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師友篇
(一)德無常師,主善為師。
——《尚書》
〔解〕大意是:學習做人的道理,沒有固定不變的老師;誰的道德學問好,誰就是老師。
(二)不師如之何(不從師學習怎么能行)?吾何以成(我怎么能有所成就)?
——唐·柳宗元(見《師友箴》)
(三)古之學者(求學的人)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傳播為人、治國的道理)、受業(yè)(講授知識、技藝等學業(yè))、解惑也(解答疑難困惑的問題)。
——唐·韓愈(見《師說》)
(四)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唐·韓愈(見《師說》)
〔解〕大意是: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多才多藝。那么,老師憑什么教學生呢?就憑聞知道理比學生早些,所傳授的技藝比學生精些。
(五)人茍有一長(人如果有一點長處),師之(以他為師),皆足以為身心之益。寬厚之人,吾師以養(yǎng)氣(涵養(yǎng)氣量);慎密之人,吾師以煉識(鍛煉見識);謙恭善下(善于屈己尊人)之人,吾師以親師友;博物洽聞(見聞廣博)之人,吾師以廣見聞;慈惠之人,吾師以御下(統(tǒng)治下屬和下人,這是剝削階級思想,應該加以揚棄);儉約之人,吾師以居家(處理日常家事);通變(通曉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物變化)之人,吾師以生慧;質樸之人,吾師以藏拙(自謙拙劣,不以示人);聰明才辨之人,吾師以應變;緘默寡言之人,吾師以存神(存養(yǎng)精神)。以此推之,何人非吾師?而又何在(什么地方)不可取益乎?
——明·徐嵋云(見《身世準繩·交友》)
(六)與善人居(同好人相處),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之俱化矣(和它同化了)。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鹽腌的干魚)之肆(店鋪),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俱化矣。丹之所藏者則赤(朱砂所存放的地方就變成紅色的),漆之所藏者則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所居的環(huán)境和所交游的人)焉。
——《孔子家語·六本篇》
(七)〔孟子問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學習齊國語言),則使齊人傅諸(教他呢)?使楚人傅諸?〔宋臣戴不勝〕曰:“使齊人傅之。”〔孟子〕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喧擾他),雖日撻而求其齊也(縱然天天打他,要他學會說齊國話),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莊,齊國的街名;岳,齊國的里名)之間數(shù)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p>
——戰(zhàn)國·孟子(見《孟子·滕文公》)
〔解〕這就是成語“一傅眾咻”的出處。孟子的話說明一個道理:只有好的老師,而沒有好的朋友,仍然學難有成。
(八)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學識偏狹淺薄)而寡聞(見聞少)。
——《禮記·學記》
(九)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諒(忠信誠實)、友多聞(知識豐富),益矣。友便辟(pián pì,善于迎合人意),友善柔(善于和顏悅色以誘人),友便佞(bián nìng,善于以言詞取媚于人),損矣。
——春秋·孔子(見《論語·季氏》)
(十)故非我(說我的不是,批評我)而當(合適,正確)者,吾師也;是我(稱贊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奉承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尊重老師)而親友,而致惡(極其厭惡)其賊。
——戰(zhàn)國·荀子(見《荀子》)
(十一)交友最要審擇(慎重選擇)?!豢秩瞬烹y得、知人實難耳。語云(諺語說):“要作好人,須尋好友;引酵若酸,那得甜酒!”此真格言也。
——明·高攀龍(見《高子遺書》)
(十二)學問二字原自外面得來。蓋學問之理(理性認識),雖全于吾心(雖然是由我的思維活動所完成的);而學問之事(作為學問對象的客觀事物),則皆古今名物(事物的名稱和形狀)。人人而學(向人人學習),事事而學,攢(zǎn,積蓄)零合整,融化貫串,然后此心與道(用今天的科學語言來說,心與道就是主觀認識和客觀規(guī)律的關系)方浹洽(jiā xiá,融洽)暢快。若怠于考古(懶于研究歷史),恥于問人,聰明只自己出,不知怎么叫做學者!
——明·呂坤(見《呻吟語》)
孫培鏡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