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告訴我們: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的世界里。信息論是當今一門不容忽視的科學。
我輩不學,不敢侈談這類學問,即使有飽學者為之啟蒙,怕也未必能全聽懂。不過只從“信息”一詞的常用意義想開去,卻也覺得對編雜志不無啟發(fā)。
編書印刊物,其出發(fā)點大概都是為了傳布信息??锸切畔⒌囊环N載體,讀者才是信息的真正接受者。因此,刊物的編輯必須考慮讀者的需要,對讀者負責。編輯如果也象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可以不顧一切地“自我表現(xiàn)”起來,不說別的,至少是大大有違于傳布信息這個簡單的出發(fā)點。
信息是否物質,這是專門家研究的課題,我們未能置一辭。但是懸想起來,它也應該有質有量,并非虛無縹緲的東西。
我們傳布的信息必須有價值,這是不是可以稱作它的“質”。有害于“四化”的信息,有的只是負值,當為明智的編者所拒絕。品調不高、無益于讀者的信息,也應為明智的編輯所不取。
對于一個刊物來說,信息的量當然越大越好。因此,刊物上廢話要少說,盡量傳布真實可信的信息。所謂信息量之大小,是相對于每個刊物的讀者對象來說的,不是說任什么信息塞進刊物就好。因此就有一個刊物的個性問題:《讀書》的讀者對象是中等程度及以上的知識分子,我們首先要考慮這些讀者的需要。
大體上從上面這些想法出發(fā),我們設想了今年刊物的一些改變。在這第一期上,力求略有表現(xiàn)。例如擇稿方針上,力求多登有益于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文章。還要盡量多發(fā)表一些書刊出版的消息。當然,限于人手,只能求其逐步的改進和提高。
現(xiàn)在這樣是否比過去略為提高一些,還是沒有數的。這一切有待于讀者的指正,或者說是: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