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宣圓
崇禎六年十月初七日(公元1633年11月8日),我國明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與世長辭了。
這一天,他在病榻上向崇禎皇帝上了一道《進繳敕印開報錢糧疏》,說他自崇禎二年擔負修訂《大統(tǒng)歷》重任,“雖幸告成,而未了規(guī)摹,尚須善后”,請繼承人李天經(jīng)“下部議復”。對于錢糧一項,“自崇禎三年正月至崇禎六年三月,共領戶、禮、工三部咨到銀八百七十余兩”,他“逐項自行料理,纖悉明備,已開細數(shù),封貯公所”?!昂罱庸芄僦鸺榉庾嗬U”。徐光啟于臨終之際,想到的是趕快清點移交有關修歷的錢糧之事。
也是在這一天,徐光啟又對身邊的后輩,語重心長地囑咐:“速繕成《農(nóng)政全書》進呈,以畢吾志?!?/p>
生前,徐光啟致力于農(nóng)業(yè)科學的研究,編纂《農(nóng)政全書》,又主持《大統(tǒng)歷》的修訂工作。這兩部科學巨著到他臨終之時已初具規(guī)模,即將告成。然而,他心力交瘁,病魔纏身,生命危在旦夕。他知道自己多年來嘔心瀝血、辛勤耕耘的著作未能刊行問世,宏愿未遂,壯志未酬,只有寄希望于后輩,完成未竟之業(yè)。彌留之際,“祗以疆圉多故為念,一語不及于私”。這種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何等的可貴!
徐光啟公而忘私的精神還表現(xiàn)在他臨終前一天上的一道《治歷已有成模懇祈恩敘疏》上,疏中列出修歷局人員達二十七之多,既有外國傳教士,又有一般的修歷人員和天體測繪人員,稱他們參與修歷工作“勤敏有加,勞瘁堪錄”,建議崇禎皇帝對他們“論功行賞?!倍鴮ψ约憾嗄陙韽U寢忘食、耗盡心力的工作卻避而不談,反而謙遜地說自己“才識疏庸,濫膺重任”。一個才華卓著的科學家臨終之前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功勞,而是他人——默默無聞的修歷人員的成果,這不是反映徐光啟的寬闊胸懷和高尚風格嗎?
徐光啟晚年官至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又兼禮部尚書,相當于宰相之職,地位不可謂不高。在政治上曾參加過抗擊滿清貴族的入侵,多次上書“富國強兵之術”,雖“雅負經(jīng)濟才,有志用世”,但因朝中權臣周延儒、溫體仁專政,致使他很不得志,“不能有所建白”。但他在科學上卻很有建樹,《大統(tǒng)歷》和《農(nóng)政全書》就是他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
徐光啟既是有名的尚書,又是杰出的科學家,照理說,應當富貴榮華,福祿無邊。但是,事實如何呢?他的門人、著名學者張溥來到他的住處,“見公掃室端坐,下筆不休。室廣僅丈,一榻無帷,則公臥起處也”。在這一簡陋的斗室里,他“精默好學,冬不爐,夏不扇”,“推算緯度,昧爽細書,迄夜半乃罷”。家中“唯一老班役,衣短后衣,應門出入傳語”。生活如此儉樸,工作又如此勤奮,難怪張溥深有感觸地說:“古來執(zhí)政大臣,廉仁博雅,鮮公之比”。
徐光啟這種獻身科學的精神數(shù)十年如一日,并沒有因為年齡或社會地位的不同而改變。他的家室始終在老家上海,自己在北京,孑然一身。逝世前身邊只有兩位后輩,就是外甥和孫子,一位隨他在修歷局工作,一位是到京應試順便來探望他的。逝世之后,他留給家人什么東西呢?“蓋棺之日,囊無余資?!薄肮氽∈捜?,敝衣數(shù)襲外,止著述手草麈束而已。”“獲視含殮,視笥中惟敝衣幾襲,銀一兩而已?!币粌摄y,幾件舊衣,著述手稿,這就是徐光啟留給他家人的遺產(chǎn)。
徐心啟逝世后留下的不是物質(zhì)上的財產(chǎn),而是《大統(tǒng)歷》和《農(nóng)政全書》等寶貴的精神財富以及他那獻身科學、鞠躬盡瘁的高貴品質(zhì),所以人民懷念他,紀念他!
(摘自1982年8月2日《光明日報》原題為《生命不息,自強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