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錄
關(guān)于遷都的問題,《尚書序》和《史記·殷本紀》都說:“自契至于成湯八遷?!逼浒诉w的地點,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十二、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都談到:契居于蕃(今山東滕縣);昭明遷于砥石(今河北泜水流域),又遷商(今河南商邱);相土東遷泰山下,復(fù)歸商;上甲微遷于殷,復(fù)遷商??傊瑴郧暗陌诉w地點,不出河南、河北、山東三省。
從湯到盤庚,又遷都五次,但遷都的時間和地點各書記載不一。北大歷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考古》一書列有異目表:
《竹書紀年》:仲丁由毫遷囂;河亶甲遷相;祖乙遷庇;南庚遷奄,盤庚遷殷。
《尚書序》:仲丁由毫遷囂:河亶甲遷相;祖乙遷耿;盤庚宅殷。
《史記·殷本記》:仲丁由毫遷隞;河亶甲遷相;祖乙遷邢;盤庚治亳。
表中囂即隞(在今河南滎陽附近);相在今河南內(nèi)黃東南;庇在今山東鄆城;邢即耿,在今河南溫縣東;奄即今山東曲阜;殷又稱北蒙,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
以上“前八”、“后五”,共十三遷。據(jù)學(xué)者們分析,商朝一再遷都的原因是:
其一,因為黃河中下游時常發(fā)生水患,迫使歷代商王不得不常常為躲避水患而徙其都。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商代都城除殷以外,都緊靠黃河,這是由于當時生產(chǎn)力比較低下,人們不得不依賴于河水進行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但黃河又不斷泛濫,因而在人們控制自然能力很差的情況下,只有經(jīng)常躲避泛濫的洪水,到比較安全的地方去生產(chǎn)和生活。如祖乙所都的邢,就是被河水淹沒而圮毀的。
其二,由于商部落畜牧業(yè)很早就比較發(fā)達,所以從契到湯十四世中八次遷徙,大概是不斷地更換家畜的活動地區(qū)(見《中國史稿》第一冊第156頁)。
其三,由于生產(chǎn)力比較低下,地力耗竭,不得不另辟新地域,重新墾殖。
其四,“漢代學(xué)者推測是當時貴族生活奢侈并侵迫平民,盤庚遷殷是為了緩和貧富間的矛盾”(見翦伯贊《中國史綱要》第一冊第18頁)。
以上幾種原因都有其一定道理,但我們認為第一種原因是主要的,不然的話,為什么盤庚遷到基本上不受黃河威脅的“殷”之后,就“更不徙都”呢?
盤庚遷于殷,背靠太行山(距太行山僅四十華里),又有通往太行山西的大道,進可攻,退可守;前面有洹水,北有漳水、滏水,土地肥沃,適于農(nóng)耕;背后丘陵,又利畜牧,可以保證都城的糧食、肉類供應(yīng);又因處于太行山麓,海拔較高,不受黃河泛濫的威脅,是個建都的理想地方,因而從盤庚遷至殷到商朝滅亡,“更不徙都了”。
既然從盤庚遷殷后,“更不徙都”,那么,為什么商紂卻滅于朝歌呢?關(guān)于這一點,有不同解釋,但據(jù)《史記·殷本紀·正義》引《竹書紀年》:“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大概自紂王的父親帝乙開始,便常駐朝歌,故紂自焚于朝歌鹿臺。
據(jù)此,朝歌乃是商朝的離宮,商的都城仍在殷。后來周公東征,殷都被毀,變成了殷墟。 (摘自《歷史教學(xué)》1983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