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北京任教的八十一歲的樂天宇教授,自費到湖南九嶷山辦大學。舜帝廟午門樓上掛著塊小木板,上書“九嶷山文理學院籌建處”。樂老的住房和辦公室都在這里,學生們則在地板上平鋪而睡。后殿是課堂,上課時學生每人一張小板凳。
開課第一天,樂老就開宗明義對學生說:“如果有誰為一張文憑、為將來的工資待遇而來學習,我勸他今天就離開這里?!薄跋M麑W點真功夫,將來為社會貢獻一點力量,不要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睂W院設立一門“修身課”,是為了讓學生不為世俗偏見所困惑。這門課期中考試的試題很是別開生面:“什么是人貴有自知之明?你的自知之明怎樣?詳細寫來;什么叫忘乎所以然,你忘了沒有?”在學的210名學生,通過考試,根據(jù)成績,分別安排在文史農(nóng)業(yè)生物、藥醫(yī)三個系的本科和中、專班。開學以來,到這里任教的11位老師中,正副教授就有6人。他們和樂老志同道合,不辭勞苦上山講學,不計報酬,還自帶糧票。不少老師都愿來這里耕耘播種。
對于人們最關心的學生畢業(yè)后的前途,樂老說,這里沒有“鐵飯碗”送給學生。但是,有真才實學的人,總有為人民效力的機會。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