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7月,德國哈雷近郊洛赫村,一個鄉(xiāng)村教師有了個不稱心的傻兒子,名叫卡爾·威特,鄰居背地里都議論小威特可能是個白癡,但是,這位可尊敬的父親卻沒有因此氣餒,他緊緊抓住了孩子智力曙光剛露頭的幼兒時期,堅持不懈地向孩子傾注了周密的教育,最充分地發(fā)掘了孩子的智力潛能,結果竟把威特培養(yǎng)成了轟動歐州的神童。威特8歲半就能認字,8歲學外語,8、9歲能自由地運用英、德,法,意、拉丁和希臘語,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shù)學,9歲考入大學,不滿14歲由于數(shù)學論文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法學博士學位,被聘為柏林大學教授,以后成為世界研究但丁的權威,83歲才高齡逝世。威特的爸爸曾將威特14歲以前受教育的情況寫了一本書。在這本書的啟發(fā)下,單在美國就又培養(yǎng)出了三位神童:賽德茲(11歲入大學)、巴爾(13歲半入大學)和威納(10歲入大學)。現(xiàn)將威特受教育的情況摘要介紹于后,以饗讀者。
一、從訓練五官開始。孩子是世界的生客,他認識世界首先從自己的窗戶——五官開始。因此,威特剛生下不久,爸爸就多方訓練他的五官,比如常在他眼前晃動手指,讓兒子捕捉,一旦捉到了手指,就用和緩,清晰的語調向孩子說:“手指、手指”,這樣可以訓練視覺、聽覺。還常拿些東西給威特看和摸,以訓練孩子的觸覺,等等。
二,剛能辨別事物就教說話。語言是智力發(fā)展的基礎,同時也是接受知識的工具。威特剛睜跟能辨別事物,父母就和他進行獨自式的說話;威特牙牙學語了,就抱著教各種能看到的實物名稱,如餐具、衣服各部分、身體各部位、房屋院落等等,以后接著教一些動詞和形容詞威特稍能聽懂話時便每天給他講故事,讓故事作他認識世界的媒介,擴大想象力,進一步豐富詞匯,而且不僅讓威特聽,還要他復述威特父母注意一開始就教規(guī)范化的語言,決不教半拉子話、方言和土語(如“丫丫”(腳)、“汪汪”(狗)之類,以免語言能力的發(fā)展走彎路。這樣威特5,6歲時就記住了8萬多詞匯。
三、從練習中循序漸進的學習外國語。威特8,9歲就學會六國語言,其秘訣有二,一是背莫如練,二是循序漸進。威特父親不讓兒子單純地背單詞,也不系統(tǒng)地教語法。他認為這樣孩子記不住,也不容易懂。他讓孩子多讀有趣的書,在閱讀中記住單詞;同時用各種語言去讀和看同一個故事,如讀五種語言的安徒生童話集。西方國家一般學外語從拉丁語開始,威特父親認為應該循序漸進,因此,首先教威特學的外語是接近德語的法語,結果只學了一年,威特就能自由閱讀法語了。然后學意大利語,六個月學會。這才經過一段醞釀,通過介紹拉丁語名著,看音樂會的拉丁文說明書等,啟發(fā)學習拉丁語的興趣,而后過渡到學習難度大的拉丁語,終于九個月就學會了它,
四、有了興趣,發(fā)展就不可想象。威特父親的成功在于喚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讓孩子提出問題,他在孩子感到興趣和問題時才開始教。如教識字先讓孩子看畫冊,告訴他識了字,這些書都能明白,以刺激孩子學習的興趣。同時還特別注意游戲中的學習,特為孩子修了一個大游戲場,鋪上砂子,種上樹木花草,讓他觀花捕蟲,進行各種知識游戲,旅行游戲,又為孩子做了多種形狀木塊,讓他蓋房建屋,修塔架橋。為了吸引孩子學大人做事,媽媽在廚房里做飯,同時教孩子用炊事玩具做各種菜,做飯時威特當助手,炊事玩具時媽媽當助手。
五、向大自然學習。大自然教給人們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威特的父親常以大自然為主題,邊欣賞邊進行教育,因此威特坐在課桌前的時間并不多,卻在玩耍、運動,特別是大自然中學得很快。威特三、四歲時,父親每天都要帶他散步一、二小時,一邊路躚,一邊摘朵野花解剖一下,拾塊石頭說點地質知識,因而以后威特學習動、植物學和博物學都不感到生疏,很容易就理解了,同時還常帶他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動、植物園、工廠、礦山、醫(yī)院、保育園等以開闊眼界。8歲以后,父親開始帶他去各地游覽,5歲時幾乎已周游了法國的所有大城市。旅途中登山、游勝、訪問古城、憑吊古戰(zhàn)場,回家都要威特向家人詳細匯報見聞,旅途中要他寫信告訴熟人,因此,在參觀旅游中,他都很用心觀察和聽取介紹。
六、嚴格要求。從一歲起,威特的父親就嚴格要求,從未考慮過“小時候可以放寬一些”,而且父母寬嚴一致,互相合作。7歲半威特已馳名遠近,各行各業(yè)的人從四面八方來考他,沒有一個不為之驚嘆,這時威特父親非常注意防止他驕傲,停步不前。在每次有人來考威特時,父親總打好招呼,不讓威特知道,不準在場的人講贊美的話,有時還要故意講一些貶低考試成績的話。
威特的父親,一個鄉(xiāng)村的教師,就是運用既嚴格要求又循循善誘,既高水平又循序漸進,既灌輸了大量知識又避免了填鴨式的教學_方法,把一個平凡的孩子培養(yǎng)成了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