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7-0019-03
中國桃源繪畫的緣起可溯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其文為后世的桃源繪畫提供了文學藍本,構建了一個安寧和樂的理想世界,成為歷代文人心中的精神寄托。此后,桃源意象在歷代的發(fā)展中經不斷詮釋衍生出不同趨向,“后世針對“桃花源’傳說所作的圖繪基本上是從這四個各具特色的段落出發(fā),發(fā)展出不同的表現(xiàn)模式”[。如唐代的仙化演繹趨向,王維在《桃源行》詩中強化其作為與現(xiàn)實世界相隔絕的理想仙境之存在;又如宋代蘇軾在《和桃源詩序》中提出“世傳桃源事,多過其實”,強調其可居可游的現(xiàn)實空間,折射出文人對理想生活的建構性想象。
而明朝作為桃源繪畫的興盛時期,相關作品數(shù)量大幅增加,風格也趨于多樣化。其中,文徵明所繪桃源圖像正是人世化詮釋的代表,展現(xiàn)了其對桃花源世界的理解與構想?!短以磩e境圖》創(chuàng)作于嘉靖三年,時年文徵明于京城任翰林院待詔,畫作采用長卷式構圖,設色清淡雅致。而《桃源問津圖》則完成于嘉靖三十三年,是文徵明可考的桃源題材繪畫中最后一件作品,在對《桃花源記》原文情節(jié)的還原上更為詳盡,演繹了從人源到迷途的完整敘事結構。
基于文徵明現(xiàn)存桃源圖像中自然與人文空間的想象建構,從其中意象的隱喻表征進一步探尋千古文人詩意棲居理想的視覺化表達,構建了既合于自然之道又契于人文秩序的理想生存范式。桃花源作為中國文人精神世界的核心意象,承載著其對理想社會、個體生存的多重追求,正是將切身生命體驗融入傳統(tǒng)精神脈絡的文化創(chuàng)造性再生,成為文學與繪畫題材中反復表現(xiàn)的永恒精神原鄉(xiāng)。
一、自然意象隱喻
在中國古代文化體系中,草木可謂精神世界的具象符號,其形態(tài)習性往往被賦予了深刻的象征意涵,成為抒情言志的文化載體。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言:“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華鮮美,落英繽紛”[2],奠定了桃花作為桃源空間的標志性意象,而文徵明的畫作繼承了這一象征傳統(tǒng)。其《桃源別境圖》與《桃源問津圖》中,桃花是圖像中反復表現(xiàn)的核心景象,承載著美好理想的深刻寓意。在《桃源別境圖》中,桃花點綴鋪陳于多處山石間,色彩淡雅富于詩意?!短以磫柦驁D》則對桃花進行了突出重點表現(xiàn),畫面起始溪岸邊是大片絢爛的桃花林,溪水蜿蜒流淌,桃花夾岸而生,形成了一條通往桃源山洞入口的小徑,引領觀者的視線逐步深入。而在桃花源內的屋舍旁也種有桃樹,交相呼應。在文徵明的桃源圖像中,松樹亦為重要的自然意象,以其獨特的形態(tài)布局深刻體現(xiàn)了文徵明的精神追求:或于長卷起始處,兩棵參天古松屹立在溪流岸邊,枝干遒勁;或于房舍掩映間與桑樹、竹林等植被相互映襯。四季常青的松樹不畏嚴寒酷暑,在某種意義上正是文人氣節(jié)的象征,代表著對堅毅高潔品格的追求與向往。
山洞在桃源題材繪畫中具有獨特意義,既是現(xiàn)實世界與桃源的分界線,也是通往理想世界的入口,寓意著隔絕塵世紛擾以及安穩(wěn)的生活空間。道教文化中,洞天福地是仙人修行的場所,如神仙洞府便隱匿于深山之中,代表著一種超越塵世的境界。在佛教文化中,山洞也常作為修行者閉關冥想的隱修地以求深入沉思,專注于內心修行。由文徵明作品的空間意象觀之,山洞在畫面中皆占據(jù)著重要位置,是基于陶淵明“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2文本的具象表現(xiàn)。如《桃源別境圖》長卷起始處,山洞在層巖疊嶂間洞口半掩,若隱若現(xiàn),被周圍山石樹木環(huán)繞,形成一種隱秘的氛圍;《桃源問津圖》中,溪水盡頭是巨石疊砌的山洞,漁人在洞口手持船槳,弓身欲入——這一畫面表現(xiàn)正成為從現(xiàn)實世界邁向桃源世界的轉折點。山洞的這種空間布局,使其成為連接兩個場域之所在,具有強烈的轉折過渡性。而其本身所代表的隔絕性和安穩(wěn)性,也正是文人在官場失意、世事紛擾中希望找到的遠離塵囂、心靈得以棲息的地方。以文徵明為代表的桃源繪畫中的山洞意象,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空間轉換通道,更是精神層面上通往理想境界的象征。
在文徵明的兩幅桃源作品中,水域作為重要的自然意象,以溪流水澤和瀑布的形式呈現(xiàn),不僅是江南實景的映射,更蘊含著自由超逸的情懷,成為連接各個場景的重要元素。溪流蜿蜒曲折,寬窄不一,水澤較為開闊,偶爾可見小舟飄蕩、漁人劃槳,呈現(xiàn)出一派閑適的水鄉(xiāng)生活圖景。這些水域的描繪與文徵明所生活的地區(qū)密切相關,水鄉(xiāng)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孕育了獨特的地域文化,也為文徵明的繪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除了溪流水澤,瀑布也是文徵明桃源圖像中的重要意象?!短以磫柦驁D》的結尾處描繪了深山之景:松樹挺拔,山石崎嶇,山路直指而上,盡處有瀑布飛流而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瀑布常常與高潔的精神境界相關聯(lián)。其從高處落下,不受塵世的污染,象征著文人對精神自由的追求。在《桃源別境圖》的結尾處,瀑布從高山之巔傾瀉而下,滌蕩塵俗、凈化心靈,營造出一種高逸脫俗的氛圍,表達了對精神澄明的超然境界的向往。
田地與農耕生活緊密相連,代表著一種質樸、寧靜的生活方式?!霸谔諟Y明的詩文中,‘田園’是抱樸含真的隱居歸處。[3”在《歸園田居》中描繪了他歸隱后的場景,抒發(fā)了對隱居避世生活的向往。而文徵明筆下的田地亦是這種文化內涵的體現(xiàn)。他早年多次參加科考,屢遭挫折,后來雖然進入官場,但其復雜黑暗讓他深感失望。這些經歷使他對隱居生活充滿了渴求,希冀能夠在田園中獲得心靈的寧靜和自由。文徵明在作品中描繪的田地不僅是一種自然景觀,更是他內心向往歸還田園的真實寫照。在《桃源別境圖》中,村莊附近有平整的土地分布,與錯落有致的屋舍、樹木相映成趣,展現(xiàn)出寧靜祥和的生活場景。《桃源問津圖》則對田地進行了更為豐富的呈現(xiàn)。畫面中,大片的水澤與廣闊的田地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桃源世界“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田園風光。在這兩幅桃源圖像中,田地既是人們生存的物質基礎,亦是一種精神寄托:它代表著遠離塵世紛爭、回歸自然2本真的生活態(tài)度,人們在田間勞作,自給自足,這種簡單純粹的生活方式正是文人隱居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人文景觀內蘊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在《桃源別境圖》和《桃源問津圖》中,屋舍亭臺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水之間,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林木掩映間可見村莊院落,有的隱藏在山石間的竹林里,有的在遠處與山水遙相呼應,展現(xiàn)出一幅和諧、自然的村居景象。這些村落房舍不僅是人們居住的場所,更是桃源世界安寧祥和氛圍的重要營造元素。從文化內涵來看,家是人們心靈的歸宿,而屋舍是家的物質載體,象征著安穩(wěn)與寧靜。空亭則常與休閑、觀景聯(lián)系在一起,體現(xiàn)了文人對高遠境界的追求。“明清桃源主題圖像延續(xù)了這種典型的空間模式,強調完美山水形象的人世化,關注人與自然空間的交融,從而建構理想的人居空間。[4”這些屋舍亭臺構成的村居樂土,是文人心中理想生活的具象化,體現(xiàn)了文人對隱居凈土的想象性建構。在《桃源別境圖》中,村落里的屋舍以簡單的線條勾勒,屋頂覆以茅草,展現(xiàn)出一種古樸自然的美感。這種簡潔的風格恰與桃源世界寧靜祥和的氛圍相契合,體現(xiàn)了文人對返璞歸真生活的向往。在《桃園問津圖》中,屋舍的結構描繪得更加細致,其內人物活動清晰可觀,其外植有桑樹、竹林等多類草木,增添了一分清幽雅致。
漁樵亦為文徵明桃源圖像中常見的人文意象,是隱逸生活的典型符號,象征著文人對自由高逸生活的追求。在《桃源問津圖》中,漁人作為串聯(lián)情節(jié)的主線人物在畫面中多次出現(xiàn),他身著青衣,手持船槳,于洞口入源并與村中居民相交談。漁隱題材在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一種常見的隱逸主題。從屈原《漁父》篇中漁人的形象,通過其對話表達出與世無爭、隨遇而安的生活態(tài)度,到張志和《漁歌子》中“斜風細雨不須歸”,于美麗山水間悠然垂釣的漁者形象描述,皆賦予了漁人遠離塵世、追求自由的身份內涵。樵夫同樣具有隱逸的象征意義,他們在山林中砍柴,與山水相依,遠離紅塵紛爭與喧囂。《桃源別境圖》在畫卷接近中部的院落處,便繪有背負薪柴前行的人物形象。“白發(fā)漁樵江渚上”,通過描繪漁樵場景,文徵明展現(xiàn)了桃源世界中安逸寧和、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態(tài),寄托了自己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由精神的追求。
文徵明的桃源繪畫作品中皆出現(xiàn)了典型的觀瀑高士形象。瀑布象征著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奔騰不息,觀瀑的過程亦即人在自然間進行心靈體悟的經歷。瀑布的磅礴氣勢,某種意義上能夠讓人忘卻塵世的煩惱憂慮,達到心靈的凈化,從而獲得一種超越自我的精神體驗。《桃源別境圖》中有老者于山間石橋上策杖觀瀑,左側一童子攜琴;《桃園問津圖》的卷末亦以朱衣觀瀑高士作結,其在高處持杖俯瞰群山,遠離塵世喧囂,置身于山水間,展現(xiàn)出一種超脫世俗、高潔傲岸的精神境界。而山石林木間瀑布飛流而下,構成了一種極具意境的畫面。由此觀之,文徵明通過描繪策杖觀瀑的高士,表達了自身對高潔品性的崇尚和追求。高士本身或許就是文徵明自己歸隱之后的內心寫照,他在經歷了仕途坎坷和塵世紛擾后,渴望在自然中尋找心靈的歸依,保持內心的純凈與純粹。在桃源世界里,觀瀑高士寄寓著文人超脫塵世的精神境界,展現(xiàn)了他們在自然中尋求超然物外、堅守雅逸品性的高潔志趣。
三、從視覺建構到文化表意
桃源意象源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經過歷代文人的不斷演繹,已然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符號象征。文徵明的桃源圖像繼承了這一文化寓意,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表達。其作品中的桃花溪流等自然意象相互交織,構成了充滿生機的居住環(huán)境,屋舍漁樵等人文意象則進一步深化了文化內蘊,深刻傳達了古代文人對精神原鄉(xiāng)的向往和對理想場域的建構。兩者的融合,使得文徵明的桃源圖像不僅僅是基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致描繪的個人情感的抒發(fā),更是對中國古代文人共通之精神世界深刻詮釋的體現(xiàn),展現(xiàn)了桃源意象在文化演繹中的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
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在《空間的詩學》中指出,空間并非單純的物理范疇,而是充滿了情感、記憶和想象的詩意場所。由此觀之,空間是精神的載體,每一個空間都蘊含著獨特的氛圍,能夠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霸诖丝臻g是一切,因為時間不再激活記憶。[5]”房屋、閣樓、角落等空間形式,在人們的生活經歷中被賦予了豐富的意義,成為記憶的重要依托。這一理論為解讀文徵明的桃源圖像提供了新的視角。在文徵明的畫作中,桃花源既是自然與人文意象交融的物質空間,更是一個承載著文人情感與理想情懷的精神空間。他在繪畫中構建出了一個充滿詩意和象征意義的空間場域,表達了自己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對精神家園的追求。
從情感寄托的角度來看,文徵明筆下的桃源空間,無疑是他心靈的棲息地。他一生仕途坎坷,歷經多次科舉失利,入朝為官后又深感政治黑暗與官場傾軋,最終辭官歸隱。在這樣的人生經歷下,桃源成為他心靈的慰藉和情感的歸宿?!耙蚨?,似乎是通過它們的‘廣闊性’,這兩種空間,內心空間和世界空間才變得和諧。當人的巨大孤獨變得更深時,這兩種廣闊性互相接觸,互相混合。[5]”其中的山水、田園、屋舍等元素,共同構成了一個寧靜、和諧、美好的空間,寄托著他對安寧生活的向往,對官場紛擾的回避以及對自由精神的追求。在記憶承載方面,文徵明的桃源圖像也與巴什拉的理論相呼應。文徵明自幼生活在江南水鄉(xiāng),對家鄉(xiāng)的山水風光、風土人情有著深刻的記憶。他的桃源圖像中大量描繪了江南特有的自然景觀和生活場景,如綿延的溪流、廣闊的水澤、錯落的農田以及古樸的屋舍等,這些都是基于原有空間的記憶復現(xiàn)。他通過對自然意象和人文景觀的組合與布局,構建出了一個基于現(xiàn)實又超脫于現(xiàn)實之外的理想桃源空間。
文徵明的桃源圖像,自視覺元素建構上升至文化表意,深刻體現(xiàn)了桃花源作為中國古代文人理想場域的空間內涵。桃源世界中的自然意象如桃花、山洞、水域…以及人文景觀如屋舍、漁樵、觀瀑高士等,共同構建了和諧美好的理想世界。此間,自然美與人文美渾然一體,棲居的寧靜與精神的自由彼此映照,最終凝結為文人心中超越塵世的精神原鄉(xiāng),彰顯出中國文化更深層的隱逸理想。
參考文獻:
[1]石守謙.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1.
[2][晉]陶淵明,著.陶淵明集[M].袁行霈,解讀.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
[3]趙琰哲.洞口煙霞天一方文徵明筆下的《桃源圖》及其意涵[J].紫禁城,2019,(06):28-43.
[4]孔翎.明清桃源主題圖像的空間建構[J].藝術百 家,2023,39(06):123-128.
[5]法]加斯東·巴什拉,著.空間的詩學[M].張逸婧,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薛竹影)