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和寥寥數(shù)語的題干就能構成一道令人頭疼的幾何題,它看似簡單,可實際做起來,畫輔助線卻讓人畫到崩潰,為證明兩個角相等而到靈感枯竭。如今,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力量——人工智能,正悄悄地學會做這些幾何題,甚至它的解題速度比人類更快,準確率更高。
你或許會心生疑惑:人工智能可以下棋、寫詩、與人類“交談”,但它可以解數(shù)學題,尤其是平面幾何這種既要看圖分析,又要拼腦洞、講推理的題目嗎?沒錯,它不僅能做到,而且還做得越來越好。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人工智能解幾何題的神奇世界,探究這個沒有手、沒有眼的“數(shù)字大腦”是如何做到的。
為何解平面幾何題如此困難?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這需要3種能力的協(xié)同配合:
圖形感知能力:能看懂圖,理解點、線、角的位置關系。
邏輯推理能力:依據(jù)已知條件推導出結論,層層推進。
空間想象能力:在頭腦中搭建幾何模型,添加合適的輔助線,構建新的幾何關系。
解幾何題不僅考驗思維的嚴謹性,更考驗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而創(chuàng)造性恰恰是人工智能曾經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以往的人工智能,最擅長的是處理過程明確的計算型問題,例如解方程——給它一個一元二次方程“x2-3X=7”,它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算出答案。但要是給它一個畫著三角形、圓,還寫著“已知AB=AC,證明∠ABC=∠ACB”的圖文題,它就無從入手了。因為此時人工智能需要的不再是計算能力,而是理解與推理能力——它要先看懂圖,再看懂題,還要進一步演繹推導,最終才能給出答案。這聽起來和人類的思維過程很相似吧?實際上,人工智能解幾何題,就是在嘗試模仿人類的數(shù)學思維模式。
想象一下,當你拿到一道幾何題的第一反應,是不是先看圖?人工智能也是如此。然而對人工智能來說,圖像不過是像素點的組合,它要如何理解“這是一個三角形”“這里是垂直關系”“這個點叫”呢?這就需要借助計算機視覺技術了。
圖像識別:人工智能要先識別圖形中的點、線、角等元素,就如同它在區(qū)分貓和狗時,會先識別耳朵和鼻子等特征一樣。
幾何元素提?。簩⒆R別出的這些元素整理為“線段AB” “∠ABC” “圓O”等具體的幾何元素。
幾何關系建模:分析這些元素之間的幾何關系,例如“AB=AC” “∠ABC=30° ”等。
這一過程,就像人工智能在“讀圖”。它要把抽象的圖形轉化為幾何數(shù)據(jù)結構,記錄點線之間的關系、角度大小、是否垂直或平行等信息。
幾何題并不只是一張圖,題干中的幾句話,往往隱藏著關鍵信息。例如“已知AB=AC,∠ABC=30°,求∠ACB的度數(shù)”,這句話對人類而言一目了然,但對人工智能來說卻是另一個挑戰(zhàn),它需要借助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去理解語言中的邏輯關系。這一過程包括:
特征識別:識別出“AB”“AC” “∠ABC”等幾何對象。
條件與問題提?。豪斫饽男┦且阎獥l件,哪些是要解決的問題。
幾何關系分析:理解幾何對象之間的關系,例如等長、共點、共圓等。
到這一步,人工智能就完成了“讀圖”和“看題”的前置工作。此時它的“腦?!敝幸呀浶纬闪艘粡埥Y構化圖譜,涵蓋了所有的圖形、幾何關系和解題任務。下一步,就是“動腦筋”了。
這一步,是整個過程最神奇也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人類解幾何題的傳統(tǒng)方法,是應用各種已知的幾何公理或定理,如平行公理、角平分線定理、勾股定理等,一步步推理直至推出想要的結論。人工智能要做的事情與之類似。目前,人工智能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有兩種不同的思路:
這是人工智能解幾何題的傳統(tǒng)方式,也叫作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由我國數(shù)學家吳文俊開創(chuàng)。其核心思路是將幾何命題轉化為代數(shù)方程組之間的蘊含關系,而代數(shù)方程組的變形與化簡可通過數(shù)學算法完成,進而可在計算機上實現(xiàn)幾何命題的自動化證明。這種方法的優(yōu)勢在于有嚴格的理論保障為支撐,缺點是代數(shù)計算的過程缺乏可讀性和幾何直觀性。此外,數(shù)學家張景中提出的面積法生成證明的步驟更貼近人類思維,可讀性更強。
另一種更聰明的策略,是讓人工智能自己“學”會幾何題的解題規(guī)律。通過海量訓練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使用深度學習模型——尤其是圖神經網絡與Transformer架構——來預測如何添加輔助線和可能的定理應用序列,以此模擬人類直覺。同時,人工智能內置符號推理引擎可確保推理步驟的準確性。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泛化能力強,能解答各種復雜的非標準幾何題;缺點是推理過程不容易解釋,更像是某種“黑箱”。
你可能會問:人工智能能解決現(xiàn)實中的幾何題嗎?還是僅限于處理一些簡單題?答案是:真的可以,甚至已經應用到了真實教育場景。舉兩個真實例子:
在微軟開發(fā)的MathSolver平臺,用戶上傳幾何題,它可以識別圖形,自動解答,并生成解答步驟;
在國際奧林匹克數(shù)學競賽中,谷歌開發(fā)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能夠解答84%的幾何題,超過金牌得主平均水平。
這些案例表明,人工智能解幾何題已經從理論概念轉化為一項實用工具。其實,除了幫中學生“寫作業(yè)”,人工智能解幾何題還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例如:
教學輔助——人工智能可以成為“幾何導師”,隨時解釋題目、自動畫圖、動態(tài)演示,讓抽象的幾何變得生動直觀。
研究助手——在數(shù)學研究中,人工智能正被用于自動發(fā)現(xiàn)幾何定理或數(shù)學命題,輔助科學研究,提高科研效率。
通用人工智能測試平臺——幾何題綜合語言、圖像、邏輯推理,是檢驗人工智能是否具備“通用智能”的理想任務。
雖然人工智能在解幾何題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它依然有一些短板,例如:對手繪圖或模糊圖識別不穩(wěn)定,對抽象或隱含條件的理解仍有障礙,推理過程有時缺乏可解釋性,并且缺乏“靈感跳躍”的能力??梢哉f,人工智能解題在規(guī)則穩(wěn)定、邏輯清晰的題目上表現(xiàn)出色,但在需要靈活發(fā)散思維的題目上仍難以超越人類。
未來,隨著多模態(tài)大模型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們有望看到更智能的“幾何人工智能”出現(xiàn),它不但能解題,還能講解,甚至可以設計新的題目。或許在未來的數(shù)學課堂上,坐在你旁邊的“學霸”,就是一個安靜又聰明的人工智能助手。
(責任編輯 / 段雯娟"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