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忠芳
人類血液中含有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三種有形成分。白細胞又包括中性粒細胞(占43~63%),淋巴細胞(占27~47%),單核細胞(占1~7%),嗜酸粒細胞(占0~12%)嗜鹼粒細胞(占0~2%)等五類,并且都是成熟細胞。它們各具有不同功能,對人類的抗感染、免疫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
正常人白細胞的數(shù)值一天之內是有波動的,如睡眠時下降,起床活動后上升;飯后較飯前為高;下午比上午要高。劇烈活動如跑步后,或情緒緊張如考試時,白細胞都會上升,‘但是這種波動是有限的。在妊娠期和分娩時白細胞亦較正常時為高。我國正常成年人的白細胞數(shù)值是在解放以后,通過數(shù)萬人的普查所得,98%的正常人在4000~10000/立方毫米之間,與地區(qū)、民族、性別無明顯差異。因此凡是持續(xù)的白細胞低于4000/立方毫米,即稱為白細胞減少。嚴重的白細胞減少若伴中性粒細胞減少(可低至1~2%),則稱粒細胞缺乏癥。
白細胞減少是一個常見的癥侯,是由許多原因引起的一種血液學上的異常。常見的病因如下:
1藥物;這是很常見的原因。如氯(合)霉素、氨基比林類解熱鎮(zhèn)痛劑,在四十年代就有大量病例報告,說它們可以引起白細胞減少,伴粒細胞缺乏,因而國際上已將這類藥物列為禁用或慎用。目前,已報道可致白細胞減少或粒細胞缺乏的藥物還有安眠藥、抗腫瘤藥、抗結核藥、磺胺藥、抗甲狀腺機能亢進藥、抗癲癇藥等。這些,有的是由于過量應用,有的是由于病人的個體特異反應所引起。
2化學藥品:較多的是苯的有機溶劑,其次有鉛、砷慢性中毒等。這大多與防護不好,長期過量吸入有關。
3感染,以病毒感染最多見,如流感、麻疹、風疹、肝炎等,某些細菌感染如傷寒、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粟粒性結核,以及瘧疾、黑熱病等也可以有白細胞減少,但是常為短暫性的。
4放射線損傷:X線及各種放射性同位素物質,因過量應用或防護不良,都可以損傷骨髓而引起白細胞減少及粒細胞缺乏。
5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細胞減少型急性白血病。惡網(wǎng)等,可有白細胞減少癥狀,但是這類病人常伴有貧血、血小板減少,或有白細胞形態(tài)的異常。
6其他疾?。喝缇奁?、肝硬化、家族性粒細胞減少癥也可有此癥狀,
7原因不明者。這大多數(shù)是單純性白細胞減少,也是一類常見的病例。
第一種原因引起的白細胞減少,常伴粒細胞嚴重缺乏,危害較大;而后幾種發(fā)病原因的白細胞減少或只伴有較輕度的粒細胞減少,危害較小。
白細胞減少的癥狀隨其病因,減少的數(shù)量、質量等而有所不同。慢性的、單純型白細胞減少者常只感到疲乏、頭暈、食欲減退、四肢酸軟、失眠多夢等,這一類型的病人較多見,約占70~90%左右。重癥的白細胞減少,伴粒細胞缺乏者大多出現(xiàn)發(fā)病急、畏寒發(fā)熱、全身衰竭、口腔潰爛、咽喉疼痛等急性感染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可以致死。
要注意的是白細胞計數(shù)的測定應該在固定的時間,并且是安靜狀態(tài)下進行。至少檢查二、三次后,方可確定是否有白細胞減少。而且還應該注意白細胞的分類,是否伴有粒細胞缺乏。由于白細胞減少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由許多原因引起的臨床癥候。所以多數(shù)是可以預防發(fā)生的。
如何預防呢?
1不濫用藥物,假若必需使用有導致白細胞減少可能的藥物,應該經(jīng)常檢查血象,以便早期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
2做好某些化學工業(yè)的職業(yè)防護,減少苯及其衍化物,鉛,砷等對人體過量的損害,接觸這類物質的工作人員應定期檢查血象。
3加強X線和放射性同位素部門的防護,擔任這方面工作的人員亦應定期作血象檢查。一般病人應該盡量減少X線或同位素物質的檢查和治療。
關于白細胞減少的治療,那應該是綜合性的,包括:
1去除可致白細胞減少的病因,如停用致病的藥物;脫離可致病的環(huán)境;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等。
2伴粒細胞缺乏者應該注意防治感染。伴高熱、出血、貧血等的病人應即時進院診治。
3應用可提升白細胞的藥物。中藥有黃芪、當歸、黨參、雞血藤、靈芝、蘑菇等。西藥有維生素B4、鯊肝醇、利血生、核苷酸、雄激素類制劑等。
一般而言,急性的、突然發(fā)生的白細胞減少,應該積極尋找病因,及時治療。慢性的單純型白細胞減少,在采用以上防護以后,經(jīng)長期隨訪又無其它異常出現(xiàn),這類病人是可以正常生存的。平素只要勞逸結合,心情舒暢,避免傷風感冒就行了,不定期地去醫(yī)院進行檢查也是應該的。有1~2%的正常人其白細胞數(shù)值就在4000/立方毫米以下,這不是疾病,用不到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