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縵
目前的書店,全國唯有一家:新華書店。書店的工作人員很辛苦,讀者們自然是很感激的??墒牵耙魂囋谧x者的強烈要求下,北京部分書店曾部分地恢復正常的“開架售書”,沒過多久,又都改回去了。原因何在?我不甚了了,姑且不說吧。
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在王府井八面槽那里,人民文學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開辦過一家小小的、至今還令人留戀的文藝書店。如今,幾經(jīng)變遷,這家書店早已沒有了,而自己每回經(jīng)過,還禁不住要回想起當年的情景:在這不過幾十平方米的單開門面里,工作人員不多,除開架陳列該社出版的各種文藝書籍外,還備有整潔的桌子和幾個凳子,另有開水供應。這個環(huán)境確實可以安心坐下來選選書,多翻閱一會。書和一般商品不同,更需要多選一選的。遇到有什么問題——如即將出版什么新書啦,一些作家有什么寫作計劃啦,也可以隨時詢問。書店工作人員,見到一些去的次數(shù)較多的“顧客”,便詢問詢問有哪些意見。在那里,確實較少給人以單純的“買賣”的感覺,而卻有在熟朋友家串門的心情。我每回去著名的北京鬧市區(qū)——王府井,總要到這家專門的文藝書店去看一看,坐一坐,買上幾冊心愛的書籍。
不知什么原因,這家社辦的專門文藝書店后來關(guān)門了,每想起來,都感到十分遺憾。因為,僅從個人的一點體會,這類出版社自己開辦的書店,確實好處甚多。新書可以較快地和急需的讀者見面;售缺了,讀者又可以直接建議重版;由于書店出售自己出版社的書,工作人員對情況比較熟悉,介紹也比較細致;讀者對書的意見,出版社可以借此搜集……好處自然遠不止這些,不一一列舉了。一句話,出版社——書店——讀者的關(guān)系,在這里較為直接和密切。后來聽出版社有的同志說,辦了這種書店,確實能經(jīng)常地較快地了解讀者的要求,耳目靈通,對出版編輯工作,也是有好處的。
近年來,聽說有的出版社想恢復這種“社”辦書店。可是,“但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也許是不無困難吧。什么房子啦,和新華書店的關(guān)系啦……,都是可以想見的。但,事在人為,要是真的體會到出版社辦書店的好處,體會到真正愛書的讀者的心情,種種困難總是可以克服和解決的,被破壞了的好傳統(tǒng)也總是能夠恢復的。
前些日子,偶爾經(jīng)過日壇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見到在他們的大門口,擺了一個書攤,專售自己出的書籍和期刊,這不也是一個好的雛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