、技術和手段來擔負起統(tǒng)攝各種文藝學科的重任。
文藝控制論的研究對象是整個文藝活動過程和機制。它用系統(tǒng)功能、信息、控制及反饋等新的觀點和新的角度來考察文藝現象,由此來建立自己的概念體系和基本原理。文藝控制論運用各種數學方法,為宏觀文藝研究到微觀文藝研究中統(tǒng)一的量化分析提供一種可能性。
文藝控制論的研究領域涉及文藝活動過程中的信息傳輸和加工過程,涉及文藝管理系統(tǒng)和文藝思維系統(tǒng)內部和外部環(huán)境的各種聯系,以及在各系統(tǒng)中運動的一切過程和機制。
文藝控制論的研究方法借助控制論的概念大量地運用系統(tǒng)框圖和關系框圖,運用各種現代數學的手段建立模型,進行數量分析和模擬仿真。這種方法對文藝活動過程的復雜性給予精確的描述和分析,揭示文藝系統(tǒng)中調節(jié)與控制過程的普遍規(guī)律,從而為文藝決策提供較可靠的依據。由此可見,文藝控制論是文藝系統(tǒng)中調節(jié)和控制過程的普遍理論。
文藝控制論的發(fā)展前景是探索、研究文藝總控制系統(tǒng)和藝術機器思維問題。
文藝控制論系統(tǒng)可分為兩個子系統(tǒng):管理系統(tǒng)和思維系統(tǒng)。文藝管理系統(tǒng)包括若干子系統(tǒng),其中有文藝政策系統(tǒng),科研系統(tǒng),文藝規(guī)劃、組織、協調系統(tǒng),資料管理系統(tǒng),文藝人才教育與使用系統(tǒng),對外文化交流系統(tǒng)。藝術思維系統(tǒng)則有文藝創(chuàng)作與文藝理論、文藝批評與欣賞、文藝史學等子系統(tǒng)。
這兩個系統(tǒng)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系。文藝管理系統(tǒng)直接作用和影響藝術思維系統(tǒng),揭示文藝管理的規(guī)律無疑有助于揭示藝術思維的規(guī)律。另一方面文藝管理系統(tǒng)具有以下的特征,自控制、自適應、信息加工處理、反饋調節(jié)等等。過去我們對文藝管理學研究得極少,缺乏一種科學的認識,往往出現這樣的狀況:政策不穩(wěn)定,憑個人經驗,實行硬性控制,適應性能力極差,計劃沒有預見性;組織、協調全憑經驗辦事,沒有科學的認識,一方面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又浪費人才,機構重疊,沒有統(tǒng)一指揮和組織。要改變這種落后狀況,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顯然是不行的。文藝控制論對文藝管理系統(tǒng)進行綜合研究,在建立模型的基礎上,作出定量分析,為文藝決策提供精確的依據。
管理系統(tǒng)的行為有,預測行為、計劃行為、管理行為、科研行為、教育和訓練行為,等等。社會主義文藝的目的性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要。這種目的性貫穿在一系列的控制目標上,而信息的反饋與文藝目標的趨近直接相關。研究文藝管理系統(tǒng)的狀態(tài)對使用何種控制方式是至關重要的。系統(tǒng)的狀態(tài)一般有四種:穩(wěn)定態(tài)、亞穩(wěn)態(tài)、隨遇態(tài)和不穩(wěn)態(tài)??刂品绞揭话阌屑锌刂?、分散控制、硬性控制、隨動控制、反饋控制,等等。過去我們的文藝管理系統(tǒng)一般采用集中控制和硬性控制兩種,優(yōu)點是便于整體協調,具有統(tǒng)一的總目標。但集中控制由于中間層次不足,信道往往堵塞,所以信息傳輸效率低,適應性差,硬性控制又談不上擇優(yōu)化。隨著社會的文化生活日益復雜,還應研究分散控制,它的優(yōu)越性在于信息傳輸效率高、適應性強、控制簡便,組織容易革新,缺點是整體協調不夠。由于整個文藝活動過程具有隨機性,所以要研究隨動控制。研究反饋控制可以大大提高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提高控制的有效性。
文藝控制論著重研究文藝活動過程,并把這個過程看作是一個發(fā)展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的關系框圖有社會生活、作家、作品、欣賞者。這是一條信息鏈,其中社會生活是信息源,作家是信息加工器,作品是相當于信息貯存器,讀者是信息接受器,社會實踐相當于信息反饋調節(jié)器,作用于社會生活。西方有些心理學家和戲劇家還試用控制論、信息論中的反饋原理,對表演進行了探討。
文藝控制論在研究文藝創(chuàng)作活動時,把文藝創(chuàng)作過程看作是在兩個相互交錯、相互滲透和推進的子系統(tǒng)——認識系統(tǒng)和表現系統(tǒng)——中進行的。這兩個子系統(tǒng)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其行為序列有這樣一些要素和環(huán)節(jié):對生活的觀察、題材的選擇、主題的發(fā)揮、形象的塑造、結構的安排和語言的修飾。就形象塑造而言,則受到創(chuàng)作方式、創(chuàng)作手段、創(chuàng)作目的及情節(jié)結構等因素的作用。而這些要素和環(huán)節(jié)又作用于兩個子系統(tǒng)。文藝控制論把這個過程運用信息交流和反饋調節(jié)的方法綜合起來研究。
心理學家費希納于一八七一年出版了《實驗美學》一書,他試圖依靠實驗的現實科學,代替利用純思辨方法的整個舊美學。他的許多信徒對此作了大量的實驗,但是這種實驗美學連稍微復雜一點的知覺現象也不能解釋,更不要說復雜的意志和情感現象了。美國著名的美學家門羅給予了否定,他認為:“用精確的測量方法對美學進行研究是極為困難的。譬如,我們應該記得一件簡單的知覺對象所產生的效果,與這一個對象處于更復雜的形式之中產生的效果是不大相同的。兩條并列的彩色紙條所產生的效果,或一個簡單的弦音音程所產生的效果,與它們在一件藝術作品中產生的效果絕不能同日而語?!?注1)門羅指出:“從廣義上理解,美學研究中的實驗態(tài)度,應該是那種盡量利用各種可能的研究途徑和方式中所得到的有關審美經驗的本質的全部線索的態(tài)度”,“要把一切可能得到的線索合并在一起,在此基礎上,通過歸納對假設的驗證,提出一些初步的綜合”。(注2)但門羅的實驗論還是提不出一個標準。蘇聯斯托洛維奇認為,美學實驗“不僅可能,而且必要”,“美學研究以研究人類在審美表現中的全部實踐為基礎。因此,美學是在心理美學、技術美學和社會美學中進行實驗的方法論基礎,它同時利用這些實驗的事實材料。正是在這種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審美價值和對世界的審美關系”。(注3)
可見,對美學、文藝學能否進行實驗分析的看法頗為不一。
美學、文藝學為何不能建立象自然科學那樣的理論體系呢?這是因為美學、文藝學研究的是一種復雜的審美活動。審美活動和文藝活動過程中的主體是具有能動作用的人,審美現象和文藝現象具有隨機性,不存在完全的重復性,更多的偶然性,不能準確加以預測。
另外,自然科學的各個學科各有一套相當規(guī)范化、程序化的規(guī)定,可以相互比較。而美學、文藝學要建立模型則缺乏可比性,即使搭建模型也不可能是嚴格的,具有定性的和松散的特征,還往往帶有個人的立場、價值等主觀色彩。所以對這些模型進行實驗,很難得出公認的結論,從而加以比較。
然而,隨著電子計算機和電腦的廣泛運用,系統(tǒng)論、信息論、控制論的產生以及數學的發(fā)展,為文藝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比較科學的和規(guī)范的模型。
建立文藝學模型首先要碰到的難題是文藝現象涉及到大量的因素,而且各種關系錯綜復雜。比如,藝術思維是在作家、藝術家頭腦中進行的,它不可避免地受到生理機能和生理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和外界環(huán)境的作用和影響。人腦本來就很復雜,文學藝術作為高級的思維形式就更復雜了。科學實驗證明,人腦有一萬億個神經元。如果每個神經元上匯集100個輸入信號,每一個神經元又與100個其他神經元相連接,就可見其數字之大了。文藝管理系統(tǒng)和文藝活動過程則受到經濟、政治、文化等外界因素的作用和影響,況且其中許多復雜的現象還未搞清楚,顯然要建立這樣龐大而復雜的模型,光靠目前的自然科學的技術和手段還達不到。但文藝控制論借助控制論的觀點和方法,為整個文藝活動領域和文藝管理領域建立規(guī)范化的分析體系模型提供了理論根據。
文藝控制論在各學科對文藝學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上,對整個文藝活動領域和文藝管理領域建立起新的統(tǒng)一的新概念體系和基本理論,象上面我們所分析的那樣研究系統(tǒng)的行為或功能,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就文藝控制論模型的建立而言,開初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形式的完美、嚴密的推理和精確的數量上,這樣做反而適得其反,而應集中揭示文藝領域內的各種性質以及它們的關系,更明確和更清晰地揭示這些性質和關系的變化特征,注意從系統(tǒng)的全局、總體上描述和把握系統(tǒng),預測系統(tǒng)的行為,運用控制論的“黑箱”方法了解其內部結構的聯系。因此,我們可以設想采用“黑箱”式的輸入——輸出模型,只要研究幾十個、幾百個輸入變量和輸出變量,也許只有幾個變量,就可為我們對復雜系統(tǒng)進行定性研究提供一種可能。這種宏觀的定性分析模型是精確的定量模型的基礎。有人認為控制論只是一種定量分析法,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沒有這樣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又何從談起。所以我們強調宏觀的定性分析和微觀的定量分析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作用上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建立文藝控制論模型時不妨考慮一下以下幾類模型:從總體上加以說明的許多相互聯接部分的系統(tǒng)模型,描述文藝活動流程的過程模型,假定系統(tǒng)穩(wěn)定的靜態(tài)模型,反映內部或外部動態(tài)特征的動態(tài)模型,等等。用數學方法對藝術思維和藝術創(chuàng)作進行定量化的研究,這種呼聲愈來愈高。國外對藝術作品的數量參數進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特殊的研究領域即藝術計量學。文藝控制論運用數學方法作文藝模型試驗,為電子計算機模擬藝術思維和藝術創(chuàng)造提供了一種可能。
關于電子計算機模擬藝術思維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問題,這是現代科學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文學藝術作為高級的思維形式,機器能否模擬,能在多大范圍內模擬并模擬到什么程度,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最早利用伊利亞克電子計算機作出的“弦樂四重奏組曲”已印行。伊利亞克的作曲方式是基于幾個任意選擇出來的符號,利用選擇性作曲規(guī)劃把這些符號連接起來,使之成為一串可以接受的排列。六十年代,有人曾預言,十年內數字計算機將譜寫具有相當美學價值而為批評家所承認的樂曲。但到目前為止,這種預測還沒有實現。一九八三年英國出了題為《藝術控制論》一書,是專門探討藝術機器問題的,但也只不過是一種推理和幻想。有些國家在這方面作了大量的實驗工作,如用電子計算機來繪畫,創(chuàng)作詩歌和樂曲。但這些都是指定性的,也就是說僅僅執(zhí)行了設計者的命令。所以,有人認為,在目前與其說機器作曲、繪畫是機器作品,不如說是機器產品,也不過是一種技術成就,這種智力技術,可以稱之為藝術技術。(注4)那么,藝術機器思維的障礙在哪里呢?1.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還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注5)要機器具有人的思維的社會性或去模擬人的社會意識顯然是不可能的。2.機器盡管有自動性,但它畢竟不具有主觀能動性,不會“隨機應變”,可以推斷再高級的機器也不會主動地提出問題,總結新的規(guī)律,更不會有目的地去進行創(chuàng)作。3.藝術思維和藝術創(chuàng)作涉及到世界觀的問題,而藝術機器不可能具有自己的主觀世界。4.藝術機器不可能模擬藝術心理活動中的直覺、知覺、潛意識等等。我們提出藝術機器不具有人的思維特點,這并不等于說藝術機器純粹是一種幻想而已。事實也不是這樣的。人的藝術思維也有它的局限性。1.人腦加工、處理信息的速度是有限的。而電腦在信息加工處理方面具有自動化、高速化、巨量化和精確化的優(yōu)點。2.人的思維器官在活動空間和功能上有生理局限。3.人腦的記憶力是有限的。計算機的一臺磁鼓可牢固地貯存幾萬條指令,人腦是很難做到的。二十世紀中葉,一些專家們發(fā)現人腦在結構和功能方面與計算機有相似性?,F代電子計算機則模擬人腦的結構,比如電子計算機輸入設備模擬人的感受器;用它來接受外來信息;電子計算機的貯存器模擬人腦的記憶功能,將輸入的信息貯存起來,供隨時提取使用;電子計算機的運算器模擬人腦的計算、判斷和選擇功能;電子計算機的控制器模擬人腦的分析綜合活動和控制功能。隨著電子計算機模擬范圍的擴大,在揭示人的一般思維活動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入神秘莫測的藝術思維的宮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從人類對生物界的各種客體和過程進行的仿生模擬來看,人類在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比如模擬鳥的行為而制成的飛機等等。從機器模擬人的行為方面來看成績也非常之大。比如模擬人的手臂行為的起重機、吊車等等。這些模擬都不是從內部機制和個別要素上模擬原物,而是從行為或功能上進行模擬。利用電子計算機這個有力的工具,使機器思維代替藝術思維的部分功能成為可能。斯托洛維奇認為:控制論研究社會的藝術生活,把它看作為特殊的自我調節(jié)系統(tǒng),“控制論的觀點有可能更準確地提出藝術生活的結構和藝術作品的功用。藝術創(chuàng)作的控制論研究,提供了對電子計算機創(chuàng)作藝術品的某些特性進行模型試驗的可能。計算機能夠‘寫’詩、‘作曲’和演奏音樂?!?注6)
恩格斯在研究人類思維的問題上說過:“終有一天我們可以用實驗的方法把思維‘歸結’為腦子中的分子的和化學的運動;但是難道這樣一來就把思維的本質包括無遺了嗎?”(注7)恩格斯的這一論述應該作為我們研究文藝控制論的指導思想。所以,我們不應把文藝控制論提高到不適當的高度。但也不能對文藝控制論在理論上和運用上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遠大的前景估計不足。文藝控制論并不奢望也不可能窮盡文藝學的所有問題,它不排斥也不可能離開文藝學各學科的研究方法,特別是在文藝控制論的定性研究方面,必須綜合文藝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然后才能按文藝控制論的概念進行描述性的定性研究,再進行定量研究和實驗。
文藝控制論與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藝學方法論并不是相悖的。恰恰相反,文藝控制論的精確的定量研究和實驗將為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藝學提供精確的根據,并可充實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藝學。最后強調一點,在“移植”控制論和研究文藝控制論的時候,一定要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之下進行,這是出發(fā)點。
(注1)(注2)門羅:《走向科學的美學》,第75頁;第18頁。
(注3)(注6)斯托洛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第266頁;第271頁。
(注4)童天湘:《科學的控制論化和哲學現代化》,載《現代自然科學的哲學問題》。
(注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4頁。
(注7)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第2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