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昌善
讀斯蒂芬·茨威格的歷史特寫
作為小說家的茨威格已為我國廣大讀者所熟悉。作為傳記文學大師的茨威格被介紹到中國來,為時更早,約在五十多年前,楊人
茨威格不僅擅長撰寫長篇的文學傳記,同時還著有不少膾炙人口的短篇特寫。
一九二八年出版的《人類的星光璀璨時》(SternstundenderMen-schheit)便是他的歷史特寫(historischeMiniaturen)的專集。茨威格在書的《前言》中說,在人類歷史上必然有漫長的歲月平平常常地流逝而去,但是總有那么一些難得出現的、具有重大意義的短暫時刻影響著世界的進程,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它們宛若黑夜中的璀璨星光。又說:“我試圖從完全不同的時代和地區(qū),記述下那些人類的星光璀璨時刻。”
茨威格在他的書中記述的那些時刻是:
一、尋求不朽的事業(yè)——太平洋的發(fā)現,一五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二、拜占廷的陷落——一八五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三、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韓德爾①的復活——一七四一年八月二十一日。
四、一夜的天才——馬賽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五、滑鐵盧具有世界意義的一分鐘——拿破侖,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
六、瑪麗溫泉的哀歌——從卡爾溫泉到魏瑪途中的歌德②,一八二三年九日五日
七、黃金國的發(fā)現——J .A .蘇特爾,加里福尼亞,③一八四八年一月。
八、片刻時間內的英雄氣概——陀斯妥也夫斯基,彼得堡,謝苗諾夫斯基廣場,④一八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九、越過大洋的第一次通話——賽勒斯·韋斯特·菲爾德,⑤一八五八年七月二十八日。
十、逃向蒼天——一九一○年十月末,為列夫·托爾斯泰的未完成劇本《光在黑暗中發(fā)亮》補寫的結尾。
十一、為爭得南極而斗爭——斯科特船長,⑥南緯九十度,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六日。
十二、被封閉的列車——列寧,一九一七年四月九日。⑦
從這些作品中不難看出,茨威格的歷史特寫在題材的開拓上極其廣泛,同時也不能不贊嘆他知識的淵博!
茨威格所記述的這些歷史事件或名人事跡,有的取自歷史記載,有的已為世人所熟知,然而茨威格卻能抓住那些最有意義的短暫時刻——有的一日或一夜,有的數天,有的甚至只有幾分鐘,把它們鋪陳為一篇一兩萬字的文學作品,并且寫得栩栩如生,不同凡響,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奧秘又在哪里呢?
當然,首先在于作品的真實性。長篇的傳記也罷,短篇的特寫也罷,寫的都是真人真事,絕不能象小說那樣任意虛構。傳記或特寫一旦在人物和情節(jié)上摻假,失去歷史的真實,也就失去了本身賴以存在的價值和生命力。茨威格在《前言》中說:“我絲毫不企圖通過自己的發(fā)明,去粉飾和加強那些事件的內在和外在的真實性,因為那些在莊嚴時刻所發(fā)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完成的。歷史不需要任何后來的幫手。歷史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任何一個作家都不能試圖超越她?!彼裕堰@十二篇作品稱作歷史特寫,而不是歷史小說或歷史傳奇。
但是,“真實”本身并不一定具備感人的藝術魅力,尤其是發(fā)生在短暫時間內的歷史事實。人們總是用平靜、理智的目光而不是以澎湃的心潮去閱讀歷史教科書,誠然,在人類歷史和社會生活中確有不少可歌可泣的真人真事(尤其是在我們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本身就足以感人肺腑,但那是通過作者本人的想象,觸動讀者的心靈所引起的共鳴。而一切寫真人真事的文學作品(文學傳記、人物特寫、包括我們今天時代感極強的“報告文學”)之所以不同于歷史、新聞,就在于它們本身必須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有人說,這類文學作品一定要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展開藝術想象的翅膀,充分調動、發(fā)揮文學的一切藝術手段,諸如環(huán)境的描繪、氣氛的渲染、心理的刻劃,等等,把歷史的事實變成生動的藝術。這話固然不錯,但在具體創(chuàng)作中,“歷史的真實性”和“賦予藝術魅力”之間有時存在著矛盾。有人往往為了追求“感人的魅力”不惜虛構、摻假,從而失去了“真實”,也有人囿于“真實”,而對“展開藝術想象的翅膀”一籌莫展。如何使兩者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使這類作品既不失真又有魅力,這才顯露出文學家的卓越才能。歌德有詩云:“在限制中才顯露出來能手,只有法則能夠給我們自由?!弊x完茨威格的歷史特寫,覺得他真不愧為是一個寫真人真事的能手,他那精湛、嫻熟的寫作技巧,確有不少可資后人借鑒。
人物特寫,一般都用散文,然而茨威格有時卻不拘一格,大膽采用敘事詩和戲劇的形式。如《片刻時間內的英雄氣概》用的是敘事詩,《逃向蒼天》用的是戲??;毫無疑問,這里的敘事詩不同于一般藝術創(chuàng)作的敘事詩,這里的戲劇也不同于一般的戲劇。作為寫真人真事的作品,茨威格在形式上獨辟蹊徑!
歷史形勢和社會環(huán)境的描繪、氣氛的烘托,是一切寫真人真事作品的主要表現手段之一。它們的藝術效果是:既展示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又無損于主人公的真實。茨威格在他的歷史特寫中,對背景和氣氛進行大肆渲染,有大段大段的描繪,猶如中國畫的大潑墨。如《被封閉的列車》中,把戰(zhàn)爭期間敵對雙方那種虎視眈眈的緊張空氣寫得維妙維肖,列寧就是在這樣的空氣中離開瑞士,取道敵國——德國返回祖國的。這樣的描寫,文字雖長,但由于敘述生動,語言流暢,讀起來并不枯燥乏味,反而能引人入勝。乍一看,大段的描寫好象與主人公無關,其實,它們的關系恰似紅花與綠葉,背景與氣氛渲染得越濃重,主人公也就被襯映得越發(fā)鮮明突出。
旁襯的筆法,也是茨威格寫歷史特寫慣用的技巧之一。說到旁襯,古已有之。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表現希臘的絕代佳人海倫,就不是從正面去描繪她的容貌如何如何美,而是通過幾位老人口中的比喻,把她的美貌暗示出來。我國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里寫楊貴妃,用的也是旁襯筆法,如“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樣的句子,真可謂未著一字而盡得風流了。這里,雖然沒有直接去形容一個女子的美貌,但是通過描寫她的容貌所引起的反應和影響,調動讀者的想象,同樣是一個美女的形象。這種避實就虛的筆法,如果在傳記或特寫中巧妙運用,常??梢允盏揭患p雕的效果——既賦予了藝術魅力,又無損于真實。如在《一夜的天才》中,茨威格并沒有象一個音樂評論家似的從音樂的角度去直接分析馬賽曲的旋律如何雄壯,歌詞怎樣鼓舞斗志,而只是從側面去描寫馬賽曲所引起的反應和影響:
現在歌聲雪崩似地傳播開去,凱旋之勢不可阻擋。宴會上,劇院和俱樂部里都在唱這首圣歌,后來甚至在教堂里,唱完感恩贊美詩之后也唱起了這首歌,不久它又代替了感恩贊美詩。馬賽曲在一兩個月內就成了人民的歌曲,全軍的歌曲。……這位陌生人的歌曲在兩三夜之間傳播得比莫里哀、拉西納和伏爾泰的所有著作還要快。沒有一個節(jié)日不是用馬賽曲來結束的,沒有一次戰(zhàn)斗不是軍樂隊首先演奏這首自由的軍歌的?!切┲粫脽屏考颖兜睦限k法去刺激自己士兵的敵軍將領們也驚奇地發(fā)現,如果成千上萬的人齊聲高唱這首軍歌的話,那就象一道洶涌澎湃、咆哮不息的海浪沖向自己的隊伍,毫無辦法對付這首“可怕”圣歌的爆炸力量。伴隨著熱情和死亡的無數馬賽曲歌聲,象生著雙翅的勝利女神奈基一樣,在法國所有戰(zhàn)斗上空翱翔。
讀了這樣的文字,讀者縱然沒有聆聽過馬賽曲,也已覺得它是一首無以倫比的世界名曲。
細膩的心理描寫,是茨威格創(chuàng)作中一致公認的最大特色。正如他自已所說:“我在寫作上的主要志趣,一直是想從心理學的角度再現人物的性格和他們的生活遭遇。這就是我為許多名人撰寫評論和傳記的緣故?!痹凇冬旣悳厝陌Ц琛分杏羞@樣一段披露歌德內心世界的描繪:
這位年邁的老人沉思著坐在向前滾動的車子里,內心極度不寧,飄忽不定的情思使他灰心喪氣。清晨,在送行的喧鬧聲中她和妹妹一起趕來送別,她那年輕嬌艷的嘴唇還曾經吻過他,難道這個吻是溫柔的?是一個女兒所給的親吻嗎?她會愛他嗎?她會記著他嗎?兒子、兒媳婦正急不可耐地等候著這份巨大的遺產,難道他們會容忍這樁婚事?世人不會嘲笑他嗎?明年,他在她眼里不會更加衰老嗎?縱使他會和她再相見,他又能指望什么呢?
毫無疑問,寫真人真事作品中的心理描寫不同于小說中的心理描寫。茨威格在寫他的名人傳記或特寫之前,總是先研究原始材料,作出符合當時客觀實際的心理分析。他既不美化歷史人物,也不作自然主義的臨摹,而只是加以“升華、冷凝、提煉”。
寫真人真事,絕不是單純地敘述客觀事實。歷史特寫不僅在于寫歷史,而是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剖析來傾聽歷史的回聲和教訓,字里行間總是流露著作者的愛與憎。作品的思想性正是在作者的感慨和議論中反映出來。茨威格的歷史特寫,隨時夾著意味深長的議論,有的充滿詩情畫意,有的發(fā)人深省,對每篇作品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侗环忾]的列車》就是這樣結尾的:
……國際歌的歌聲驟起。當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楊諾夫走出車站時,這個前天還住在鞋匠家的人已經被幾百雙手抓住并把他高舉到一輛裝甲車上。探照燈從樓房和碉堡里射出來,光線集中在他的身上,他就站在這輛裝甲車上向人民發(fā)表了第一篇演說。大街小巷都在震顫著,不久之后就開始了震撼世界的十天”。射擊開始了!要摧毀一個帝國!要粉碎一個世界!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如果說,小說尚能以曲折離奇的故事扣人心弦,那么傳記或特寫就更要借助優(yōu)美語言的翅膀,使讀者入迷。茨威格自己說得好——“有時我在沉思默想中不得不反躬自問:我的書中究竟有什么特點,能給我?guī)砣绱艘庀氩坏降某晒??我最終認為,這是來自我個人的一種怪癖,那就是在小說、傳記文學、思想論爭文章中,任何拖沓、空泛、朦朧、含混,任何畫蛇添足都會使我十分不快。只有每一頁都保持著高潮,能夠讓人一口氣讀到最后一頁的書,才能引人入勝,給人以完善的享受。”
寫到這里,不禁想到我國文學界在討論“報告文學”時經常議論的問題:題材的開拓,主題的發(fā)掘,“真實性和藝術性”等。茨威格的歷史特寫雖然和我國當前的“報告文學”有許多不同——前者寫歷史,后者寫現實:但就寫作技巧而論,恐或有不少相通之處吧。
《人類的星光璀璨時》在一九二八年出版后,立即成為當時最暢銷的書籍之一,時至今日,已過了半個多世紀,它的讀者仍然有增無已。西德費舍爾(Fischer)出版社于一九八○年發(fā)行了此書的第九版,可惜它的中文全譯本⑧還未出版,但愿它不久就能問世!
①韓德爾,德國音樂家,后入英國籍,在西方被譽為圣樂之祖。
②一八二三年七月,七十四歲的歌德在瑪麗溫泉向十九歲的少女烏爾麗克·馮·萊文佐夫求婚未果,于是轉道卡爾溫泉返回魏瑪,途中寫下長詩——《瑪麗溫泉的哀歌》。
③約翰·奧古斯特·蘇特爾(Johann August Suter)為加里福尼亞拓荒先驅,一八四八年發(fā)現地下有黃金,從而引起一八四九年尋覓黃金的熱潮。
④陀斯妥也夫斯基因和彼得拉謝夫斯基革命小組的聯系而被判死刑,在執(zhí)行槍決時得到沙皇尼古拉一世罪減一等的許可。
⑤美國金融家,投資鋪設第一條越過大西洋聯結美歐兩洲的海底通訊電纜,一八五八年七月二十八日第一次通話。
⑥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英國南極探險家,與四位同伴乘雪橇作南極考察旅行,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六日到達南極極點。
⑦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列寧從蘇黎世乘坐一輛封閉的列車,穿過當時俄國的敵國——德國的領土,返回祖國。六個月后,爆發(fā)了十月革命。
⑧此書已有三篇譯成中文,黃文華譯:《被封閉的列車》(《譯林》一九八二年第二期)、《瑪麗溫泉的哀歌》(《譯林》一九八二年第三期);鄭開琪譯:《一夜天才》(《譯林》一九八三年第一期)。本文中的引文曾參閱黃、鄭兩同志的譯文,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