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柱
中華書局一九七五年版標點本《南史·范云傳》中有這樣斷句的一段話:“(范云)為始興內(nèi)史,舊郡界得亡奴婢,悉付作;部曲即貨去,買銀輸官。云乃先聽百姓志之,百日無主,依判還臺。”我以為這里有一處標點似可商榷,若能將“悉付作,部曲即貨去,”易為“悉付作部,曲即貨去,”比較講得通些。
第一,南朝社會私人蓄奴風氣確實很盛。不僅王公貴族、士族地主常常擁有千奴百僮,就是一般富足的庶族編戶也往往使用著一奴半仆。但是,當時絕無“部曲”貨奴蓄養(yǎng)的現(xiàn)象。南朝的部曲是士族豪門的私兵,他們同其他的私家依附民如佃客等一樣,“皆注家籍”,也“皆無課役”。(《隋書·食貨志》)他們不在政府那里注籍,不對國家承擔任何義務,只和主人保有著強烈的人身依附關(guān)系。直到唐代,法律還規(guī)定:“部曲為私家所有”。(《唐律》卷6)部曲和私奴地位相近,“奴婢、部曲身系于主,”(同上,卷17)只是“奴婢有價,部曲轉(zhuǎn)事無估”(同上,卷25)而已。很難設(shè)想社會身分如此低賤的部曲會貨奴使用。另外,南朝的部曲除對主人有軍事義務外,還被主人牢固地束縛在土地之上。梁書·處士傳》講,官僚張孝秀“居于東林寺,有田數(shù)十頃,部曲數(shù)百人,率以力田?!睋?jù)《隋志》記載,南朝私人依附民“其佃谷與大家量分”,結(jié)果往往“被強家收大半之賦。”(《通典·食貨典》)很難設(shè)想受如此超額剝削的部曲會有貨奴的經(jīng)濟力量。
第二,“作部”是一個詞,不能拆開。南朝的中央和地方都設(shè)有官作坊,它們被統(tǒng)稱為“作部”。《宋書·竟陵王誕傳》:宋孝武帝大明三年,劉誕據(jù)廣陵反“焚兵籍,赦作部徒、系囚?!弊鞑恐械闹饕獎趧诱呤前俟ぁ⒐倥托掏健K饺送雠珵檎东@,充為官奴付作部使用是合法的。而私售官奴則是非法的,所以地方官吏要“曲”貨之,偷偷地出手,不引人注意。“曲”字和“直”字相對,引申義為“不公正、不合理”;此外“曲”還有“屈折隱秘”的意義。這段文字是《南史》增補的內(nèi)容,《梁書》本傳無?!赌鲜贰芬庠谫潛P范云的清廉,不曲取財貨。
第三,《南史》成書于唐高宗顯慶年間。初唐時期的文壇承六朝之弊,華艷駢仗之風甚烈。這種文風在某些史學著作中也有反映,如《晉書》就以過分追求文字整齊、聲韻對仗“頗為學者所譏?!?《舊唐書·房玄齡傳》)《南史》的作者李延壽曾參與《晉書》的寫作,號為“文詠之士”。(參看《舊唐書》的《房玄齡傳》和《李延壽傳》)通觀《南史》,文字上雖不及《晉書》那么講究,但在遣詞造句上作者也確實下過功夫。所以,移后一字斷句可能會更符合李延壽行文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