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苧麻[Boehmerianivea(L.)Gaudich.];施氮模式;氮素利用;纖維產(chǎn)量;氮代謝酶
中圖分類號: S563.1;S147.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5)07-0053-0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10
Effects of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patterns on nitrogen utilization,fiber yield,and nitrogen metabolic enzyme activities of ramie
XIONGWei1,ZHANG Ao-shen1,CHEN Lian1,TANGDi-luo1, XUMin?1 ,LIU Guo-qing2,WANG Hong-wu1.2 (1.Xianni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HubeiRamieEngineringTchnologyResearchCenter,Xiaig47oo,Hubeiin; 2.XianningXiangchengCharacterstcAgriculturalTechnologyResearchInstituteCo.td.,Xianning437Oo,HubeiChina)
Abstract:Teectsofdiferetnitrognapplicatonpattesonitroenutilzationeicecyeryieldandnitrogeneaboli relatedenzyeactivitiesoframieBoehmerianivea(L.)Gaudich.]wereinvestigatedbysetingdiferentbasalfertilizerdosagesand basal-topdressingratios(ratiosofbasal fertilizertotopdressingfertlizer)ofnitrogenfertlizer.Theresultsshowdthatthe N1:2 treatment ( 300kg/hm2basal fertilizer with a basal-to-topdressing ratio of )achieved the highest physiological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terms of leaf development,the comprehensive growth index of the N2:1 treatment ( 600kg/hm2 basal fertilizer with a basaltopdressing ratio of 2:1 )was superior.The fiber yield of the N2:3 treatment ( 600kg/hm2 basal fertilizer with a basal-topdressing ratio of
)was the highest,which was 62.4%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0:0 treatment(CK,no fertilizer),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trategy of“stable base fertilizer,strong topdressing”was verified.Although the N3:3 treatment ( 900kg/hm2 basal fertilizer with a basal-topdressing ratio of 3:3 )had better morphological indexes such as stem diameter and biomass,the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nitrogenfertilerastelowstndicatingthatexceiveirogeiputcausedluxuryabsortonesultiginadclieisoue conversion eficiency. The results of enzyme activity showed that the N2 group (medium basal fertilizer group, 600kg/hm2 ) establishedanoxidativestresbuferingsystembymaintaininghighactivitiesofsuperoxidedismutase(SOD),catalase(CA),and peroxidase (POD)while reducing malondialdehyde (MDA) content. Although the N3 group (high basal fertilizer group, 900kg/hm2 ) exhibitedthe highestglutamatesynthase(GOGAT)activity,itsinsuficientnitratereductase(NR)activityconstrainedthenitrogen assimilation flux.Collectively,thes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medium basal fertilization ( 600kg/hm2 )supplemented with topdressing optimized ramie production.
Keywords:ramieBoehmerianivea(L.)Gaudich.];nitrogenapplicationpaterns;nitrogenutilization;fiberyield;nitrogen metabolism enzyme
苧麻[Boehmerianivea(L.)Gaudich.]是中國重要的韌皮纖維作物,在國民經(jīng)濟中占有重要地位。長江流域是中國苧麻集中產(chǎn)區(qū),苧麻分布面積廣,增產(chǎn)潛力大,但由于特殊的生態(tài)條件及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栽培技術(shù)研究和應用的滯后,使得長江流域苧麻在提高產(chǎn)量和品質(zhì)時受到限制[1]。
苧麻對氮肥需求較多,適量的氮可促進苧麻生長。曾祥福2的研究表明,氮肥對苧麻體內(nèi)的氮、磷、鉀含量影響明顯,施氮促進了苧麻對氮素的積累,但是氮肥過多不利于磷、鉀在苧麻體內(nèi)的積累;適量施氮可以促進根的分枝,增加根長,提高根重;施氮過多,根系變短變細,根質(zhì)量降低[2]。適當?shù)牡毓芴岣咂r麻根系活力,有利于根系對水分和養(yǎng)分的吸收,氮素過高或過低都會降低苧麻的根系活力[3]。王春桃等[4的研究表明,增施化肥氮能提高苧麻原麻產(chǎn)量,但纖維支數(shù)有下降趨勢。在一定的施氮量范圍內(nèi),化學氮肥占總施氮量的 50% 以下時,也就是在有機氮比重較大時,氮素可使苧麻增產(chǎn)而不會降低纖維線密度[5.6]
根據(jù)苧麻對氮肥的需求,針對長江中游區(qū)域特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2010年通過國家鑒定的優(yōu)質(zhì)苧麻品種華苧4號為研究材料,研究施肥量和施肥時期對苧麻產(chǎn)量、光合作用等方面的影響,以尋求適合長江中游地區(qū)的苧麻良種配套施肥方法,達到增產(chǎn)的目的。
F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咸寧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向陽湖試驗基地,該基地位于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qū)向陽湖鎮(zhèn)寶塔村,海拔為 22.5m 。土壤質(zhì)地為紅黃壤。試驗品種為華苧4號,基本苗為30000株 /hm2 。于2023年3—6月進行施氮試驗。
1.2 試驗設計
按施氮量和基追比共設16個處理,施氮量設不施肥、低基肥( 300kg/hm2 )、中基肥( 600kg/hm2 )高基肥( 900kg/hm2). 4個處理組,每個處理組按追肥比例各設4個處理,對應追肥量分別為 0,300,600 、900kg/hm2 ,共16個小區(qū),不設重復。各處理施氮量和施氮時期詳見表1,以不施肥為對照(CK)。各處理氮肥于苗期和旺長期施用,苗期基肥于發(fā)芽前施入,旺長期追肥于株高 100cm 時施入。施肥方式為人工撒施。小區(qū)面積 5m2 ,以CK計算氮肥效率。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1.3.1產(chǎn)量相關(guān)性狀在苧麻頭麻成熟期,在16個處理小區(qū)分別取10株植株,分別測定株高、莖粗、皮厚、有效株數(shù)、鮮重;人工去除麻葉,稱取鮮莖重,機打麻后稱取原麻鮮重及皮重,并用游標卡尺測定皮厚。原麻曬干后稱重,得到干麻重(纖維產(chǎn)量),并計算濕麻重與干麻重的比值,即干鮮比。
表1不同施氮模式的施氮時期和施氮量
注:第二列下標表示基追比;第一列下標對應基追比中的基肥比例
1.3.2干物質(zhì)積累量和氮素積累量于成熟期在各小區(qū)連續(xù)取樣10株,將樣品晾干至恒重后稱重,計算單株干物重,根據(jù)基本苗折算每公頃干物重。再將樣品粉碎混勻,測定含氮量,含氮量由蘇州科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氮效率相關(guān)指標的計算方法參照文獻[7-9],算式如下。
氮肥吸收效率 Σ=Σ (施氮區(qū)植株氮素積累量-不 施氮區(qū)植株氮素積累量)/施氮量 (1)
氮肥生理利用效率 Σ=Σ (施氮區(qū)纖維產(chǎn)量-不施氮區(qū)纖維產(chǎn)量)/(施氮區(qū)植株氮素積累量-不施氮區(qū)植株氮素積累量) (2)
氮肥利用效率 Σ=Σ (施氮區(qū)纖維產(chǎn)量-不施氮區(qū)纖維產(chǎn)量)/施氮量 (3)
氮肥偏生產(chǎn)力 Σ=Σ 纖維產(chǎn)量/施氮量 (4)1.3.3土壤氮素殘留苧麻成熟期,采用五點取樣法在各小區(qū)用取土器分別取 0~20cm.20~40cm 和40~60cm 的土樣,自然風干研磨后過 0.15mm(100 目)篩,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堿解氮含量。
1.3.4葉面積指數(shù)分別于旺長期、成熟期在各小區(qū)連續(xù)取樣10片,用掃描王APP葉面積功能測定葉面積,計算葉面積指數(shù) (LAI)[8] (號
葉面積指數(shù) 葉片總面積/土地面積 (5)1.3.5葉片SPAD值分別于旺長期、成熟期于各小區(qū)選取長勢一致具有代表性的葉片10片,用SPAD502型葉綠素儀測定葉片SPAD值,重復10次。1.3.6葉片衰老生理、氮代謝關(guān)鍵酶活性在成熟期標記長勢一致同一天成熟的苧麻,于成熟期取5片葉,先用干冰速凍,再于 -80°C 保存。將鮮樣擦凈并去除中間葉脈,剪碎混勻稱取 1.0g 。采用光化學法測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愈創(chuàng)木酚氧化法測定過氧化物酶(POD)活性;采用過氧化氫還原法測定過氧化氫酶(CAT活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反應法測定丙二醛(MDA)含量。采用硝酸還原酶試劑盒,根據(jù)NADH速率法測定硝酸還原酶(NR)活性;采用谷氨酰胺合成酶試劑盒,根據(jù) γ- 谷氨?;跛岜壬y定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采用谷氨酸合成酶試劑盒,根據(jù)紫外吸收法測定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采用谷丙轉(zhuǎn)氨酶試劑盒,根據(jù)二硝基苯腫比色法測定谷丙轉(zhuǎn)氨酶(GPT)活性[8-10];上述檢測試驗均由蘇州科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
1.4 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
采用 Excel2016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和作圖。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不同施氮模式對植株氮素含量的影響
由圖1可知,不施肥對照 N0:0 植株氮素含量最低,表明在該處理條件下植株吸收的氮素最少。 N2:1 和 N1:2 的植株氮素含量最高,表明這2個處理條件下植株吸收的氮素最多。處理 N3:0 的植株氮素含量次之,表明這個處理條件也有利于植株氮素的吸收。N1:3?N2:3?N3:3?N2:2 的植株氮素含量也較高,這四者之間差異不大,表明在這些處理條件下植株氮素含量處于中高水平。 N0:3?N0:2?N1:1?N2:0?N3:2 的植株氮素含量低于前面的7個處理,但高于 N0:0?N0:1,N1:0,N3:1 表明這些處理條件下植株氮素含量處于中等水平。N0:0?N0:1?N1:0?N3:1 的植株氮素含量較低,低于其他所有處理,表明在這些處理條件下,植株氮素吸收能力較弱。不同處理間氮素含量的差異可能反映了不同管理措施對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響,其中 N2:1 和 N1:2 表現(xiàn)出較佳的氮素積累能力,而 N0:0?N0:1,N1:0?N3:1 可能存在氮素供應或吸收的問題。
圖1不同處理苧麻植株氮素含量
2.2不同施氮模式對植株氮肥吸收效率的影響
如圖2所示, N1:2 氮肥吸收率最低,表明在該處理條件下苧麻對施用的氮肥吸收能力最弱。 N0:1 的氮肥吸收率次低,也表現(xiàn)出較低的氮肥吸收能力。N1:1 氮肥吸收效率最高,表明在該處理條件下苧麻對施用的氮肥吸收最高效。 N0:3 氮肥吸收效率次高,與 N1:1 沒有明顯差異,表明該處理條件也有效地促進了氮肥的吸收。 N1:0 氮肥吸收效率明顯低于N1:1 和 N0:3 ,但高于其他處理,表明該處理條件下苧麻對氮肥的吸收效率處于中等水平。 N2:1 的氮肥吸收效率低于 N1:0 ,但高于其他處理,處于中等水平。N0:2?N2:0?N2:2?N2:3?N3:0?N3:1?N3:2 的氮肥吸收效率高于N1:3 和 N3:3 ,但低于其他處理,表明這些處理條件下植株對氮肥的吸收效率較低。 N1:3 和 N3:3 氮肥吸收效率明顯低于除 N1:2 和 N0:1 的其他處理,植株對氮肥的吸收能力較弱。處理間氮肥吸收效率的差異反映了不同管理措施對氮肥吸收率的影響,其中 N1:1 表現(xiàn)出最佳的吸收效率,而 N1:2 和 N0:1 存在氮肥管理上的問題
圖2不同處理苧麻植株氮肥吸收效率
2.3不同施氮模式對植株氮肥生理利用效率的影響
如圖3所示, N1:2 展現(xiàn)出最高的氮肥生理利用效率,表明在該處理條件下植株對氮肥的生理利用效率最高。 N2:0 的氮肥生理利用效率次之,表明該處理條件也能有效地促進植物對氮肥的生理利用。N0:1 的氮肥生理利用效率最低,表明在該處理條件下,植物不能有效利用施用的氮肥。 N2:3 和 N3:1 的氮肥生理利用效率低于 N1:2 和 N2:0 ,但高于其他處理,表明這些處理條件下植株對氮肥的生理利用效率處于中等水平。 N0:3?N1:0?N1:1?N2:2?N3:0?N3:2?N3:3 的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差異較小,且都低于 N2:3 和 N3:1 ,表明這些處理條件下植株對氮肥的生理利用效率較低。 N2:1,N0:2 和 N1:3 的氮肥生理利用效率低,表明在這些處理條件下,植株對氮肥的生理利用非常有限。處理間氮肥生理利用效率的差異反映了不同管理措施對氮肥生理利用影響的差異,其中 N1:2 表現(xiàn)出最佳的利用效率,而 N0:1 可能存在氮肥管理上的問題。
圖3不同處理苧麻植株氮肥生理利用效率
2.4不同施氮模式對植株氮肥利用效率的影響
如圖4所示, N2:0 展現(xiàn)出最高的氮肥利用效率,表明在該處理條件下植株對氮肥的吸收和轉(zhuǎn)化能力最強。 N0:1 的氮肥利用效率最低,為負值,表明在該處理條件下植物不僅沒有有效利用施用的氮肥,反而出現(xiàn)了氮肥損失。 N0:2,N1:3 和 N2:1 的氮肥利用效率低,可能意味著這些處理條件下植物對氮肥的吸收和利用非常有限。 N0:3?N2:2?N3:2?N3:3 的氮肥利用效率高于前3個處理,在 0.5kg/kg 左右,表明這些處理條件下植物對氮肥有一定的吸收和利用能力。N1:0 和 N3:0 的氮肥利用效率高于前面4個處理,表明這些處理條件下植株對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效率較好。 N3:1 的氮肥利用效率稍高于 N1:0 和 N3:0 ,顯示出相對較好的氮肥利用能力。 N1:1?N1:2 和 N2:3 的氮肥利用效率高于 N3:1 ,表明這些處理條件下植物對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更高效。氮肥利用效率處理間的差異反映了不同管理措施對氮肥利用效率的影響,其中 N2:0 表現(xiàn)出最佳的氮肥利用效率,而 N0:1 存在氮肥管理上的問題。
2.5 不同施氮模式對植株氮肥偏生產(chǎn)力的影響
如圖5所示, N1:0 顯示出最高的氮肥偏生產(chǎn)力,表明在該處理條件下單位氮肥投入產(chǎn)生的生物量最高。 N0:1 的氮肥偏生產(chǎn)力次之,表明此處理條件也能有效促進氮肥的利用。 N2:0 的氮肥偏生產(chǎn)力低于N1:0 和 N0:1 ,處于中等水平。 N1:1?N0:2?N1:2?N0:3?N3:0? (204號N3:1?N2:3?N2:1?N2:2?N1:3?N3:2?N3:3 的氮肥偏生產(chǎn)力依次降低,其中 N3:3 的偏生產(chǎn)力最低。氮肥偏生產(chǎn)力在不同處理間存在差異,反映不同處理條件對氮肥利用效率的影響。 N1:0"的高效表現(xiàn)與環(huán)境或措施有關(guān),而 N3:3"的低效表現(xiàn)指示了該條件下氮肥利用的有限。
圖5不同處理苧麻植株氮肥偏生產(chǎn)力
2.6不同施氮模式對土壤氮素殘留的影響
如圖6所示, N2:0 土壤殘留速效氮含量最高,表明在此處理條件下氮肥的分解和吸收效率最低。N1:1,N1:2,N1:3 和 N2:1 土壤殘留速效氮含量次之,與N2:0 相比有所減少,但差異較小,表明這些處理條件與 N2:0 有類似的氮肥分解和吸收效率。 N0:1?N0:3? (204號N1:0?N2:2?N2:3?N3:1?N3:2 和 N3:3 土壤殘留速效氮含量進一步減少,與前兩組相比存在差異,表明這些處理條件可能有利于氮肥的分解和吸收。 N0:0,N0:2 和N3:0 土壤殘留速效氮含量較少,其中 N3:0,N0:2 的殘留量少于 N0:0 ,表明這些處理條件對于氮肥的分解和吸收更為有利。
圖6不同處理土壤殘留速效氮含量
2.7 不同施氮模式對葉面積的影響
從圖7可以看出, N1:0 的葉面積明顯大于其他處理; N0:0 和 N2:0 的葉面積相當,略低于 N1:0 ,但高于N3:0,N3:0 的葉面積最小,表明在特定的處理條件下中 植株的生長或發(fā)育可能得到了促進
圖7不同處理苧麻植株旺長期平均葉面積
如圖8所示, N2:1 植株葉面積最大, N3:1 的葉面積稍低,表明這2個處理對植株葉片生長較有利。 N2:3 和 N3:3 的葉面積處于中等水平,表明它們對植物生長同樣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同時,這2個處理與N2:1 和 N3:1 有明顯差異,表明其缺乏某些促進植物生長的關(guān)鍵因素。 N1:3?N2:0?N3:2 的葉面積稍低,表明這些處理對植物生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N1:0 的葉面積最低,表明該處理嚴重限制了植物的生長。
圖8不同處理苧麻植株成熟期平均葉面積
2.8不同施氮模式對葉片SPAD值的影響
如圖9所示,旺長期, N3:0 植株葉片SPAD值最高,表明此處理對植株的生長或健康狀況有積極的影響。 N0:0 的葉片SPAD值次之,高于 N2:0 和 N1:0 ,表明即使不施氮植株仍能保持一定的健康水平。 N2:0 、N1:0 植株葉片SPAD值較低,說明這2個處理對植物的健康或生長有負面影響。各處理間葉片SPAD值差異明顯。結(jié)果表明, N3:0 對提高葉片SPAD值最為有效,而 N1:0 的效果最差。
圖9不同處理苧麻植株旺長期平均葉片SPAD值
如圖10所示, N2:1 和 N3:3 的葉片SPAD值較高,表明這2個處理對植物葉片的健康或生長有積極影響。 N0:2?N0:3?N1:1?N1:3?N2:2?N2:3?N3:0?N3:1?N3:2Ω 的葉片SPAD值差異較小, N0:1?N0:0?N1:0?N1:2?N2:0 的葉片SPAD值差異也較小,表明這2組各處理間葉片SPAD值相對穩(wěn)定。結(jié)果表明 N2:1 和 N3:3 對提高葉片SPAD值較有效,而其他處理和對照條件下的葉片SPAD值則保持在相似的水平。
圖10不同處理苧麻植株成熟期平均葉片SPAD值
2.9不同施氮模式對苧麻纖維產(chǎn)量的影響
如圖11所示, N2:3 的苧麻纖維產(chǎn)量最高,說明該處理對提高苧麻纖維產(chǎn)量有效。 N1:2?N2:0?N3:1 的苧麻纖維產(chǎn)量次之,表明這些處理能提高苧麻纖維產(chǎn)量,但效果略低于 N2:3 。 N1:1 的苧麻纖維產(chǎn)量略低于N1:2?N2:0,N3:1 ,意味著 N1:1 的效果也較好。 N0:3?N2:2 N3:0?N3:2?N3:3 的苧麻纖維產(chǎn)量略低于 N1:1 ,表明這些處理效果較差,但仍好于 N1:0,ΔN0:0,N0:1,N0:2,N1:3 N2:1 。 N1:0,N0:0,N0:1,N0:2,N1:3,N2:1 的苧麻纖維產(chǎn)量相當,略低于 N0:3?N2:2?N3:0?N3:2?N3:3, ,表明這些處理對苧麻產(chǎn)量提升效果有限。其中 N0:1 的苧麻纖維產(chǎn)量最低,表明此處理對產(chǎn)量的提升效果不明顯。
圖 11 不同處理苧麻纖維產(chǎn)量
2.10 不同施氮模式對苧麻生物性狀的影響
如表2所示,在不同處理條件下株高表現(xiàn)出差異, N2:0 的植株最高,平均株高達 2.44cm,N0:0 的植株最低,株高為 1.99cm ,表明處理方式對株高存在影響;莖粗各處理間也存在差異, N2:3 的平均莖粗最大,為 13.91mm,N0:0 的平均莖粗最小,為 10.61mm;N3:0 的平均皮厚最大,為 8.50mm ,N2:3 的平均皮厚次之,為 8.15mm;N2:3 的鮮莖重和總鮮重均最大,分別為 2.34,3.33kg/10 株; N2:3 和 N3:1 的皮重最大,均為 0.70kg/10 株; N2:0 和N2:3 的濕麻重最大,均為 0.32kg/10 株; N3:2 的干鮮比最大,為 44% 。這表明不同處理方式對作物的生長指標具有不同的影響。 N2:3 在多個指標表現(xiàn)出優(yōu)勢,表明該處理方式更有利于苧麻的全面生長。
表2不同處理苧麻生物性狀
2.11 不同施氮模式對葉片衰老生理、氮代謝關(guān)鍵酶活性的影響
2.11.1 不同施氮模式對CAT活性的影響CAT在生物體內(nèi)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應對氧化應激方面。如圖12所示,CAT活性在不同處理組間存在差異,處理組 N1,N2 的CAT活性普遍較高,而 N0 和 N3 的CAT活性相對較低。各處理組CAT平均活性表現(xiàn)為 N2 1 (209.67U/g)gt;1 gt;N1 (189.16U/g) gt;N0 0 。在處理組內(nèi),各處理之間CAT活性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處理組 N1 中,N1:1 的CAT活性最高 (172.47U/g) ,而 N1:2 的CAT活性最低( 163.93U/g) 。CAT活性的差異反映了不同樣本在應對氧化應激方面的能力不同。高CAT活性意味著樣本具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能夠更好地抵御氧化損傷。
圖12不同處理CAT活性
2.11.2 不同施氮模式對SOD活性的影響SOD是生物體內(nèi)重要的抗氧化酶,對于維持細胞內(nèi)氧化還原平衡至關(guān)重要。如圖13所示,S0D活性在不同處理組間存在差異,處理組 N2 的SOD活性較高,而 N0 和 N1 的SOD活性較低。各處理組SOD平均活性表現(xiàn)為 N2(1 257.91U/g)gt;N3(1 113.99U/g)gt;N0(932.54U/g) gt;N1(892.60U/g) 。在處理組內(nèi),各處理之間SOD活性也存在一定差異。處理組 N2 中, N2:1 的SOD活性( 1140.43U/g 較低, N2:0 的SOD活性 (1457.13U/g)較高。SOD活性的差異反映了不同樣本在應對氧化應激方面的能力,高SOD活性表明樣本具有更強的抗氧化能力,能夠更有效地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從而維護細胞內(nèi)環(huán)境的穩(wěn)定
2.11.3不同施氮模式對POD活性的影響POD是植物體內(nèi)重要的氧化酶,參與多種生物化學反應,包括木質(zhì)素合成和應對生物與非生物脅迫。如圖14所示,POD活性在不同處理組間存在差異, N2 和 N0 的POD活性較高,而 ΔN1 和 ΔN3 的POD活性較低。各處理組POD平均活性表現(xiàn)為 N2(63.60U/g)gt;N0 ( (61.21U/g)gt;N3(58.43U/g)gt;N1(57.78U/g) 。這種差異反映了不同組別樣本在POD表達和活性調(diào)控方面的差異。在處理組內(nèi),各處理之間POD活性也存在差異。處理組 N2 中, N2:2 的POD活性最高 (70.97U/g) ,N2:3 的POD活性較低( 61.87U/g )。POD活性的差異反映了不同樣本在應對氧化應激和木質(zhì)素合成等方面的能力。高POD活性意味著樣本具有較強的氧化應激響應能力和木質(zhì)素合成能力。
2.11.4不同施氮模式對GS活性的影響GS在植物氮代謝中對氨基酸合成和氮素同化過程起重要作用。如圖15所示,GS活性在不同處理組間存在差異, ΔN0 和 N3 的GS活性較高,而 N1 和 N2 的GS活性較低。
各處理組GS活性平均值表現(xiàn)為 N3[6.24μmol/(g?h)]
。這種差異可能反映了不同組別樣本在氮代謝和氨基酸合成方面的能力不同。在處理組內(nèi),各處理之間GS活性也存在差異。處理組 N0 中, N0:3 的GS活性 [6.70μmol/(g?h) 最高, N0:1 的GS活性 [5.42μmol/(g?h) ]較低。GS活性的差異反映了不同樣本在氮素利用和氨基酸合成方面的效率差異,高GS活性意味著樣本具有較強的氮素同化能力和氨基酸合成能力。
圖15不同處理GS活性
2.11.5不同施氮模式對GOGAT活性的影響GO-GAT在植物氮代謝中主要參與谷氨酰胺的合成過程。如圖16所示,G0GAT活性在不同處理組間存在差異, N3 的GOGAT平均活性 109.88nmol/(g?min)] (204號最高, ΔN0 的GOGAT平均活性 [88.35nmol/(g?min)] 較低。這種差異可能反映了不同組別樣本在谷氨酰胺合成能力方面的差異。在處理組內(nèi),各處理之間GOGAT活性也存在差異。處理組 N3 中, N3:3 的GO-GAT活性 最高, N3:0 的GO-GAT活性 [103.01nmol/(g?min)] 較低。GOGAT活性的差異反映了不同樣本在氮素利用和谷氨酰胺合成方面的效率不同,高GOGAT活性意味著樣本具有較強的谷氨酰胺合成能力。
2.11.6不同施氮模式對NR活性的影響NR是植物氮代謝中的關(guān)鍵酶,負責將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如圖17所示,4個處理組, N2 的NR平均活性690.73nmol/(g?min) 最高 ,N0[566.03nmol/(g?min)] 和 N3[600.88nmol/(g?min)]. 的NR平均活性較低。這種差異反映了不同組別樣本在硝酸鹽還原能力方面的差異。在處理組內(nèi),各處理之間的NR活性也存在差異。 N2 處理組中, N2:0,N2:2 和 N2:3 的NR活性高于 N2:1 。NR活性的差異反映了不同樣本在硝酸鹽吸收和利用方面的效率,高NR活性意味著樣本具有較強的硝酸鹽還原能力。
2.11.7 不同施氮模式對GPT活性的影響 GPT在植物中主要參與氨基酸的代謝,其活性變化可以反映植物體內(nèi)氨基酸的代謝狀況。如圖18所示,4個處理組, 和 N3[99.40nmol/(g?min)]?? 的GPT平均活性均較高,
(20號的GPT平均活性較低。這種差異反映了不同組別樣本在氨基酸代謝能力方面的差異。在處理組內(nèi),各處理之間的GPT活性也存在差異。 N0 處理組中,N0:1 的GPT活性
最高, N0:0,N0:3 和 N0:2 的GPT活性相差不大。GPT活性的差異反映了不同樣本在氨基酸代謝方面的效率,高GPT活性意味著樣本具有較強的氨基酸代謝能力,有助于植物對氨基酸的利用和轉(zhuǎn)化。
2.11.8不同施氮模式對MDA含量的影響MDA是植物體內(nèi)脂質(zhì)過氧化反應的產(chǎn)物,其含量的變化可以反映植物在逆境脅迫下脂質(zhì)過氧化的程度。如圖19所示,4個處理組, N0(101.79nmol/g) 和 N2 ( 94.86nmol/g 的MDA平均含量較高, N3 的MDA平均含量 )較低。這反映了不同組樣本脂質(zhì)過氧化程度的差異。在處理組內(nèi),各處理之間的MDA含量也存在差異。 N0 處理組中, N0:1 的MDA含量
最高, N0:3 的含量 (93.20nmol/g) 較低。MDA含量的差異反映了不同樣本在應對逆境脅迫方面的能力,高MDA含量意味著樣本可能遭受了較嚴重的脂質(zhì)過氧化。
圖19不同處理MDA含量
3 小結(jié)
N1:2 的氮肥生理利用效率最高,但 N0:1 (無基肥、低追肥)的氮肥生理利用效率為負值,表明其氮損失率較高,提示不施基肥可能降低系統(tǒng)穩(wěn)定性。 N2:0 的氮肥利用效率最優(yōu),而 N1:0 的氮肥偏生產(chǎn)力最高,反映基肥比例對利用效率的調(diào)控作用強于追肥。葉片發(fā)育方面, N2:1 的綜合生長指數(shù)較優(yōu),說明適當?shù)幕繁瓤蓞f(xié)調(diào)葉面積擴張與功能維持。旺長期時N3:0 的葉片SPAD值最高,但其纖維產(chǎn)量未同步提升,表明氮基肥量大雖促進葉綠素合成,但可能引發(fā)碳氮代謝失衡。纖維產(chǎn)量以 N2:3 最高,比 ΔN0:0(CK) 增產(chǎn) 62.4% ,驗證了“穩(wěn)基肥、強追肥\"策略對產(chǎn)量形成的正向作用。 N3:3 雖莖粗、生物量等形態(tài)指標最優(yōu),但氮肥偏生產(chǎn)力最低,揭示過量氮投入引發(fā)奢侈吸收,導致資源轉(zhuǎn)化效率下降。在酶活性方面, N2 組(中基肥組)通過維持SOD、CAT、POD的高活性,降低MDA含量,形成氧化應激緩沖體系。 N3 (高基肥組)GOGAT活性最高,但其低NR活性限制前體供應,導致氮同化流受阻。
綜合來看, N2:3 處理在氮素吸收、抗氧化、產(chǎn)量潛力間達到最佳平衡。 N0:1"(無基肥、低追肥)處理氮損失嚴重,需避免“輕基肥、盲目追肥\"操作。 N3:3"(高基肥、高追肥)雖生物量大,但干鮮比(0.38)與偏生產(chǎn)力矛盾。因此,施氮方式以中基肥(基肥 600kg/hm2")下配合追肥較佳。
參考文獻:
[1」歐文靜,王曉飛,喻春明,等.不同剝制機械對苧麻纖維產(chǎn)量及品質(zhì)的影響[J].中國農(nóng)業(yè)科技導報,2020,22(8):10-107.
[2]曾祥福.施肥和密度對苧麻營養(yǎng)生理和產(chǎn)量品質(zhì)的影響[D].長沙: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4.
[3]耿世洲.苧麻光合生理生態(tài)特性及固碳能力的初步研究[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15.
[4]王春桃,王良臣,潘昌立,等.氮素化肥對苧麻纖維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影響的研究[J].中國麻作,1982(4):1-5,14.
[5]白玉超.不同配方葉面肥對苧麻纖維產(chǎn)量和品質(zhì)的影響[D].長沙: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4.
[6]代小兵.氮鉀施肥對苧麻產(chǎn)量、品質(zhì)的影響[D].武漢: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3.
[7]董勇杰,張刁亮,李越,等.不同施氮量下玉米生長及產(chǎn)量對間作豆科綠肥的響應[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24,57(10):1900-1914.
[8]郝永會,靳海洋,閆雅倩,等.長期秸稈還田下追氮量對冬小麥產(chǎn)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響[J].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24,53(4):9-19.
[9]王永華,黃源,辛明華,等.周年氮磷鉀配施模式對砂姜黑土麥玉輪作體系籽粒產(chǎn)量和養(yǎng)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17,50(6):1031-1046.
[10」牛軼男.減氮模式對不同茬口小麥氮素利用、籽粒產(chǎn)量和品質(zhì)的影響[D].江蘇揚州:揚州大學,2023.
(責任編輯 呂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