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一
自漢隸以后,漢字從結構上說就再沒有什么建設性的更張,兩千年沿用下來而很少變化。因此它影響到文學、繪畫、建筑、雕塑等各個文化藝術領域,形成了中國獨特的藝術審美境界。
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一個主要特點是線條美。迄今為止所見到的最早的兩幅帛畫,便是用流利、勁健的線條描成的人物形象。它是中國畫的基本描繪方法。所謂“鐵線描”、“莼菜條”、“春蠶吐絲”,皆是指示線條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用飛快、勁利的線條去表現(xiàn)人物性格和生命姿態(tài)。中國繪畫是以文字的藝術——書法為骨干的。再有,中國繪畫講究空白美,它是想象的窗口,意境的通道。潘天壽大師曾說過:“作畫須會心于空白處,諺曰:一燭之光,通室皆明?!彼^“經營位置”,實際上是在“經營空間”。它的重要,就在于空白或空間的安排,往往會直接影響到構思、意境、情調的變換和發(fā)展。這一美學思想的形成不能不說是與漢字的形態(tài)結構和組成方式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文字、書法、印章、繪畫,它們既有互為映照的橫向關系,又有著演化發(fā)展的縱向聯(lián)系。
從漢字很容易使人想到中國的木結構建筑。斗拱梁枋的勾結搭連,嚴謹而又靈活,用以結構組合成種種不同樣式的建筑:樓臺殿閣,廳堂亭榭,等等。群體建筑的布局,整飭而又多變,以空間的調節(jié)變化形成豐富的韻律感。這些,都與漢字結構形態(tài)的方正、規(guī)矩、一絲不茍以及橫豎撇捺的組合方式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蛟S,可以說,它們是平行發(fā)展,互為影響的。
漢字以象形為主,指事與形聲也是緊承象形而來。但純粹繪畫的文字畢竟太煩瑣。因此隨之而來的便是在概括、提煉基礎上的簡化,就是使原來的象形字帶有更多的象征意義。在漢字基本定形之后,這一文字的演進規(guī)律,卻成為后世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方法,并且潛移默化地沉浸到人們的審美觀念中。中國詩歌語言和繪畫語言特有的含蓄蘊藉、意味沉厚,無不從此而來。又,中國戲曲中極富象征意義的假定性,園林建造中的象征手法,似乎皆可從中溯源尋流。
漢字字形結構的另一個基本精神是以人本為基礎。姜亮夫教授在《中國古文字學》中指出,“整個漢字的精神,是從人出發(fā)的,一切物質的存在,是從人的眼所見、耳所聞、手所觸、鼻所嗅、舌所嘗出發(fā)的。故表聲以
漢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單個的漢字,已經包含了后世藝術中所具有的種種矛盾:疏密、虛實、長短、高下、欹正,以及主觀與客觀、抽象與形象……。漢字的演化以至最后確定字形,是遵循著美的規(guī)律來進行的。
所謂“學文化”,其第一步便是識字吧。首先要知道每一個字的讀音,其次要會寫。寫,當然就要寫得好看,也就是美。要尋求字的平衡、對稱、諧調、統(tǒng)一,端莊而又不流于古板。對漢字字形內部規(guī)律的認識和掌握,就是正規(guī)的、最初的審美教育吧。兩千年來,漢字的形態(tài)結構沒有根本性的改變,這最初的美育也就沒有實質性的變化。更由此而產生了書法藝術、書法理論,繼而影響到繪畫理論、文藝批評理論,等等。它當然對民族的審美意境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再者,在文字的發(fā)展階段,是表現(xiàn)著細部繁簡不定、部位正反不定、偏旁不定,等等。而文字一旦發(fā)展到了成熟定形的階段,這些就變得清晰、凝固,形成規(guī)則,而且是不可變更的了。組成單個文字的每一個“零件”稍有變化,便成為意義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字。因此,從學習漢字的那一天起,就必須具有認真、嚴謹、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這對人們的思維方式也是有著深刻影響的。
漢字本身所具有的獨立性使它在文學作品中占據(jù)了舉足重輕的地位。往往一首詩,一首詞的精神就蘊含在其中的某一個字中。因此,中國的文藝批評也多著重于一字一句的品評。許多“一字師”的故事,更說明了漢字的特殊的表現(xiàn)力。
漢字的讀音規(guī)則產生并豐富了中國的文體,使它們變得更有趣味,更有意境。如詩歌、謎語、歇后語……。又影響到繪畫、裝飾的題材:柿子如意(事事如意)、蓮花鯉魚(連年有余)、蝙蝠桃鹿(福壽祿)……,都成為最常見的圖案。
更影響到風格,習尚……。
文化傳統(tǒng)是寶貴的,它滲透著、凝聚著偉大的民族精神。但是它又有著可怕的、保守性的一面,往往表現(xiàn)出一種強大的惰性力量。中國文化中有許多歷千年而不變的東西,譬如木結構建筑,即使建筑材料改變,也仍然保持著舊有的形制——仿木結構的磚塔、石塔、石欄桿、銅亭,等等。一切都是“仿”,而不屑于改變舊內容、創(chuàng)制新形式。
漢字,它就象一個精靈,無時無刻不在制約著、影響著中國的文化結構和審美觀念,它是中國文化系統(tǒng)的發(fā)展軌跡所以具有特別的獨立性和穩(wěn)定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開展對文化史的總體研究時,文字語言史會為我們揭示出許多的秘密,值得我們很好地發(fā)掘和重視。
近讀姜亮夫教授著《中國古文字學》,內容精深,讀后喜不自勝,使我覺得仿佛看到的是一部中國古代文化史,由此竟生出不少關于中國文化史的臆想。我上面寫的這一點思考,便是臆想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