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融媒體重塑信息傳播格局的當下,思政課堂如何突破傳統(tǒng)模式的局限,如何讓理論真正走進學生內心?“灣區(qū)哥哥”張永剛老師以一系列方法論創(chuàng)新,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的邊界。
以下這些課堂片段集錦不僅呈現了一堂堂“抬頭、入腦、入心”的生動課堂,更折射出“大思政課”的育人智慧——以合力思維整合資源,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在現實熱點、理論重點與學生痛點的交會中,讓思政教育真正成為照亮青年成長的思想燈塔。相信這些思考與實踐,能為新時代思政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帶來深刻啟發(fā)。
硬核知識
話語傳播格局之變
融媒體時代,話語傳播格局發(fā)生重大變化。一方面,新媒體成為重構世界傳播體系的結構性力量,顛覆了傳統(tǒng)主流媒體以采編為中心的信息生產方式;另一方面,新媒體傳播模式導致信息海量化和傳播迅速化,淺閱讀、碎片化等弱化人們的理解力與思考力。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我們的課堂應該揚長避短,將“三屏”融合起來。
“三屏融合”
哪“三屏”?首先是教室里上課最常見的投影屏。投影屏的優(yōu)勢是可以講思想、講理論這些具有深刻性、專業(yè)性、針對性的內容。傳統(tǒng)投影屏的優(yōu)勢是內容為王,真正抓住了理論的根本。
在今天人手一部手機的時代,投影屏受到了第二個屏——手機屏的挑戰(zhàn)。手機屏有什么優(yōu)勢?即時性、靈活性、在場性、體驗性,特別是有互動性。
手機屏雖然靈活且及時,但是信息太多了,海量的信息會弱化很多青年人的判別力和分析力,所以我們迫切需要另外一個屏,一種有引領性、示范性的屏,那就是電視大屏。
今天我們應該將投影屏、電視屏、手機屏融合起來,既有內容上深刻的針對性,同時有價值引領方面的示范性,又兼顧到每一個青年個體在場體驗的靈活性。只有這樣,理論講了才會有吸引力,同學們才會抬頭,才會有獲得感,而且聽完之后還會有更深一步的啟發(fā)。
如何向學生“講道理”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當中有這么一句話:“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彼^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這里所謂的人,不是虛幻的,不是大寫的,不是脫離了我們現實生活的人,恰恰相反,這個人是一個現實的,在一定社會關系當中、面向現實生活本身的這樣的一個人。因此我們一定要看到,今天的孩子們處在怎樣的社會現實當中。如果我們將現實遮蔽掉的話,就沒有辦法真正走進學生們的心靈深處,就無法真正地回應他們今天面對的疑惑和問題。
新鮮方法論
從《甄?傳》的彈幕里學方法
現在很多課程學生不抬頭、不入腦,更不入心。聽課沒有在場感,沒有參與感。未來我們要強化體驗應用,讓大家不是單純地聽一種理論的邏輯,而是通過來聽、來做、來參與、來實踐,感受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現在彈幕特別受年輕人喜歡,很多人看《甄?傳》,說這個彈幕比電視劇本身還要精彩,甚至說我不是來看這部電視劇的,我是來看彈幕的。比起彈幕的這種在場感,傳統(tǒng)的投影屏是沒有這個優(yōu)勢的。
如何把這種傳統(tǒng)的平臺優(yōu)勢和新興平臺的趨勢結合起來?在網絡時代,雙向溝通、相互交流就至關重要了。比如華南師范大學的網絡育人主題教育活動,我們特別注重讓學生主體在場,讓學生打卡、學生參與。這樣,他才有在場感、參與感和體驗性,這時候效果也會不錯。
談淄博燒烤:大主題,小切口
很多理論主題很宏大,怎么講?我們采用大主題,小切口。
舉一個例子,淄博燒烤的話題,所有人都關注。但在關注的背后,我們需要思考什么?我們要通過這個現象來感知背后的什么問題?比方說,人們吃的是燒烤本身嗎?人們消費的,究竟是燒烤這個物本身,還是背后的諸多因素?
淄博燒烤的火爆,表面原因是近萬名山大學子和這座城市雙向奔赴的感人故事,但透過這個偶然,我們看到的必然是什么?是淄博重視青年,淄博在2020年就印發(fā)了關于打造青年發(fā)展型友好城市的實施方案。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我們通過這個現象來回溯,就能夠讓大家感受到理論的真諦。作為一個小切口,淄博燒烤話題能夠同宏大的時代背景和理論融合起來,從而真正回應社會關切,不斷提高理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向心力。
聚焦年輕人熱議的話題:躺平
面對年輕人說要躺平,如果我們說:你不應該躺平,你不要躺平,躺平是不對的——這是適用于年輕人的講道理方式嗎?
其實我們要通過對話的方式,知道年輕人為什么躺平、躺平話題的背后反映了他們什么樣的焦慮,而不是單純地說“你這樣是不對的,你不應該這樣”。只有講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講道理的人和聽道理的人,兩者都能夠對話和敘事,才能真正懂得今天年輕人的焦慮,才能夠聽到他們的心聲,才能夠化解他們的問題。
從“我來聽”變成“我來講”
生活就是一場敘事,任何人都是聽故事的人,但任何人同時也是講故事的人。我們既是聽者又是說者,我們既聽故事又講故事。今天我們的敘述主體是變動的,是多元的。以前學生聽課是“我在聽”,現在如果換一種體驗,從“我來聽”變成“我來講”,效果就不一樣。
華南師范大學經管學院一個學生在翻轉課堂上做了一次展示,通過現在流行的電子游戲《原神》《王者榮耀》等來講資本主義。她說,這是一種“玩工經濟”,我們在玩的過程中為流量推波助瀾。她從游戲的角度出發(fā),讓很多同學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幫助大家審視資本,審視平臺。這個效果可能比我干巴巴地講更好,所以千萬不要忽略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抬頭—入腦—入心”
學生是主體,一定要將現實熱點、理論重難點和學生疑惑點這三點結合起來,把“大主題”與“微話題”相結合、大時代和個人的小體驗結合起來,才能夠讓聽者抬頭,實現“抬頭-入腦-入心”這一過程。
(胡軻,北京師范大學漢語言專業(yè)本科畢業(yè)生)
責任編輯: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