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很多即將升入小學的兒童家長的焦慮,來源于對孩子一年級學習的擔憂。在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課程”的背景下,小學一年級是否堅持“零起點”教學尤為重要,它對學前家長的教育選擇具有導向作用。小學教研部門該如何做好“零起點”教學的研究與引領,指導一線教師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開展科學的起步教育?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教育階段的過渡時期,也是兒童早期成長過程中一次重要的轉折。為深入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的有效銜接,近年來,作為負責我區(qū)一年級語文教學的教研員,我將“關注‘零起點’,落實幼小銜接”作為工作重點,積極開展實踐研究。下面,我從學科教研角度,談談幼兒園和小學銜接路徑。
學習交流,樹立“幼小銜接觀”
學習文件精神,強化銜接意識,是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前提。我和學前教研員一起深入研讀教育部、天津市及和平區(qū)的幼小銜接綱領性文件,在學習中重塑認知:幼小銜接不是階段性任務,而是貫穿成長的整體理念;不是單向努力,而是雙向協同的過程?;诖?,我們確立了以兒童發(fā)展為核心的科學“銜接觀”,構建“零起點”銜接思維,讓教育符合兒童成長規(guī)律、回歸本真。同時,制定互學互研制度,搭建互學互看平臺,建立互通互動聯合教研機制,助推幼小銜接工作縱深發(fā)展。
深入調研,把握“幼小銜接點”
找準幼小銜接的突破口,關鍵在于精準把握幼兒園與小學的教育差異。為此,我以專題調研為起點,雙管齊下開啟探索之路。一方面,自2022年起,我加入市教科院調研團隊,通過聽課、座談等方式調研幼兒園大班學情,洞察學前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每到新學年,我都會深入小學開展“新生適應教育”調研,聚焦校園環(huán)境、課程設置、入學準備等關鍵環(huán)節(jié),掌握一年級新生的入學動態(tài)。大量調研實踐使我深刻認識到:只有堅持“以生為本”,錨定“零起點”,打造趣味十足的活動,才能架起幼小平穩(wěn)過渡的橋梁,實現科學銜接。
課題引領,共研“幼小銜接法”
深耕課題研究是推進幼小銜接的重要路徑。從2021年開始,我參與了市教育學會課題《基于新生原有經驗的小學語文“零起點”教學實踐與研究》,在市教研員的指導下,帶領團隊投身“漢語拼音教學監(jiān)測工具”研發(fā)與《書寫指導》編寫工作,為拼音、寫字教學的科學銜接提供專業(yè)支撐。此后,我牽頭申報了市“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幼小銜接視域下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聚焦游戲化、生活化識字策略的研究。我?guī)ьI課題組成員研制“前識字”調研問卷,與幼兒園開展聯合教研,組織讀書分享、專題研討等活動,深度共研識字教學策略。其間,多篇教學設計及我的點評被編入《小學語文“零起點”教學》一書,以扎實成果為幼小銜接研究注入動力。
深耕課堂,探索“幼小銜接路”
秉持“理論需實踐驗證,成長依榜樣引領”的理念,我牽頭組建區(qū)級幼小銜接團隊,以課堂為核心陣地開展實踐,多次在市級研討中展示交流。市實驗小學于霞老師帶來“零起點教學”示范課《a o e》;岳陽道小學任迎、時泉老師分別以《操場上》說課、《小猴子下山》閱讀課,展現游戲化教學與課程銜接成果;和平區(qū)中心小學王偲欣老師的《對韻歌》識字課,盡顯幼小銜接教學特色。逸陽梅江灣學校劉小萌老師從市級研討的《動物兒歌》《日月山川》,再到京津冀教研活動中的《操場上》,多次展現趣味識字課堂;張越、李歡老師的說課展示,深入剖析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而我作為市級幼小銜接團隊領銜專家,在各類活動中圍繞閱讀、識字策略及新課標落實等主題發(fā)言、點評,為幼小銜接注入專業(yè)思考,帶領團隊以多元實踐深化研討,擦亮幼小銜接教研品牌,推動區(qū)域幼小銜接工作與低年級語文教師隊伍發(fā)展。
竹生千節(jié)始于幼筍,海納百川積于細流。落實“零起點”,做好幼小銜接,是遵循兒童成長規(guī)律、提升基礎教育質量的必然選擇。作為小學教研員,未來我將繼續(xù)深耕課堂、精研覃思,以科學銜接助力兒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