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光
“望豐屋知名家,睹喬木知舊都。鴻文在國,圣世之驗也?!?王充《論衡》)古今中外,文化事業(yè)的發(fā)達總是經濟繁榮、政治安定的標志,因為它實際上是后者的反映,也是后者的有機組成部分。路透社一百三十余年的發(fā)展史正是與英帝國主義的發(fā)展盛衰密切相關的。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是英國產業(yè)革命的收獲季節(jié),那時,正如《資本論》里所描述的,“真好象是福爾土納特的錢袋被發(fā)現了”。大英帝國如赫日當中,路透社應運而生。這就是說,經濟與政治的發(fā)展決定了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墒牵催^來,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又大大地影響著經濟與政治的發(fā)展。發(fā)達的經濟需要信息的暢通,信息的暢通促進經濟的發(fā)達,作者認識到這一點,也強調了這一點,雖然他在類似“羅斯柴爾德之柱”那類的小故事中表明了他對經濟發(fā)展的理解是狹隘的,常常只把它看做賺錢。如果說,在路透那個時代,信息流通的重要性已經表現得很明顯了,那么,當今社會更是情報化社會,這種重要性更是大大增加了。它影響著一個國家、民族的發(fā)展速度,至少也是人們生存適應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當年拿破侖說過,新聞記者一支筆,抵得上三千毛瑟槍。這本書中,也多處引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德國輿論的意見:“路透社比英國海軍和陸軍更強大,更危險”。這是從戰(zhàn)爭角度說的。今天,從經濟建設的角度來看,我們也許可以說,一家新聞通訊社,至少抵得上三家大石油公司吧?在當今美國,正是美聯(lián)社和美元并稱,“埃克森”和“美孚”之類在它們面前都黯然失色?!靶侣劸褪墙疱X”,信息就是財富。強大的國際性通訊社,是現代化的標志,也是現代化的要求,更是現代化建設的有力工具,本書作者正是極力要說明這樣一個觀點。他在后記中更是直言不諱地道出了日本憂國之士對本國在現代化建設中沒有建成一個強大的國際性通訊社而表現的焦慮。
對于我國來說,黨和政府早在近二十年前就提出了將新華社建成國際性通訊社的目標,現在,我們應該有更宏偉而可行的規(guī)劃。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要大力發(fā)展新聞事業(yè),這便是本書給我們的最大的啟迪。
事業(yè)都是人做的。要建設強大的國際通訊社,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呢?作者給我們講述了路透的故事。路透具備許多應為創(chuàng)業(yè)者所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如堅韌不拔,目標專一,熟悉經營之道,重視技術發(fā)展與人才選拔等,不愧是一個識時務的實干家。至今我們仍然可以從他那里學到不少東西。但是,還要看到,路透畢竟還囿于他那個資產階級的圈子之內,唯利是圖、鉆營投機那一套在他身上都少不了。路透是馬克思的同時代人。馬克思稱他為“猶太騙子”(《馬恩全集》第三十卷第537頁)。如果不為作者觀點所俘虜,即使在本書中,我們也可以從事實敘述里看到馬克思相當有眼力。對路透浸滿了銅臭氣味的個人奮斗精神,本來也是應當有所分析批判的,可是本書作者顯然無力做到這一點。
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本書能夠給人以啟迪的,就不止上述兩點了。從新聞事業(yè)的性質與作用這樣的理論問題,到通訊社的經營管理這樣的具體業(yè)務事宜,從消息、通訊的寫作,到記者、編輯的培養(yǎng),書中都有涉及。譬如說,路透強調新聞的時效,這對我們“新聞不新”的狀況便有針砭之用。關于電報失真的幾個令人噴飯的例子,則是生動實用的教材,新聞編輯們既可從中品出自身甘苦,也能得到防止錯漏的一些教訓。
(《路透其人和路透社》,〔日〕倉田保雄著,田瑞巖、任長安譯,新華出版社一九八○年十月第一版,0.6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